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中國人史綱》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百姓苦百姓苦



讀者:朱志德

本次推薦的書籍是《中國人史綱》,作者為柏楊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國中時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用描繪深刻如臨現場的故事,搭配豐富的地圖和表格整理,將課本受限於篇幅略而不談的戰亂分裂時期,清楚的呈現出來。

本書在格式方面,開了許多先例,成了之後許多歷史書籍仿效的對象。

第一、廢除年號,改用西元
使用年號紀年,在時間距離上,造成很大的混亂。大分裂時代,列國林立,如386年就至少有16個年號;即便是統一王朝,皇帝活得好好的,也可因為一時興起,於一年之中連改數次年號。而相同的年號,可被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政權重覆使用。所以即便給了一個年號,也無法快速確認這件歷史事件發生在哪一年、和另一件事件相距多久。作者快刀斬亂麻,用世紀為章節,西元紀年為尺規,便能讓讀者快速且正確明白歷史事件的相對時間。順道一提,本奢出版時作者剛從政治冤獄中被釋放出來,或許是為了避禍只寫到19世紀,若能繼續寫下去的話,我猜測他也會直接廢除民國年號的。

第二、廢除稱號,直呼人名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綽號,但在中國官場上,有權有勢者往往被加上一大堆阿諛諂媚的尊稱,捧得當事人及後人飄飄然忘乎所以,真當自己是聖人;一朝失勢,各式各樣難堪批判的稱號就像屎盆一樣扣到了頭上,彷彿之前那個意氣風發的人又不見了。
字號、尊號、廟號、諡號、年號、封號,各式各樣的綽號放在同一個人身上,雖說是當時的習俗,但對後人查看史料也造成不少的麻煩。在任何時候直呼歷史人物的姓名,不但更能了解這個人的身世,更將每個歷史人物拉到了與自己平等的位置,得以用不卑不亢的觀點,冷眼評價這個人的所作所為。

第三、廢除正偽,平等看待
有了前兩點的基礎,本書對於每個國家、每個人物開始平等看待,盡量不使用傳統史書常用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而使用較中性的名詞。

本書除了在格式上的特點外,於內容上,特別強調戰亂、暴君和冤獄,或許是和作者個人的生命歷程感悟有關吧。若有興趣,可延伸閱讀<柏楊回憶錄>。

當然本書還是有一些缺失,如先秦姓氏不分,部分史料錯誤等問題。另外就是到清朝時對滿蒙回藏的看法,站在"中華民族"史觀雖然十分"政治正確",但對那些少數民族未必公平,只能說是時代所囿吧。

好書,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