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命簡史~族群生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命簡史~族群生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我擁群像》~我們的軀體,是與微生物密切互動的富饒島嶼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我擁群像》(I Contain Multitudes),作者Ed Yong

副標題是我們體內的微生物與宏大的生命觀。

有人說,人孤身一人來到這個世界、獨自活著、獨自死去。從微生物相的角度來看,我們並不孤單,這些微生物早在我們出生前就影響著我們,之後也如影隨形,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

對於微生物而言,動物龐大複雜的軀體,如同一座包含各種地形氣候的島嶼,消化道猶如沼澤叢林,體表猶如沙漠凍原,各有適應生態位的細菌在此揀拾營養、相互競爭,而免疫系統的反應猶如天災,將原有聚落摧毀後重新洗牌。

對於動物而言,我們是生物演化的後來者,地球四十億年來都是遍布各種微生物及其分泌物,我們從出生就活在布滿微生物的環境中,如何篩選這些這些微生物,留下有利的、驅逐有害的,是終身要面對的課題。

有一些微生物是我們的合作者,它們能夠幫我們消化難分解的食物、製造我們無法合成的營養素、分解一些有害的毒物,以及透過競爭抑制其他病原體。有些微生物甚至能改造宿主的身體,更加適應環境,例如發光細菌能夠幫助烏賊逃避敵害、生物膜能夠幫助藤壺找到營養豐富的固著點,動物製造溝通用氣味的腺體也有賴共生的微生物。生物甚至有時會刻意透過反芻和糞石性把有用的微生物傳給下一代,甚至哺乳動物的乳汁,裡面富含許多幼崽無法消化吸收的成分,居然是給腸道內微生物提供的營養,讓它們蓬勃發展,抑制有害的菌群。

然而這樣的合作關係並不是穩定的,微生物有自己的利益要顧,當利益衝突時,原本的共生菌很可能搖身一變成敵人,威脅到宿主的健康:例如傷口可能讓我們體表的正常菌叢造成伺機性感染;原本幫助珊瑚的共生藻類和細菌,因環境惡化改釋放毒素把珊瑚毒死;幫助線蟲和昆蟲防治其他微生物感染的沃巴克氏菌,長期而言反而會抑制雄性的繁殖功能。而宿主有時也會失去利用價值而拋棄原本的共生菌,例如象鼻蟲會用特殊的懷菌細胞來眷養細菌,讓它們生產製造硬殼的原料,當硬殼製造完成,這些懷菌細胞就會凋亡,把內部的共生菌全部殺死。

因此,我們的身體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一整套豐富的生態系,而在這些個體間往返的微生物,將我們和環境及所有生物都串連在一起。




《我的野蠻室友》~家棲物種的特色,由我們的習慣塑造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我的野蠻室友》,原文書名是Never Home Alone (我們永遠不是一個人在家),副標題是"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作者是 Rob Dunn。

包括寵物、盆栽,以及煩人的蚊蟲在內,有多少種生物跟我們共同生活呢?根據作者的盤點,可能超過20萬種,其中有四分之三是細菌,另外四分之一又以真菌和節肢動物為主,此外還有以細菌維生的病毒"嗜菌體"。

聽到這個數據,有的人可能會感到不適,想問該如何把這些"室友"們驅逐或消滅。然而這些與我們共生的家棲生物,除了極少數病原體和協助傳播的病媒生物外,大部分是無害的。牠們只是靜靜地待在我們身邊,撿食皮膚體液碎屑、食物碎屑和建築物老化剝落產生的碎屑而已。

如果我們使用過多的殺蟲劑和消毒水來毒殺這些節肢動物和細菌,有可能的結果,是某些適應極端環境的種類產生抗藥性存活下來,而牠們的天敵和競爭對手被毒死了,這下反而讓牠們有機會大肆擴張,造成更大的危害。此外缺乏多樣性的微生物供免疫系統來辨識,無所事事的免疫系統便開始胡亂攻擊,造成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上升。

當然這不代表所有的清掃都是無效的,如果我們想要減少某些特定物種出現的機率,了解牠們的生態和習性,調整我們的生活習慣、改變我們的居家環境,相當重要。例如保持乾燥通風就能夠抑制大部分真菌的生長;紗窗、蚊帳、清理孳生源對於防蚊蠅十分重要;垃圾和汙水處理系統能夠減少糞口傳染;食物妥善收好、殘渣清乾淨也能減少一些蟲子。

除了以上一般大眾會關心的議題,作者花了更多篇幅盤點我們周遭的居家生物,牠們的種類、習性和生存本領。熱水器、冰箱、洗碗機等居家設備能產生類似熱泉、凍原或沙漠的極端氣候,讓原本應該罕見的細菌在裡面生存。有些真菌居然可在塑膠、金屬和石膏板的表面甚至內部休眠好幾年,靜靜等待水分的來臨迅速重生。德國姬蠊之所以常見,是因為人類使用了冷氣暖氣打造了適宜牠們生活的溫度,因而擠占了其他蟑螂和昆蟲的生態位;而且某些突變的種類居然對葡萄糖產生了苦味感受,因而成功避開摻了糖的蟑螂藥毒殺。

在最後的章節,作者談論發酵食品,這些真菌細菌不但給我們的飲食帶來的獨特的風味,而且還在食物中、料理台上和廚師烘焙師的手上,擠占了其他病原體的生態位,促進我們的健康。

這些室友們並不野蠻,有待我們的關注與認識。

《達爾文進城來了》~城市的機遇與挑戰,驅動生物演化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達爾文進城來了》,副標題為"都市叢林如何驅動演化",作者Menno Schilthuizen 

本書一開始以螞蟻為例,這群生物與我們一樣,有複雜的社會、能建造巨大的蟻巢、發展出農牧業、同時消滅週遭牠們認為不受歡迎的物種,唯一的差別是人類擴張的速度比螞蟻快多了。

作者認為,當我們討論大自然時,不應只想著未受開發的荒野,既然人類也是演化出來的生物,城市就和蟻巢一樣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同許多物種不畏螞蟻的兇狠,堅持在蟻巢內討生活;同樣也有更多的物種,前仆後繼的到人類建立的城市,找尋食物和庇護所。

本書使用大量的篇幅探討牠們的努力,哪些物種容易成功,以及演化如何改變牠們的外型和行為。

例如城市裡的鳥類,翅膀變鈍比較容易轉彎,避免被貓抓到或被車撞死;羽毛變黑較容易排除毒素;喜歡吃穀物或雜食性者較容易取到食物;鳴叫聲變得高亢宏亮以避免車輛和工程低頻噪音的干擾。

有些鳥類更懂得利用人類:小嘴烏鴉會將胡桃放在等紅燈的車子輪前,綠燈亮時正好碾碎,下個紅燈就有胡桃吃了,手法精巧令人讚嘆。

城市的擴張,對物種而言,是威脅挑戰,也是新的機會和利益。城市不應只被視為死氣沉沉的動物墳場,而是嶄新的演化實驗場,生物持續不懈的適應能力,值得我們關注和培育,讓這個都市叢林能像荒野一樣充滿生機。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繁殖的文化與科學


生殖與生理性別

無性生殖:透過有絲分裂,形成新的細胞及個體,包括分裂生殖出芽生殖斷裂生殖營養器官生殖孢子生殖無融合生殖單性生殖(又稱孤雌生殖,部分狀況行減數分裂)
有性生殖:透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配子結合成合子後有絲分裂發育成新的個體
植物的世代交替同時涉及兩者,雄蕊的花粉與雌蕊的胚珠為孢子,長成配子體後再產生配子

同配生殖:配子相同,分成正負交配型,但沒有性別
異配生殖卵子精子

雌雄同體
同時雌雄同體:同時擁有兩種性腺,可能互相交換配子受精,也可能自體受精,植物、螺類、蚯蚓為代表。>
順序雌雄同體<性腺發育及萎縮先後不同,導致性別改變,魚類和螺類為代表>
雌雄異體:雌性、雄性
假雌雄同體:發育過程出現兩性的性腺、內外生殖器與第二性徵

開花植物:
兩性花(完全花、雌雄同花),屬於同時雌雄同體
單性花(不完全花、雌雄異花):又可分為雌雄同株、雌雄異株

性別決定系統

染色體決定系統

XY/XO決定系統~哺乳類為代表
ZW/ZO決定系統~鳥類和鱗翅目昆蟲為代表
倍性決定系統~膜翅目昆蟲為代表

環境決定系統:

溫度決定系統~部分爬行類、硬骨魚類為代表
群體決定系統<如某些順序雌雄同體的魚類,首領與魚群性別不同,當首領死亡後,第二大的魚會改變性別變成首領>

性別二態性

雌雄個體外觀差異大小

繁殖策略

季節繁殖/機會繁殖
單次繁殖/多次繁殖
大量後代/少量後代:R/K選擇理論

交配方式

體外受精
體內受精
動物的非生殖性行為

養育策略

單偶制(一雄一雌制 Monogamy)
多偶制(一雄多雌制 Polygyny)
多偶制(一雌多雄制 Polyandry)
多偶制(多雄多雌制 Polygynandry)

<以下可能和大腦功能及族群互動有關,人類以外的部分生物也有此現象>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相同:男性女性
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相反:跨性別 變性者
性別認同在男女之外者:中性無性別 、雙性別三性別 、泛性別

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性別表達(gender expression):

認為某些行為、裝扮和工作屬於某種性別的特色,事實上隨著地區時代不同有所改變

男性氣質女性氣質
性別角色
變裝:儀式、戲劇、職業或娛樂等需求也可能變裝,並非跨性別特有

參見:繁殖的文化與科學 混亂博物館~生物的繁殖與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