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史前人群與文化》和《台灣原住民史》,為玉山社典藏台灣史的前兩冊,分別由考古學者劉益昌和歷史學者詹素娟撰寫。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且即便是漢人移入拓墾的時代,台灣南島語族仍舊在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能只從漢人文字書寫的歷史,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史前人群與文化》以土地為主體,突破漢人、文字的傳統,從自然的歷史說起,再從考古學研究的觀點談到人和土地的互動關係體系,勾勒台灣在史前時期的面貌與多元。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台灣原住民史》以時間和區域發展為主軸,突破針對單一部族、單一事件的限制,述說從史前到戰後,不同階段的原住民的稱呼,到族群遷徙、生活變化的相關研究。當新宗教隨著傳教士到來、當國家力量介入既有的治理規範、當部族因遷徙而開拓新領地……由外在至內在的變化,如何影響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台灣被納入國家的管轄後,不同的政權與統治策略,又帶給原住民什麼樣的衝擊?
以下用年表的形式,摘錄書中論述
舊石器時代晚期 50000~6500 BP
冰河時期,現代人步行來台(1)長濱文化
(2)網形文化
(3)左鎮人化石
50000~15000 BP 晚期早段
15000~10000 BP 晚期中段
10000~6500 BP 晚期後段
新石器時代早期 6500~4200 BP (4550~2250 BC)
1.南島民族從百越渡海來台2.陶器以粗繩紋紅陶為主,型式各地接近
3.玉器使用萌芽:以斧鑿等工具為主
4.遺址集中在海岸線
大坌坑文化早期6500~5500 BP:採集漁獵為主
大坌坑文化中期5500~5000 BP:根莖類農作為主
大坌坑文化晚期5000~4200 BP:小米、稻米農作為主,文化開始出現差異
(1)訊塘埔文化早期:北部地區
新石器時代中期 4200~3200 BP (2250~1250 BC)
1.南島民族往南洋群島和中南半島南部擴散3.玉器使用發展:工具類型變多,飾物出現
4.遺址擴散至平原和山麓
(1)訊塘埔文化:宜北桃
(2)紅毛港文化:桃竹苗
(3)牛罵頭文化:中彰投
(4)梅林文化:雲嘉南
(5)牛稠子文化:台南
(6)鳳鼻頭文化:高屏
(7)墾丁文化:屏東
(8)富山文化:台東
(9)大坑文化:花蓮,玉器製造中心
新石器時代晚期 3200~2400 BP (1250~450 BC)
1.陶器多樣化,顏色、質地、形狀、紋路各地皆不同2.玉器使用興盛:大規模生產,行銷島內海外,各地流行式樣不同
3.遺址擴散至山區河谷
(1)芝山岩文化:台北東北部
(2)圓山文化:台北西南部、桃園
(3)山佳文化:桃竹苗
(4)二本松文化:苗栗
(5)營埔文化:中彰投
(6)大馬璘文化:南投埔里地區
(7)魚寮文化:雲嘉南
(9)大湖文化:南高
(10)鳳鼻頭文化:高屏
(11)响林文化:屏東
(12)卑南文化:台東
(13)麒麟文化:花東
(14)花岡山文化:花蓮北部,玉器製造中心
(15)丸山文化:宜蘭
金屬器時代初期 2400~2100 BP (450~150 BC)
1.玉器使用衰退:以金屬器取代石器切割玉器2.外來器物傳入:金屬器、玻璃珠、瑪瑙珠(可能來自西亞南亞技術)
金屬器時代早期 2100~1600 BP (150 BC~350 AD)
1.玉器使用衰退:以金屬器取代石器切割玉器2.外來人群移入,墓葬形式與陪葬品不同
(1)花岡山上層文化:花蓮北部,玉器製造中心
(3)龜山文化:屏東
金屬器時代中期 1600~1100 BP (350~850 AD)
1.玉器使用消失:玉器變小變薄、數量極少2.台灣開始生產鐵器,開挖鐵礦,建立煉爐和聚落
3.台灣原住民文化形成於此時
(1)十三行文化:北宜桃竹苗
(2)番子園文化:中彰投
(3)貓兒干文化:彰雲嘉
(4)蔦松文化:南高屏
(5)靜浦文化:花東
金屬器時代晚期 1100~330 BP(850~1620AD)
1.外來器物傳入:中日韓的瓷器、錢幣2.開始被列入周邊國家文獻紀載-原史時代
原史時代初期1100~850 BP (850~1100 AD)
原史時代早期850~600 BP (1100~1350 AD)
原史時代中期600~400 BP (1350~1550 AD)
原史時代晚期400~330 BP (1550~1620 AD)
歷史時代 1620 AD~
國際競爭時期 1620~1683 AD日本帝國統治時期 1895~1945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