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命簡史~地質年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命簡史~地質年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地質年代~古近紀

古近紀(Paleogene,符號E)

年代:65.5–23.03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130%,CO2為現代2倍,溫度高於現代4度
水圈:氣溫下降、海平面下降
板塊活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阿爾卑斯造山運動。非洲與南美洲分裂,澳洲與南極洲分裂。
生物圈:
造礁生物~
底棲生物~
游泳生物~
頭足類菊石和箭石消失,無殼的魷魚類成為代表物種
大型海洋爬蟲類消失,軟骨魚類的鯊魚、輻鰭魚類的鮪魚體型增大,成為頂級掠食者,直到偶蹄類的中獸下海,演化成齒鯨,才被取而代之。
非洲獸總目索齒獸、古海牛下海,為海牛、儒艮的祖先
陸生植物~裸子植物集中於亞寒帶形成針葉林,其餘地帶逐漸由被子植物取代。古新世、始新世以闊葉林為主,漸新世晚期氣候逐漸轉乾冷,稀樹草原出現。核心真雙子葉植物分化成錦葵類、豆類(與固氮菌形成互利共生)、唇形類、桔梗類四大類。
陸生動物~依然呈現南北分化
隨者岡瓦那大陸的分化,澳洲以單孔類和澳洲有袋類為主,非洲以非洲獸總目為主(演化出金毛鼴、象鼩、馬島蝟、土豚、蹄兔、象及海牛,可活動的長鼻為其特徵。),南美以南美有蹄類和異關節總目為主(演化犰狳、食蟻獸、樹懶)。以上各類物種佔據南方主要植食性和雜食性動物的生態區位,掠食者的地位則由各種不會飛的鳥類和肉食性有袋類佔據。

北方真獸目分成勞亞獸總目和靈長總目兩大類,其中早期靈長總目的囓齒類和靈長類因為體型小,得以靠浮木漂流至南方而遍布全球。新世界猴分布到南美洲,舊世界猴和猿類分布在非洲,豪豬亞綱非洲和南美洲都有。

留在北方的勞亞獸總目又分化成了有蹄類(奇蹄目、偶蹄目)、食肉類(肉齒目、食肉目)和食蟲類(刺蝟、鼩鼱、蝙蝠、穿山甲)。這時候的大型肉食性頂級掠食者,是偶蹄目的中獸(接近河馬和鯨魚)、完齒豨(接近豬)和食肉類的肉齒目,食肉目仍只是小型的雜食動物。植食性動物包括奇蹄目的雷獸、爪獸、犀、貘、馬,偶蹄目的鹿、駱駝、牛、羚羊等等。

飛翔動物~翼龍與反鳥亞綱滅絕,今鳥亞綱征服了天空,鷹類、鴞類、鹱類等猛禽成了頂級掠食者。除此之外,食蟲目哺乳類演化出了蝙蝠。昆蟲演化出竹節蟲目。

大事件: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地質年代~白堊紀

白堊紀(Cretaceous,符號C)

年代:145.5–65.5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150%,CO2為現代6倍,溫度高於現代4度
水圈: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
板塊活動:岡瓦那大陸分裂成南美非洲、印度、南極澳洲三塊大陸。勞倫大陸分裂成北美和歐亞大陸。拉拉米造山運動洛磯山脈形成。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與歐亞板塊碰撞。


生物圈:


造礁生物~

底棲生物~節肢動物以軟甲類為主,軟體動物以雙殼類、腹足類為主,脊椎動物包括魟魚和一些輻鰭魚類

游泳生物~頭足類軟體動物仍以菊石為主,但再堅硬的殼仍無法抵抗越來越多種掠食者的捕食,因此外殼退化而游泳更快的箭石類有取而代之的趨勢。海生脊椎動物,包括軟骨魚類(鯊魚仍是重要的掠食者)、輻鰭魚類(棘鰭類出現,現生半數以上的魚類都屬此類)、海龜、魚龍(逐漸減少並滅絕)、蛇頸龍類、上龍類,除此之外新增了與巨蜥親緣關係較近的滄龍,在白堊紀時期逐漸變大,成為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
陸生植物~寒冷乾燥地帶以松柏類和銀杏類為主,溫暖濕熱地帶以蘇鐵類和真蕨類為主。被子植物出現,ANITA類和木蘭類繁盛,單子葉植物和核心雙子葉植物也開始出現。

昆蟲~被子植物的出現使昆蟲獲得更多新的食物來源,如花蜜、果實、闊葉等等。在協助傳粉和對抗啃食的共同演化過程中,不但增加了被子植物的種類,昆蟲也開始了輻射演化,成功適應下來的,就是數量最多的六大類: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半翅目、直翅目

陸生動物~侏儸紀末期盤古大陸的分類,造成大型陸生動物型態的南北分化。

在南半球的岡瓦那大陸,生態系比較接近侏儸紀時期,以泰坦巨龍類為代表的蜥腳類動物,仍是主要的大型植食類動物,小型的植食類動物包括小型鳥臀類、以及取代劍龍類的甲龍。主要的肉食性恐龍,包括角鼻龍類演化出來的阿貝利龍類,班龍類演化出來的棘龍類,以及異特龍類演化出來的鯊齒龍類和新獵龍類。

在北半球的勞倫西亞大陸,蜥腳類逐漸減少並滅絕,取而代之植食性動物的是甲龍類、角龍類、厚頭龍類、禽龍類和鴨嘴龍類,這些物種演化出更適合嚼食植物的嘴喙和臼齒。侏儸紀時期小型、帶有羽毛的空骨龍類,成了北方主要的掠食者,包括恐爪龍類和暴龍類,此外還演化出雜食性的似鳥龍類、偷蛋龍類,和植食性的鐮刀龍類。

哺乳類亦出現了分化,北方真獸類在北方,大西洋獸類、單孔類和有袋類在南方,不過都還只是小型的雜食性動物,生活在恐龍的陰影下,外觀沒有明顯差別。小型的鱗龍類(現代蜥蜴與蛇的祖先)和滑體類(現代兩生類的祖先)亦是如此。

原鱷類、中鱷類、新鱷類皆存在,白堊紀末期演化出新鱷類,為現生鱷魚的祖先。巨型的兩棲類僅剩下南半球的離片錐類,並逐漸減少。

飛行生物~天空中的霸主仍然是翼手龍類,喙嘴翼龍類已消失。鳥類演化出有牙齒的反鳥亞綱和沒有牙齒的今鳥亞綱,以反鳥亞綱較為繁盛,兩者皆演化出陸生及水生物種。昆蟲演化出螳螂目、蚤目、虱目。

大滅絕事件:
阿普第階滅絕事件~可能和孟加拉火山爆發有關,對海洋生物造成較大的影響
森諾曼期-土侖期滅絕事件~海中含氧量降低造成海洋生物滅絕
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50%的屬、75%的物種滅絕,成因一般認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隕石撞擊。哺乳類取代恐龍在陸地的生態位,恐龍的後代鳥類則取代翼龍。白垩纪末大灭绝对哺乳动物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90%的哺乳动物灭绝,“枝繁叶茂”的哺乳动物只剩下6支存活:单孔目、多瘤齿兽、冈瓦那兽、树掠兽、后兽、真兽,而其中只有单孔目、后兽和真兽存活至今。


地質年代~第四紀

第四紀(Quaternary,符號Q)

年代:2.588–0百萬年前
大氣圈:20 Vol %、320 ppm、平均氣溫14度
水圈:氣溫先降後升、海平面先降後升
板塊活動:未來澳洲將與東亞碰撞,西太平洋島鏈將形成東印度山脈。非洲將與歐洲碰撞使地中海消失、阿爾卑斯山更高。阿拉斯加與西伯利亞碰撞,美亞洲超大陸形成。東非裂谷、貝加爾裂谷擴張。

生物圈:
冰河期演化出一些能適應寒冷氣候的哺乳動物,海平面下降使部分大陸動物能遷徙到島嶼。
300萬年前,南猿演化出人類,使用石器、已知用火,行採集狩獵生活,並從非洲擴散到歐亞大陸。
20萬年前,現代智人離開非洲,並擴散至全球,導致第一次大滅絕:歐亞大陸的其他人屬滅絕,西伯利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和一些島嶼的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1萬年前,部分地區出現農業革命並開始擴散,導致第二次大滅絕,禾本科、豆科及根莖類作物取代原本的草原和森林,家禽、家畜取代原生的鳥類和哺乳動物。
500年前,地理大發現和後續的工業革命,導致第三次大滅絕。海洋哺乳動物和大型魚類被大量捕殺,僅存的熱帶雨林和針葉林開始被砍伐,工業汙染破壞生存環境不分物種大小接受影響,全球化帶來入侵外來種使得演化競爭更加劇烈。


地質年代~新近紀

新近紀(Neogene,符號N)

年代:23.03–0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現在110%,CO2現在100%,平均氣溫與現在相同
水圈:氣溫下降、海平面下降
板塊活動: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青藏高原形成,阻擋水氣使中亞變成沙漠。非洲阿拉伯與歐亞大陸相連、南北美洲相連,引發南北物種大交流。西太平洋火山島鏈形成,洛磯山脈、安地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持續升高。

生物圈:

造礁生物~
底棲生物~
游泳生物~軟骨魚類、輻鰭魚類、頭足類新蛸亞綱,數量多、快速游泳
齒鯨類仍持續發展,並演化出專吃浮游生物的鬚鯨類
食肉目海熊獸下海,成為海豹、海獅、海象的祖先
陸生植物~寒帶以裸子植物針葉林為主,溫帶、熱帶以被子植物為主
陸生動物~
原先適應森林環境的生物,開始演化出適應草原環境的物種。有蹄類動物的腿變細長更適宜奔跑,牙冠變高以咀嚼比樹葉堅韌的草類,部分則演化出反芻功能。
雀形目鳥類、囓齒動物、青蛙、蛇也演化出適應草原生活的物種。
舊世界猴和猿類也各自演化出適合草原生活的物種,即狒狒和南猿。
中獸和肉齒類滅絕,善於奔跑的食肉目取而代之,體型變大,成了新的頂級掠食者。熊狗型類仍維持雜食的生活,而貓形類已成為純粹的掠食者。
大陸相連,南北物種大交流。馬、貘、犀牛、駱駝、鹿、豬、牛、羚羊、貓、狗、熊、劍齒虎、松鼠等物種遷徙到南美洲和非洲。非洲的大象遷徙至歐亞和北美。南北的大地懶、樹懶、雕齒獸、犰狳、食蟻獸、負鼠、豪豬、水豚、恐鳥、新世界猴遷徙到北美。
澳洲不在這波交流當中,有袋類動物的體型持續變大,大型植食動物包括新疣獸、雙門齒獸、袋貘、袋犀,肉食性則有袋獅等等。
飛翔動物~今鳥亞綱仍是主要的物種,此外還有蝙蝠,及各種飛行昆蟲

大滅絕事件:無

<延伸閱讀>

白奥勒鸡 【新生代传奇】
05:龙争虎斗的中新世
06:最后的巨兽时代-上新世(新近紀)與全新世(第四紀)

地質年代~侏儸紀

侏羅紀(Jurassic,符號J)

年代:199.6–145.5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130%,CO2為現代7倍,溫度高於現代3度
水圈: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
板塊活動:侏羅紀晚期勞倫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分裂,物種開始南北分化。內華達造山運動。

生物圈:

造礁生物~
底棲生物~
游泳生物~軟體動物中,齒菊石類滅絕,由菊石目取代,又可細分成分別為菊石亞目、勾菊石亞目、葉菊石亞目及弛菊石亞目;外殼退化但泳速更快的箭石類開始出現。軟骨魚的鯊魚仍是典型的大型掠食者,現生鯊魚出現,輻鰭魚逐漸接近現生物種,體型較小。兩棲類的離片錐類於三疊紀末大滅絕,僅存在於南方岡瓦那大陸。現生兩棲類的祖先滑體亞綱出現。海龜開始出現。中鱷類演化出純海生的海鱷類群。魚龍體型變得更大、更流線型。四肢帶蹼的海龍、幻龍已滅絕,取而代之的四肢為鰭狀的長頸蛇頸龍類和短頸上龍類,又以上龍類為當時的頂級掠食者。
陸生植物~由蕨類森林往松柏類森林過渡,寒冷乾燥地區以松柏類和銀杏類為主,溫熱潮濕地區以蕨類和蘇鐵類為主。極度乾燥地帶出現買麻藤、百歲蘭和麻黃等新的裸子植物。
陸生動物~
小型植食性動物以鳥臀類為代表,包括稜背龍類、熱河龍類、彎龍類。另演化出帶骨板和尖刺的劍龍類。大型植食性動物以蜥腳類為代表,先後經歷了近蜥龍類、沉重龍類(如火山齒龍)、真蜥腳類(鯨龍、馬門溪龍、巴塔哥尼亞龍等)、新蜥腳類,體型逐漸變大,頸部和尾部變長,趾爪逐漸退化,腳從掌形往圓柱形發展。新蜥腳類又分化成取食低矮植物的梁龍超科(梁龍、迷惑龍、叉龍、雷巴齊斯龍等等)和取食樹梢嫩葉的大鼻龍類(圓頂龍、腕龍、盤足龍等)。
小型肉食動物早期為虛形龍類,晚期為空骨龍類(嗜鳥龍、美頷龍),空骨龍類帶有羽毛,演化出了樹棲型的擅攀鳥龍和蜥鳥亞綱。大型肉食動物包括角鼻龍類、斑龍類和異特龍類等獸腳類恐龍。
喙頭鱷於侏儸紀滅絕,原鱷類持續存在,侏儸紀早期演化出中鱷類(諾托鱷、西貝鱷、海鱷等),中期演化出新鱷類(大頭鱷、森林鱷、帝鱷等)
飛翔動物~長尾有牙齒的喙嘴翼龍類仍為主要物種,短尾無牙齒的翼手龍類開始出現,另增加蜥鳥亞綱。會飛行的昆蟲仍在,體型逐漸變小,昆蟲演化出鱗翅目。

大滅絕事件:托阿爾階滅絕事件,海水缺氧,導致菊石數量種類減少。


地質年代~三疊紀

三疊紀(Triassic,符號T)

年代:251–199.6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80%,CO2為現代6倍,溫度高於現代3度
水圈: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
板塊活動:華北板塊碰撞西伯利亞板塊及華南板塊,燕山陰山秦嶺形成。盤古大陸聚合完畢。

生物圈:

造礁生物~六射珊瑚
底棲生物~雙殼類取代腕足類
游泳生物~軟體動物中鸚鵡螺類和棱菊石目滅絕,由齒菊石類取代。軟骨魚演化出魟魚,鯊魚為重要掠食者,輻鰭魚包括軟骨硬鱗亞綱、全骨下綱、真骨下綱。兩生類以石炭蜥類和離片錐類為主。爬行類中,無孔亞綱包含龜鱉類,魚龍超目包括湖北鱷、魚龍,鰭龍超目包括楯齒龍、海龍、幻龍。
陸生植物~蘇鐵、銀杏繁盛,松柏類出現,種子蕨類(舌羊齒、叉葉松)減少。真蕨類仍多。

陸生動物~合弓綱在二疊紀末大滅絕遭到重創,僅存二齒獸類、獸頭類和犬齒獸類。二齒獸類從二疊紀時的穴居動物轉型成三疊紀的大型植食動物,於三疊紀末滅絕。獸頭類為中型肉食動物,於三疊紀中期滅絕。犬齒獸類為小型雜食性動物,可能恆溫帶毛髮,持續存在到白堊紀,部分類群演化成哺乳類的祖先。

主龍下綱迅速填補合弓綱空出來的生態區位,發展出各種形狀、大小、食性的物種。原始的主龍類包括:派克鱷、引鱷、原鱷龍、古鱷、離龍、原蜥形、喙頭龍、三稜龍等等。另有兩個大類群:鑲嵌踝類主龍和鳥頸類主龍。

鑲嵌踝類是現今鱷魚的祖先和近親,又叫槽齒類,分化出鳥鱷、植龍、迅猛鱷、堅蜥(植食性)、勞氏鱷、股薄鱷、波波龍(兩足行走)等等,槽齒類是三疊紀時期的頂級掠食者。

鳥頸類主龍是現今鳥類的祖先和近親,先分化出斯克列羅龍(翼龍祖先?)、兔蜥、馬拉鱷龍、偽兔鱷、西里龍,接著演化出恐龍。早期的獸腳類和鳥臀類恐龍是兩足行走的小型雜食動物,原蜥腳類恐龍則體型較大,為當時主要的植食動物之一。

飛翔動物~喙嘴翼龍出現,取代飛行昆蟲成為頂級掠食者。昆蟲演化出膜翅目、雙翅目、等翅目

大滅絕事件: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50%的物種消失,鑲嵌踝類(鱷魚近親)與合弓綱(哺乳類近親)大量滅絕,空出的生態位給恐龍留出了演化空間



延伸閱讀
攀緣的井蛙 地球演義


地質年代~二疊紀

二疊紀(Permian,符號P)

年代:299–251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115%,CO2為現代3倍,溫度高於現代2度
水圈:氣溫上升  、海平面下降
板塊活動:烏拉爾造山運動(波羅的大陸與西伯利亞大陸碰撞)、哈薩克與西伯利亞碰撞,西伯利亞玄武岩噴發

生物圈:

造礁生物~六射珊瑚、鈣質海綿、苔蘚蟲、層孔蟲、海百合
底棲生物~腕足類<最主要>、腹足類、雙殼貝(極少)
游泳生物~軟體動物包括鸚鵡螺類<最主要>和菊石類,脊椎動物包括軟骨魚類、輻鰭魚類(軟骨硬鱗亞綱、全骨下綱、真骨下綱全部出現)、肉鰭魚類、棘魚類。兩生動物包括殼椎類、離片錐類、石炭蜥類。
陸生植物~蕨類森林組成與石炭紀相似,有蘆木、鱗木、封印木、科達樹、種子蕨(舌羊齒),隨著盤古大陸形成、氣候乾燥,裸子植物出現, 包括蘇鐵類和銀杏類。
陸生動物~無孔亞綱包括中龍、原古蜥、大鼻龍(杯龍)、巨頰龍、前稜蜥、龜鱉類,雙孔亞綱尚未分化
合弓綱的盤龍目於石炭紀出現,早二疊紀時稱霸,包括真盤龍亞目卡色龍亞目。中二疊紀時獸孔目取代盤龍目成為陸生優勢物種,包括巴莫鱷類、恐頭獸類、二齒獸類和獸齒類。獸齒類又分化成麗齒獸類、獸頭類、犬齒獸類。

飛翔動物~蜻蜓仍是主要的掠食者,半翅目昆蟲(椿象、蟬)出現

地質年代~石炭紀

石炭紀(Carboniferous,符號C)

(又可細分為密西西比紀和賓夕法尼亞紀)

年代:358.9–299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163%,CO2為現代3倍,溫度高於現代0度
水圈:氣溫先升後降,海平面持續上升
板塊活動:阿拉干尼造山運動(岡瓦那大陸與勞亞大陸碰撞,盤古大陸開始形成)

生物圈:

造礁生物~珊瑚、海百合
底棲生物~腕足類、腹足類、雙殼類
游泳生物~軟體動物以鸚鵡螺類為主,節肢動物以甲殼類和螯肢類為主。脊椎動物包括軟骨魚類、棘魚類、肉鰭魚類(腔棘魚和肺魚)、輻鰭魚類(軟骨硬鱗亞綱及全骨下綱),盾皮魚已滅絕
陸生植物~鱗木、蘆木、封印木、科達樹、種子蕨(蛇羊齒)等蕨類植物蓬勃發展,形成森林,為今日煤礦的主要來源。
陸生動物~
節肢動物包括甲殼類(鼠婦)、多足類(蜈蚣、馬陸)、螯肢類(蜘蛛、蠍子)、六足類(內口綱、無翅亞綱昆蟲、古翅下綱昆蟲、外翅總目昆蟲、內翅總目昆蟲)
兩棲動物演化出殼椎類(小型兩棲動物,分布於北半球)、離片錐類(大型兩棲動物,遍布全球)和石炭蜥類(包含西蒙螈、鈍頭龍類,演化成爬行動物)。此時兩棲動物的體型已逐漸超越陸生節肢動物。
飛翔動物~昆蟲演化出翅膀,並分化出古翅下綱(蜻蜓)、外翅總目(蜚蠊目和直翅目)、內翅總目(鞘翅目),蜻蜓成為當時天空中的頂級掠食者。

大滅絕事件: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石松木賊被真蕨類取代


<延伸閱讀>
攀緣的井蛙~地球演義
第一百六十回 石炭纪-幽林蔽天
第一百九十六回 大冰河 (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
第一百九十七回 A Tale of One-and-a-Half Nests (I)
第一百九十八回 A Tale of One-and-a-Half Nests (II)

龍女之聲 進化史詩
它改变了鱼类,它又改了回来
石炭纪 装逼如风 常伴汝身



地質年代~泥盆紀

泥盆紀(Devonian,符號D)

年代:419.2–358.9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75%,CO2為現代8倍,溫度高於現代4度
水圈: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
板塊活動:加里東造山運動持續、阿卡迪亞造山運動(紐芬蘭山脈形成)、安特勒造山運動

生物圈:

造礁生物~棒狀珊瑚
底棲生物~三葉蟲
游泳生物~軟體動物以鸚鵡螺類為主,菊石類開始出現(稜菊石)。節肢動物以三葉蟲類、甲殼類和螯肢類為主,脊椎動物包括盾皮魚(當時的頂級掠食者)、軟骨魚、棘魚、腕鰭魚、輻鰭魚(軟骨硬鱗亞綱)、肉鰭魚(腔棘魚及肺魚),無頷魚大滅絕(僅存牙形石、盲鰻、七鰓鰻)
陸生植物~石松鱗木、木賊蘆木
陸生動物~節肢動物包括螯肢類(蜘蛛、蠍子)、多足類(蜈蚣、馬陸)、六足類(內口綱及無翅亞綱昆蟲)。肉鰭魚類包括肺魚、提塔立克魚,並演化出魚石螈類的早期兩棲動物。

大滅絕事件: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海洋生物大約有22%的科在本次事件滅絕,其中大多是無脊椎動物。另外約57%的屬和至少75%的種也滅絕了。最主要受到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影響的海洋生物有腕足動物門、三葉蟲、菊石目、牙形石綱、無頜總綱和疑源類,以及所有的盾皮魚綱生物。

<延伸閱讀>
攀緣的井蛙~地球演義
第一百二十三回 泥盆纪-北冥鲲鱼,都广建木
第一百五十六回 泥盆紀末大滅絕:星陨,冰封,海退
第一百五十七回 泥盆紀末大滅絕:窒息,乱流,终结
第一百五十八回 The End of Journey (I)
第一百五十九回 The End of Journey (II)

龍女之聲
泥盆纪 海洋 当满级王者进入青铜局
胎盘吞噬母体的怪物与超巨型蘑菇
它改变了鱼类,它又改了回来

地質年代~志留紀

志留紀(Silurian,符號S)

年代:443.4–419.2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70%,CO2為現代16倍,溫度高於現代3度
水圈: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
板塊活動:勞倫大陸、波羅的大陸與阿瓦隆尼大陸碰撞,巨神海消失,加里東造山運動,阿帕拉契山脈持續升高、斯堪地維娜半島的加里東山脈形成

生物圈:

造礁生物~橫版珊瑚、四射珊瑚、日射珊瑚、層孔蟲、托盤石、苔蘚蟲、海百合
底棲生物~三葉蟲、腕足類(最多)、腹足類、雙殼類、筆石(半索動物)
游泳生物~軟體動物以鸚鵡螺為主,節肢動物以三葉蟲類、甲殼類和螯肢類為主,螯肢類的海蠍(又叫板足鱟、廣翅鱟)為頂級掠食者。脊椎動物以各種無頷魚為主,可細分為骨甲魚、缺甲魚、盔甲魚、鰭甲魚、花鱗魚、牙形石等類,有頷魚開始出現但數量較少(盾皮魚、軟骨魚、棘魚)
陸生植物~工蕨、萊尼蕨、三枝蕨
陸生動物~節肢動物包括螯肢類(蜘蛛、蠍子)、多足類(蜈蚣、馬陸)

大滅絕事件:勞階滅絕事件

<延伸閱讀>
攀緣的井蛙~地球演義
第九十九回 志留纪-漫长的复苏
第一百七回 余波
第一百二十一回 Dry Land (I)
第一百二十二回 Dry Land (II)
龍女之聲
志留纪 铁腕暴君的王国



地質年代~奧陶紀

奧陶紀(Ordovician,符號O)

年代:485.4–443.4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68%,CO2為現代15倍,溫度高於現代2度
水圈:氣溫先升後降、海平面先升後降。岡瓦那大陸的非洲部分位於南極,形成大片冰河。
板塊活動:阿瓦隆尼亞大陸從岡瓦那大陸分離,往波羅的大陸前進。岡瓦那大陸往南極前進
塔柯尼造山運動,阿帕拉契山脈形成

生物圈:

造礁生物~鈣化藍綠菌、尋常海綿、鈣質海綿、瓶框石、海百合、苔蘚蟲
底棲生物~腕足動物、三葉蟲
游泳生物~軟體動物以直角石為主,為頂級掠食者,節肢動物以三葉蟲類、甲殼類、螯肢類為主,脊椎動物已無頷魚類為主,以牙形石為代表。
陸生植物~苔蘚植物為主

大滅絕事件: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葉足動物、古蟲動物大滅絕

<延伸閱讀>
攀緣的井蛙~地球演義
第六十四回 奥陶纪-大辐射-交接
第九十五回 浩劫空踪(上)
第九十六回 浩劫空踪(下)
第九十七回 Eternal Darkness (I)
第九十八回 Eternal Darkness (II)

龍女之聲
奥陶纪-克苏鲁的后花园

地質年代~寒武紀

寒武紀(Cambrian,符號€)

年代:542–485.4百萬年前
大氣圈:O2為現代的63%,CO2為現代16倍,溫度高於現代1度
水圈: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
板塊活動:華北、華南、新疆、蒙古、哈薩克從岡瓦那大陸分離,往西伯利亞大陸方向移動

生物圈:

造礁生物~鈣質藍細菌、古杯動物
底棲生物~節肢動物以三葉蟲類和甲殼類為主
游泳生物~葉足動物以奇蝦為代表,是當時的頂級掠食者。軟體動物以鸚鵡螺類為代表,包括圓錐狀快速游泳的內角石、直角石和桿石,扁平底棲的珠角石,漂浮的袋角石、箭鉤角石、疊盤角石、塔飛角石,現生捲曲狀的鸚鵡螺尚未出現。


地質年代~新元古代

新元古代(Neoproterozoic,符號NP)

年代:10億~6億年前
10-8.5億年前~拉伸紀(Tonian,符號NP1)又名青白口紀
8.5-6.35億年前~成冰紀(Cryogenian,符號NP2)又名南華紀,成冰紀冰河時代
6.35-5.41億年前~埃迪卡拉紀(英語:Ediacaran),又稱震旦紀,文德紀
大氣圈:氧氣上升
水圈:成冰紀冰河時代,全球冰封
岩石圈:10-7億年前 羅迪尼亞超大陸
生物圈:
艾迪卡拉生物群
這類生物主要是刺胞動物,包括水母類和海鰓類,其次是三葉動物、盾形動物、多孔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櫛水母動物等。這些動物體型獨特,一般較大,個別長達1米以上,沒有發現消化器官。身軀往往扁平,可能生活於淺海近岸的水中。德國古生物學家賽拉赫(A.Seilacher)認為這是一類由多分區相互纏結或縫合的扁平體組成,用液體支持身軀,擴大體表面積,以獲取氧氣。

其化石廣布全球,存在於埃迪卡拉紀(6億35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呈古怪的管狀和藻體狀,普遍不能移動。是迄今已知最早的複雜多細胞生物[註 1]。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成冰紀的廣大冰川融化、地球回暖時首次出現,在寒武紀大爆發時迅速消失。現存動物的基本身體結構(body plan)與寒武紀大爆發中產生的生物化石紀錄相符合,而非較早的埃迪卡拉紀。在後來的肉眼可見的大型生物(macroorganism)方面,寒武紀生物群完全取代了埃迪卡拉紀化石紀錄中所演化出的生物。

地質年代~中元古代

中元古代(Mesoproterozoic,符號MP)

年代:16-10億年前
16-14億年前~蓋層紀(Calymmian,符號MP1)克拉通變厚、哥倫比亞超大陸分裂
14-12億年前~延展紀(Ectasian,符號MP2)克拉通擴大
12-10億年前~狹帶紀(Stenian,符號MP3)變質岩大量形成、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
大氣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14億年前多細胞真核生物出現:藻類、真菌、海綿動物

經常被稱作乏味的十億年

<延伸閱讀>
攀緣的井蛙~地球演義
第十六回 中元古代-盖层纪-藻裙漂曳
第十七回 延展纪-生命大和谐
第十八回 狭带纪-罗迪尼亚超大陆-新绿

地質年代~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Paleoproterozoic,符號PP)

年代:25億~16億年前
25-23億年前成鐵紀(Siderian,符號PP1)大氧化事件、帶狀鐵礦形成
23-20.5億年前層侵紀(Rhyacian,符號PP2)岩漿侵入岩層、休倫冰河時期
20.5-18億年前造山紀(Orosirian,符號PP3)哥倫比亞大陸聚合、造山運動
18-16固結紀(Statherian,符號PP4)克拉通大量形成

大氣圈:
大氧化事件~鐵幾乎都沉澱完畢後,氧氣開始釋出進入大氣,導致大氣中氧氣大量上升
水圈:
24-21億年前休倫冰河時期,可能和太古宙火山活動的停止,以及大氧化事件造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下降有關
岩石圈:
25-23億年前~大氧化事件,帶狀鐵礦形成,海洋中氧氣大量增加使得鐵大量氧化生鏽而沉澱
20-16億年前~哥倫比亞超大陸聚合及分裂
生物圈:
氧氣大量上升的環境,導致厭氧細菌和古菌的衰退,好氧細菌、以及與好氧細菌內共生的真核生物開始蓬勃發展
23億年前真核生物出現
18億年前有性生殖出現

<延伸閱讀>
攀緣的井蛙~地球演義
第十一回 元古宙-古元古代-成铁纪
第十二回 休伦冰河期-层侵纪
第十三回 造山纪-双击
第十四回 菌藻海洋
第十五回 固结纪-哥伦比亚超大陆-真核生物

地質年代~太古宙

太古宙(Archean)

年代:40-25億年前
40-36始太古代Eoarchean
36-32古太古代
32-28中太古代
28-25新太古代
大氣圈:二氧化碳逐漸下降,氮氣逐漸上升
水圈:28~25億年前,第一次冰河時代
岩石圈:
大陸地殼以克拉通為核心,逐漸往外形成與擴展
瓦巴拉超大陸~36億年前聚合、28億年前分裂
生物圈:
36億年前,原核生物出現(以厭氧性的古菌和細菌為主)
34億年前,藍綠菌、疊層石出現

<延伸閱讀>
攀緣的井蛙~地球演義
第七回 太古宙-始太古代-细胞出现
第八回 古太古代-瓦巴拉超大陆-自养细菌
第九回 中太古代-叠层岩
第十回 新太古代-凯诺兰超大陆-大氧化事件

地質年代~冥古宙

冥古代(Hadean)

年代:46億~38億年前
大氣圈:原始大氣形成,以氮氣、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為主,十分稀薄,無法阻擋大量小行星與彗星的轟擊
水圈:原始海洋形成,覆蓋在整個海洋地殼上
岩石圈:
44億年前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噴發的碎片聚集成月球。地球的自轉速度原為一圈8小時,因月球潮汐力鎖定而逐漸減慢至今日的一圈24小時,同時導致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距離逐漸增加。
地球逐漸分化成地核(鐵、鎳為主)、地函(鐵、鎂的矽酸鹽)和地殼(矽酸鎂、矽酸鋁)
海洋地殼因下方熱點不同,分成數個板塊,在張裂帶噴發形成、聚合帶隱沒融化,主要成分為玄武岩。
海洋地殼於聚合帶隱沒時,將部分海水帶入地函,導致地函深處的物質直接穿過海洋地殼噴發,混合成較輕的成分,形成安山岩為主的大陸地殼。每產生一份大陸地殼需要融化三份海洋地殼。隨著大陸地殼的增厚,部分噴發的岩漿無法透出地表,而在大陸內部逐漸形成花崗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就要更久之後才會產生,當時的大陸地殼只是飄在海上的一小群島嶼。
生物圈:
RNA世界學說(英語:RNA world hypothesis)是一個理論,認為地球上早期的生命分子以RNA先出現,之後才有蛋白質和DNA。且這些早期的RNA分子同時擁有如同DNA的遺傳訊息儲存功能,以及如蛋白質般的催化能力,支持了早期的細胞或前細胞生命的運作。

<延伸閱讀>
攀緣的井蛙~地球演義
第一回 启幕
第二回 冥古宙-隐生代-大碰撞
第三回 盆地群代-地球内部结构形成
第四回 酒神代-液态水
第五回 早雨海代-晚期大撞击-有机汤
第六回 化学进化-分子生命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地質年代~大總表


顯生宙
新生代
0.02
0.23~0.02億年前
0.65~0.23億年前
中生代
1.45~0.65億年前
1.99~1.45億年前
2.51~1.99億年前
古生代
2.99~2.51億年前
3.58~2.99億年前
4.19~3.58億年前
4.43~4.19億年前
4.85~4.43億年前
5.41~4.85億年前
元古宙
震旦紀
6.35~5.41億年前
成冰紀
8.5~6.35億年前
拉伸紀
10~ 8.5億年前
狹帶紀
12~ 10億年前
延展紀
14~ 12億年前
蓋層紀
16~ 14億年前
固結紀
18~ 16億年前
造山紀
20.5~ 18億年前
層侵紀
23~20.5億年前
成鐵紀
25~ 23億年前
新太古代

28~ 25億年前
中太古代

32~ 28億年前
古太古代

36~ 32億年前
始太古代

38~ 36億年前


46~ 38億年前



地層名稱

年代名稱

說明

(Eonothem)

(eon)

共有4個,大於5億年

(Erathem)

(era)

共有10個,數億年

(System)

(period)

共有22個,數千萬至數億年

(Series)

(epoch)

共有34個,數千萬年

(Stage)

(age)

共有99個,數百萬年

(Chronozone)

(chron)

國際地層委員會(ICS)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