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時空簡史~天文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時空簡史~天文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圖解時間簡史》與《新時間簡史》章節對照


讀者:朱志德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英語: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是英國物理學家史提芬·威廉·霍金於1988年編寫的一本科普圖書。

書中根據當時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闡述了宇宙的結構、起源、發展,以及大爆炸理論、黑洞理論、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等。其淺顯直白的論述,自出版後就廣受讀者歡迎,不但當時暢銷並翻譯成各國語言,至今仍是長銷書。

然而如今我們搜尋市面上的中文翻譯版時,會發現有兩種版本《圖解時間簡史》與《新時間簡史》,這兩本書究竟差別在哪裡,該買哪一版才好?

如果把兩本書交互對照,會發現各章節有完全重複對應的部分,也各自有著重而詳略有別的部分,本文整理以下表格,給希望收藏的讀者參考。

圖解時間簡史"The Illustrated" A Brief History of Time是1996 年的版本,顧名思義為原書加插圖,此精裝版包含全彩插圖和照片,以幫助進一步解釋文本,最後一個章節蟲洞與時間旅行原始版本沒有,是本次才加入的,其餘章節和原始版本相同。

新時間簡史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依照原意應比原書簡潔,是2005年與Leonard Mlodinow合作製作,本書重新調整了章節名稱和文本順序,將原本分散在各章節的相同物理理論放在一起解釋。保留了前一版加入的蟲洞和時間旅行,並新增了弦論簡介(另一本書《胡桃裡的宇宙》有詳加論述)

如果您喜歡較接近原汁原味的版本,可以收藏《圖解時間簡史》

如果您喜歡重新編排整理過的版本,可以收藏《新時間簡史》

當然,對於出版商和書店而言,可能兩本都買是最好的。

圖解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圖解版)

The Illustrated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新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普及版)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1宇宙觀的演進

1思考宇宙

2宇宙觀演進

3科學理論的本質

2空間與時間

4牛頓的宇宙

5相對論

6彎曲的空間

3擴張的宇宙

7擴張的宇宙

4測不準原理

5基本粒子與自然作用力

9時間箭矢

11物理的統一

9量子重力

11自然作用力與物理統一

6黑洞

7黑洞並不黑

8宇宙的起源與命運

8大霹靂黑洞與宇宙演化

10蟲洞與時間旅行

10蟲洞與時間旅行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德公~眾*星辰(宇宙年表)

 繪者:朱志德



宇宙年表

時期
時間
溫度
事件
普朗克時期
Planck epoch
<10-42s
> 1032K
大霹靂Big Bang
四大作用力束縛在量子力內
大一統時期
Grand unification
epoch
10-42s~10-36s
1032K~1028K
量子力分離成大一統力和重力(重力子)
電弱時期
Electroweak epoch
10-36s~10-12s
1028K~1022K
大一統力分離成電弱力和強作用力(8種膠子)
宇宙暴脹開始
希格斯粒子產生?
夸克時期
Quark epoch
10-12s~10-6s
1022K~1010K
電弱力分離成弱作用力(W+W-Z波色子)和電磁力(光子)
光子產生輕子反輕子對、夸克反夸克對
希格斯粒子使輕子、夸克產生質量
強子時期
Hadron epoch
10-6s~1s
1010K~109K
夸克反夸克對透過弱作用力,結合成強子反強子對
宇宙微中子背景輻射出現
輕子時期
Lepton epoch
1s~10s
1010K~109K
反強子湮滅,剩下強子(中子、質子<即氫原子核>)
光子時期
Photon epoch
10s~10min
1010K~109K
反輕子湮滅,剩下輕子(電子、微中子)
原子核時期
Photon epoch
10min~38萬年
109K~4000K
太初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質子與中子透過強作用力,結合成原子核(...)
原子時期
Dark Ages
38萬年~1.5億年
4000K~60K
複合Recombination
原子核與電子透過電磁力,結合成原子
宇宙光子背景輻射出現
恆星時期
Reionization
1.5億年~10億年
60K~19K
原子透過重力作用,聚集成恆星(第一代主序星、褐矮星)
重力的收縮和核融合的熱膨脹使恆星維持一定的大小
恆星核融合,產生原子序比鐵小的原子
超新星爆炸,產生原子序比鐵大的原子
低質量主序星轉成白矮星,高質量主序星轉成中子星和黑洞
星系時期
Galaxy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10億年~138億年
19K~2.7K
恆星透過重力作用,聚集成星團、星系
原子透過電磁力作用(離子鍵、金屬鍵、共價鍵),產生分子
原子及分子透過重力作用,聚集成恆星(第二代主序星)、行星、衛星
宇宙的未來
大凍結?
138億年~??
2.7K~0K
宇宙持續膨脹,超星系結構消失,星系剩餘的恆星逐漸燒盡
褐矮星、白矮星、中子星經質子衰變,將質量轉成能量而消失
黑洞透過霍金輻射,將質量轉成能量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