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覺察當下~中醫學思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覺察當下~中醫學思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針灸醫家取穴分析~王樂亭《金針再傳》



治癱十一法 

1.督脈十三針 2.任脈十二針 3.華陀夾脊穴 4.五臟俞+膈俞 5.六腑俞+膈俞

6.太陽治癱法 7.陽明治痿法 8.少陽利節術 9.足三陰緩痙法 10.手三陰緩痙法 11.手足十二針

根據脊髓損傷的部位和症狀,從以上十一法中挑選幾種,每次針灸時輪換

C1-C4 四肢痙攣:1督脈 3夾脊 2任脈 7足陽明 10手三陰 11手足十二針

C5-T2 上肢弛緩 下肢痙攣

完全損傷 1督脈 3夾脊 2任脈 7足陽明 手三陽 11手足十二針

不完全損傷 1督脈 3夾脊 6足太陽 7足陽明 手三陽

T3-T12 下肢痙攣:1督脈 3夾脊 6足太陽 7足陽明 8足少陽 45背俞 2任脈 9足三陰

L1-S5 下肢遲緩:1督脈 3夾脊 6足太陽 7足陽明 8足少陽 45背俞 2任脈

可用ASIA scale來評估

A完全損傷 運動0分 肛門沒感覺

B不完全損傷 運動0分 肛門有感覺

C肌力1-2分 D肌力3-4分 E肌力5分 感覺仍異常

透刺法

1.十二透刺法:治療四肢疾患

2.顏面六透法:治顏面神經麻痺

3.六寸金針:曲池透臂臑,治癭結瘰癧

神智方

1. 醒神開竅法:百會 四神聰 十二井 人中 承漿 風府風池 合谷太衝 勞宮湧泉

2. 回陽固脫法:百會 神闕 氣海 關元 內關 足三里 湧泉

3. 安神定志法:神庭本神 中脘氣海天樞 (神門內關 三陰交太溪太衝)

4. 嗜睡得效針:人中 隱白 陽陵泉 無名穴(無名指尺側DIP)

5. 頭痛八針:百會 風池 風府 太陽 合谷

五官方

1. 視力糾正術:睛明 承泣 風池 合谷

2. 聾啞點刺術:啞門 廉泉 耳門 聽宮 聽會 翳風 通里

3. 牙痛四五針:大迎 顴髎 合谷 內庭 太溪

4. 止嗽平喘方:天突 膻中 中府 乳根 俞府

5. 養陰清肺湯:魚際(肺經滎穴清熱) 太溪(腎經原穴養陰)

補虛方

 1. 十二根結法:治陽虛,先扎雙根再扎結。至陰/睛明 厲兌/頭維 竅陰/聽宮 隱白/中脘

2. 刺募補虛法:治五勞七傷,十二募穴,去京門 石門 日月

3. 十全大補方:曲池內關合谷 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衝 章門中脘關元

4. 背部老十針: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大腸俞

5. 老十針:上脘 中脘 下脘 氣海 天樞 內關 足三里

老實針(止呃針):去上下脘 加章門

舉胃術:去上脘 加梁門

6. 提宮術: 氣海關元中極 曲骨維胞 中脘 百會

7. 固源節流法:氣海關元中極 曲骨 三陰交 陰陵泉,治尿失禁

8. 補腎興陽術:氣海關元中極 三陰交 命門腎俞志室環跳,治陽痿早洩

除痺方

1. 糾偏治癱方:百會風府風池 肩髃曲池 環跳委中陽陵泉懸鐘太衝

2. 面癱牽正方:人中承漿地倉 顴髎四白陽白 大迎合谷

3. 三肩解凝法:腋縫透胛縫 條口透承山 肩髃肩髎肩貞

4. 肘臂揮風法:極泉 風池 肩井 中渚

5. 腰痛八針方:命門 腎俞 腰陽關 大腸俞 委中

6. 腿骨風方:環跳 陽陵泉 崑崙,治坐骨神經痛

7. 鶴膝通絡法:內外膝眼 陽陵泉足三里 血海梁丘 氣海

8. 抗凍解凝方:耳門聽宮聽會 曲池外關合谷 足三里三陰交~局部取穴

9. 除菀截龍法:龍頭、龍尾(帶狀皰疹的頭尾)~局部取穴+ 龍眼(小指尺側PIP) 

10.手足十二針:曲池內關合谷 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

針灸醫家取穴分析~靳瑞《靳三針》

四神針(百會前後左右)

疲三針:加內關、足三里 (補氣)

鬱三針:加內關、三陰交 (疏通經絡)

暈痛針:加印堂、太陽 (常用奇穴)

智三針:神庭、本神

顳三針:率谷前後

腦三針:腦戶腦空

癇三針:內關(心胸胃)、申脈(陽蹻)、照海(陰蹻)

定神針:印堂、陽白

啟閉針:人中、聽宮、隱白,可加手足智針 顳上三針

老呆針:人中、百會、湧泉,可加手足智針 顳上三針

閉三針:人中、十宣、湧泉

脫三針:人中、百會、神闕

眼三針:睛明、承泣、上明 (局部取穴)

耳三針:完骨、聽宮、聽會 (局部取穴)

鼻三針:印堂、迎香、上迎香 (局部取穴)

舌三針:上廉泉、左右 (局部取穴)

叉三針、面癱針、面痙針、面褐針:太陽下關翳風+顏面局部

頸三針:百勞、大杼、天柱 (局部取穴)

突三針:水突、扶突、天突 (穴名取穴)

乳三針:肩井、膻中、乳中 (局部取穴)

胃三針:內關、中脘、足三里 (心胸胃+募+合)

腸三針:天樞、關元、上下巨虛 (募+合)

膽三針:期門、日月、陽陵泉 (募+合)

尿三針:關元、中極、三陰交 (募+穴名取穴)

陰三針:關元、歸來、三陰交 (募+穴名取穴)

陽三針:關元、氣海、腎俞 (募+穴名取穴)

脂三針:足三里、內關、三陰交

肥三針:足三里、中脘、帶脈 (局部取穴)

背三針:大杼、風門、肺俞 (局部取穴)

腰三針:腎俞、大腸俞、委中 (局部取穴+循經取穴)

膝三針:血海、梁丘、內外膝眼 (局部取穴)

踝三針:解溪、太溪、崑崙 (局部取穴)

足三針:足三里、三陰交、太衝

足痿針: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足智針:湧泉、泉中(腳掌正中)、泉中內(旁開1寸)

手三針:曲池、外關、合谷

手痿針:曲池、尺澤、合谷

手智針:內關、神門、勞宮


高國欽《保生大帝藥籤再解》



讀者:朱志德

最近走了幾趟台南府城聯境,發現好幾間廟都放了高國欽醫師的《保生大帝藥籤再解》,後來買了一本,想看看臨床上有無可參考處。

藥籤的操作流程,通常是信眾到廟裡拜拜後,用香放在手腕上讓神明把脈,接著抽籤,擲爻確認,然後到藥籤櫃領取藥籤後,至附近中藥行抓藥,或到院所看診時請中醫師做為參考。

廟方的牆上有保育類動物和重金屬藥物列表,並註明已禁用。


經過分類整理,藥籤的方劑分類比例大致如下:

1.內科120+30首

有8首是食療

其餘112首用單味藥組成方劑,劑量為錢分

高國欽補充的30首為固有成方加減,劑量僅附比例並建議用科中(通常是以克數計算)

方劑的分類較為平均,寒熱虛實、各臟腑都有

2.兒科60首

有2首是外用藥

其餘58首內服為固有成方加減

大致上可分為清熱解毒治外感熱病,以及消食化積兩大類。

3.眼科90首

外用13首,大部分來自食品,少部分為重金屬

食療14首,大部分是肝臟,少部分是肉類,補充營養。

民間草藥3首,需要拌黑糖或食鹽。

其餘60首固有成方加減,大致可分為補益類(氣血或肝腎陰)、清熱解毒類祛風溼類各占1/3

4.外科60首

外用22首重金屬藥物比例比眼科高很多,可能有殺菌+清除腐肉的功效

食療12首,以清熱的豆類、水梨、菊花、蘿蔔為主,也有一些豬肉雞肉補充營養(生肌)

民間草藥5首

其餘21首固有成方加減,寒熱補瀉皆有

生物全息律理論/微針系統療法

讀者:朱志德

本篇文章是贾春生《微针系统疗法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這篇期刊論文的筆記和讀後心得

文章針對全息律/微針系統療法,提出了四大問題

1.名稱:無法完全概括

美国学者DALE提出了“微针系统”说,与以他认为的“巨针系统”(指经典的十四经穴系统,现流行的说法体针系统)相区别,是因其刺激部位有别于传统经穴,且偏于短针的应用而得名。然而後續的發展,有用長針的,也有不用針的。

以“全息”来命名,因其中多种疗法均以張穎清的“生物全息理论”为理论基础。但有些疗法的理论基础本质上则与生物全息理论无关,如头针的“大脑皮层投影”的理论,眼针的“五轮八廓学说”等。

除此之外還有反射區(常被用在耳穴、手掌、腳底的命名)

2.流派眾多:

人體每個部位都能夠發展出新的微針/全息律體系,而即便是同一部位,也會因為理論不同、繪製的治療區不同,而出現多種流派,頭皮針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

3.理論眾多

多种微针系统疗法的产生,其依据主要有几个方面: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传统脏腑与八卦对应的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生理、神经体液假说、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脏腑经络理论的观点。

4.最佳適應症定位模糊

由於眾多微針/全息律體系存在,而且每個微針/全息律體系都號稱能夠治療全身問題,因此臨床上要優先選擇哪個部位、該部位要優先選擇哪個流派,才能達到最好的臨床效果,有待商榷。

針對以上四點問題,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議

1.各流派交流—這點我十分贊同,但是不強求

2.整合各流派,規範名稱、理論、治療區

這點我認為不可行,早有人做過了,爭議很大,例如頭皮針標準化方案,在該方案被通過之後,:舊流派反對被整合、且不斷有新流派持續發展,頭皮針的治療區並未統一。

3.找尋最佳適應症,可透過實證醫學

主要能夠分析的部分包括流派差異性、與其他療法合併使用、研究品質等等

以下我個人的觀點補充:

1.微針/全息律體系實際上是一群不同部位、不同理論的經外奇穴流派的總括,卻使用了同一個名詞,刻意強調相似性、忽略內部差異性

我認為實際使用時還是要分開來當作不同的針灸流派,詳細說明創始人是誰,哪一年的版本,部位在哪,治療區怎麼畫,用了甚麼理論等等。

都一樣的話就不會有十幾種頭皮針流派啦

2.微針/全息律體系可做為解釋「遠處治療」的新理論

與傳統上利用經絡理論解釋「遠處治療」的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

理論只是一種解釋療效的黑盒子模型,至於達成療效的實際機轉如何,其實並不清楚。

3.微針/全息律體系的蓬勃發展,可能是有利於臨床醫師擬定處方

視覺記憶(人形圖)vs聽覺記憶(針灸歌賦),直覺反射,減少思考時間,加快選穴速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4.微針/全息律體系經常會繪製人形圖

可以無限分割對應嗎?

可以任意角度旋轉嗎?

其實只是假設他們完全成立,其實有待逐點驗證。

5.微針/全息律體系應該是目前"演化潛力"最高的經外奇穴流派。

從部位、理論和圖形都都有"突變"的機會,產生新的流派

然而舊流派反對被整合、新流派持續發展,至於哪一派不會"滅絕"呢?臨床的"天擇"擺在那裡。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中醫居家醫療

 今年度開始參與中醫居家醫療服務,以下統整相關資訊給需要的民眾參考

1.請先諮詢居家個案管理師,評估狀況後(如巴氏量表等),確認符合資格後收案

2.收案後,個管師會將資料轉交給醫師,再由醫師與家屬聯繫,安排訪視時間。

(我目前負責週四上午,若該時段不方便,會再詢問其他方便的時段轉由其他醫師負責)

3.每週訪視一次,請先備好健保卡及費用

診察費+針灸費 200元整,有重大傷病卡者100元整

交通費另計:依來回計程車費資計算 (目前接過的患者約在200-500元之間)

藥物費另計:目前健保藥粉是50元,其餘自費藥物依照時價

4.由於藥物需要返院才能開立,若需拿藥有兩種方式

->待下次訪視時醫師一併帶來

->當天家屬到醫院找醫師拿領藥單,至中藥局領藥

5.居家醫療期間不能看中醫門診(若狀況好轉能出門,需先結案才能改看門診)。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錯把方劑當藥物

作者:朱志德

偶爾會遇到患者問到這種問題:

為什麼那位醫師開那麼多種藥,這位醫師只開一兩種,是不是少開了?
有時候症狀變了,處方當然要改啊。
可是我的症狀差不多。
是這樣啊,那讓我們看看怎麼回事。

原來前面那位醫師,是用很多單味藥,堆砌成複方。
而後面那位醫師,是以複方為基礎,再加上單味藥。

有些患者因為休假日不固定,會遇到不同的醫師拿藥,然而每位醫師習慣不同,類似的方劑開出來的藥單也會很不一樣。

患者:那方劑和藥物該怎麼區分呢?
醫師:聽過十全大補湯吧,你覺得那是一味藥還是十味藥?

一個方劑,是由很多藥物組成。
四物湯: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四個藥物組成一個方劑
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六個藥物組成一個方劑

那如果沒有數字,該如何區分呢?通常藥物名稱較短、方劑名稱較長,但也不一定。
傳統上中藥有各式各樣的劑型,湯、丸、散、膏、丹、飲、煎...等等。雖然現在大多做成濃縮科學中藥粉了,但是名稱依然不變,只要看看最後一個字即可。

因此:逍遙散、一貫煎、天王補心丹、天麻鉤藤飲,是很多藥物組成的方劑
鵝不食草、白花蛇舌草,名字雖長仍然只是一味藥物。

但無論最終的處方含有多少種藥物,只要能改善您的症狀,那就是好的。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董氏奇穴學術思想的分化

作者:朱志德

期刊論文原文連結:董氏奇穴學術思想的分化

期刊論文補充:穴位數量盤點

當時寫這篇論文,自然是有得罪人的準備的。

以下條列一些個人觀點:

1.關於針灸學派學術思想的分化
對於體系內師承者而言,是虔心信奉、終身宣揚的真理,因此強調是否正統對他們很重要。
然而對於體系外的自學者而言,則只是多了一項治療病人的工具,沒有必要跟著站隊。
要挑選哪一派、全部都學,還是都不學改學其他,本來就可以自由選擇
這點不只是董氏奇穴,其他針灸學派、經方時方、脈診各派皆是如此。

2.從臨床驗證來看:對於患者而言,只看得見醫師扎了某個穴道,至於你是依據何種理論選穴,是否正統,並非患者要關注的事,只要能夠治療好,對患者就是好事一樁。

3.從文獻學的的角度來看:哪些是老師原本就有講的、哪些是學生後來補充的、是否有修改內容、有哪些異同點,自然應該分別清楚

4.被發明的傳統,不是什麼萬世不移,而只是暫時的"共識",分化、變化比想像中還快。

5.論文引用各派"觀點",若有疑慮,可根據參考資料去找尋原文比對。(雖然有些部落格文章內容在發表後就被"限制觀看"了)

6.當市面上找到董氏奇穴相關書籍和文章時,或開辦的講座時,可先根據袁國本、陳擎文提供的這份名冊,查詢是否為嫡傳弟子。接著可以和董景昌於1968年的講義1973年的課本內容作比較,看看那些內容是原本就有,那些是後人修改或補充的,再決定自主學習的深度。

7.下方的圖是論文寫作時能找到的書籍和文章作者之間的傳承關係。表格則是四位嫡傳弟子論述上的主要異同點比較。至於未來他們是否還會修正補充自己的觀點,那就交給歷史吧。

8.當時在考據董氏奇穴的位置是否與十四經穴道重合時,挑了幾個穴道來比較,但後來又買到了黃龍祥的針灸俞穴通考,這才發現這些穴道,有的改過位置(尺澤、合谷),有的本來不是經穴(風市、三陰交<現行3寸版>),顯得當初的爭論有些無意義。









頭皮針發展史及流派比較

 頭皮針流派研究:近10年頭皮針研究文獻回顧與計量分析

論文作者:朱志德、洪裕強、黃博裕

撰文者:朱志德

根據論文內容,作以下重點整理及補充說明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背俞穴

 


作者:朱志德

這個表格摘自於黃龍祥的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整理自丹波康賴的醫心方一書,這本據說是日本最早的醫書,反而保存了許多隋唐時期亡佚的史料。

所謂的華陀夾脊,它們是有名稱的,是華陀針灸經這個學派,所使用的背俞穴;它與目前課本通用,源於黃帝明堂經的背俞穴,名稱有差、旁開的距離有差。而同時期並存的還有許多學派,只是目前都消逝了。

所以,目前的背俞穴真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各自只對應相應的臟腑嗎?顯然不是的。所以有些醫書用胸腔、腹腔、盆腔來歸納背俞穴,每個背俞穴都可管到鄰近的器官,是有道理的。

另外還可注意的是《靈樞‧背俞》的內容: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輸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古人或許因為不熟悉解剖和安全深度,擔心氣胸和損傷臟器,因而提出只灸不針這種較為安全的手法。另一方面灸法偏溫補,可能對於這種與臟腑相關的穴道有加強治療的效果。後世演化出的三伏貼、穴敷療法,亦可能源於此。



2024年2月22日 星期四

中醫巡迴醫療

作者:朱志德

為了服務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偏遠的鄉鎮,許多醫療院所會承辦巡迴醫療,照顧當地鄉親的健康。高雄長庚中醫部及鳳山醫院中醫科也從2011年開始陸續參與相關計畫,每年服務的鄉鎮略有不同。

高雄長庚中醫巡迴醫療

目前服務時間地點如下:

週一上午 崁頂鄉洲子村廟前路7號(洲隆宮) 

週一下午 竹田鄉竹田村中正路112號(竹田長老教會)  ~我在這裡服務

週二上午 萬巒鄉萬巒村中正路145號 (天靈宮) 

週三上午 九如鄉東寧村九如路二段416號(九如鄉公所)    

 看診流程及注意事項

(1)請攜帶健保卡,掛號費50元 (竹田為40元,因為法規細則不同)。

(2)由於網路連線較慢,以及部分時段人數較多,請耐心等候。

(3)因為沒有包藥機,所以使用藥罐或夾鏈袋。藥物服用與保存方式與一般門診相同。

(4)針灸請穿著寬鬆衣物,並不要亂動以免扎傷自己和旁邊的患者。

(5)開放空間請注意自己隨身物品避免遺失

PS 教會和寺廟發揮善心提供看診的空間,同時也是當地的巷弄長照站,平時即有長輩在此進行團康活動,不會對患者進行宣教或科儀,請安心看診。

高雄長庚中醫部玉階獎卓越貢獻獎 偏鄉醫療10年有成

住院中醫會診

作者:朱志德

西醫住院期間,可以接受中醫治療嗎?

首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住院的醫療機構有中醫部門

2.您的主治醫師同意會診中醫

目前衛福部針對以下疾病有健保補助:

1.癌症患者(終身)

2.腦中風患者(發病後6個月內)

3.顱腦損傷患者(受傷後6個月內)

4.脊髓損傷患者(受傷後6個月內)

5.呼吸衰竭(當次住院新開立診斷)~包含氣喘、COPD、插管患者

6.術後疼痛(當次住院新開立診斷)

給付項目包括診察、藥物、針灸

健保給付者,有重大傷病者免費,其餘部分負擔50元/次

藥物只有濃縮中藥粉有健保給付,其餘如飲片煎劑為自費

其餘患者會診中醫為純自費,請依照各院所收費標準

中醫會診的流程

1.請您的主治醫師會診中醫,是否能指定醫師各院規定不同

2.醫師至病房評估,並安排治療項目

有些西醫科別的主治醫師會告知只准許純針灸或純開藥,中醫必須配合辦理,可能不盡然符合患者及家屬的期待

3.計價收費由病房書記負責

4.通常會診後醫師會持續中醫治療至出院,若您想暫停或終止請隨時告知

中醫門診掛號注意事項 (鳳山醫院與高雄長庚比較)


作者:朱志德


鳳山醫院成立於1978年,原本是高雄縣立醫院,後因為資源調配問題,全台各地市立、縣立醫院陸續轉為公辦民營,其中鳳山醫院於2000年委由高雄長庚經營至今。

鳳山醫院中醫科就診流程的異同與高雄長庚中醫部比較如下:

1.鳳山醫院和高雄長庚原屬不同醫療體系,有各自的病歷號碼,因此換地點就醫時,需要重新填寫初診資料。

2.中醫的掛號費、部分負擔、健保藥費皆依照健保署規定,與其他醫院診所相同。

惟特殊身分減免規定可能略有不同(如年齡、身心障礙等)

雖然西醫門診費用比診所高很多,但中醫門診與中醫診所費用是差不多的。

3.鳳山醫院由高雄長庚支援,各醫師診次有限,若您希望一週多次針灸,有以下作法:

(1)至高雄長庚找同位醫師掛號就診 

(2)於鳳山醫院不同時段找其他醫師就診

4.因鳳山醫院空間及人力有限,因此中藥局的藥物種類較高雄長庚略少,因此若您在兩地輪流看診,即使症狀相同,也可能調整藥物。自費藥物用罄的機會也較高,有可能要另約時間領取。

食物寒熱與飲食宜忌

 作者:朱志德

藥食同源是中藥使用上的常態

本草中同時記載藥物與食物,中藥的加工、煎煮、服用過程與料理食物類似

用來歸納藥物功效的藥性,也被拿來歸納食物,作為藥物的輔助

某些藥物功效及副作用較強,疾病緩解後改用食療;某些藥物功效及副作用緩和,可與食物搭配成藥膳,並認為藥物和食物的功效的異同會影響療效,因此生病時應忌食某些藥物。

飲食宜忌

大部分的食物味甘性平,入脾胃,吃得飽精神好,是補氣的表現。

少部分的食物偏寒偏熱、味道厚重,平時可搭配吃,生病用藥時就要忌口,並不代表這些食物之後就永遠不能吃了。

然而當症狀嚴重、時間長、範圍大的人,我們稱作體質明顯,平時就要忌口,就算要吃也要吃少一點,或者與寒熱性質相反的食物搭配。

而不同的季節寒熱變化不同,因此有適宜的藥物和食物可做為藥膳搭配

熱病宜寒

當以下症狀嚴重、大範圍、持久時,忌食烤炸辣、忌溫補,宜食酸甘、宜食寒涼

發熱、畏熱

發紅、發黃、焦黑

分泌物黃稠

乾硬、潰爛

寒病宜熱

當以下症狀嚴重、大範圍、持久時,忌食寒涼、宜食溫熱

厥冷、畏寒

發白、發青、瘀紫

分泌物白稀

濕滑、緊繃

痰濕積聚

痰濕積聚的體質,忌食油膩、甘甜、黏稠不易消化,宜食辛、苦、淡

中醫所稱的痰濕,包括以下幾種:

(1)呼吸道分泌的痰

(2)大量的分泌物,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膚等等都算

(3)脂肪,肥人多痰

(4)無形之痰,大多表現為精神性疾病

熱性食物

水果:龍眼、荔枝、榴槤、芒果、櫻桃

蔬菜:南瓜、韭菜、芥菜

肉類:羊肉、鱔魚

堅果:花生、胡桃、芝麻、瓜子、開心果

辛香料:蔥、薑、大蒜、蒜頭、洋蔥、胡椒、花椒、辣椒、咖哩、芥末

燒烤、油炸

寒性食物

水果:西瓜、香瓜、梨子、椰子、柿子、楊桃、甘蔗、柑橘類

蔬菜:苦瓜、冬瓜、絲瓜、黃瓜、竹筍、蘆筍、白蘿蔔、白菜、空心菜

肉類:蝦、蟹、貝類、鴨肉、鵝肉

冷飲、冰品

飲片的煎煮與服用

作者:朱志德

剛拿回來的飲片,建議放冰箱冷藏

使用不鏽鋼鍋、砂鍋或自動煎藥機

水面蓋過藥材2公分

大火煮開後,再以小火慢煮30分鐘

一帖藥可以煮兩次,早、晚喝

有些藥物有特殊煮法

包煎:碎片多、絨毛多

先煎:毒性較高、種子類、礦物類

後下:揮發油較高

融化:膠質類、粉末類,藥渣撈出後再放入

另煎:貴重藥材

濃縮中藥粉/科學中藥

作者:朱志德

醫院診所開的中藥粉到底是什麼啊?

是中藥直接磨粉嗎?這樣安全嗎?

如果不是,那和我們帶回去煎煮的飲片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長得不一樣?

要找到貼近的比喻的話,

濃縮中藥粉比較接近各種沖泡式食品,例如奶茶、咖啡、泡麵、濃湯等等。

煎煮飲片,就像煮湯、泡茶的過程。

濃縮中藥粉,就是把煮好的湯裡面的水分抽掉,只留下溶解在裡面的成分,因此並不是直接將中藥磨粉。

不過中藥裡面有些成分會將粉末凝結成塊,因此須加上賦形劑,讓中藥成為能夠分散開的粉末。賦形劑各家藥廠使用上有異同,但都是食品加工業常用材料,如玉米澱粉等,根據每種中藥的黏稠度不同,會占最後產品的1/4~/1/2不等。

為什麼要使用濃縮中藥粉呢?

第一個理由是方便

現代人忙到沒時間煮飯,或者外食、或者用料理包,自然也沒有時間慢慢煎煮藥物。濃縮中藥粉等於是藥廠幫你煎煮好,省下了時間。

同時未煎煮好的飲片、煎煮好的湯劑,占很大的空間,攜帶還怕翻倒,濃縮中藥粉把藥渣、水份都去除掉了,節省空間、攜帶方便。

第二個理由,是健保給付

健保有給付,那就相對便宜、容易取得,因此也變成看診時的首選。

濃縮中藥粉使用的注意事項

請依照醫師指示次數服用

補益藥通常飯前空腹服用吸收較多,其餘藥物飯後服用較不傷胃

中西藥至少間隔一小時減少交互作用

藥物放在陰涼乾燥處,不要直射太陽或碰到水。若開立天數較多可冷藏。

若藥物結塊或不好吞嚥,可用熱水化開還原成湯劑後服用,就像使用沖泡式食品那樣


針灸治療注意事項

作者:朱志德

針灸治療前

1.請穿著寬鬆衣物,方便露出治療部位

2.過度疲勞、過度飢餓、過度撐飽狀況避免針灸

3.針灸為侵入性治療,首次自療需評估並簽署同意書

4.請先告知是否有慢性疾病史、是否服用抗凝血劑(容易出血)、是否有心臟節律器(避免電針)、身上是否有管路(包括洗腎簍管)

5.診間為開放式空間,請注意自身財物,貴重物品盡量不要帶。

針灸治療中

1.除非主治醫師要求遠端肢體進行動氣療法,請勿任意移動身體及改變姿勢,避免受傷

2.幼童、失智症長輩及腦部疾病患者容易躁動,請陪病者協助固定患者,注意針具是否掉落。

3.如果針刺部位嚴重疼痛、電針強度過強、紅外線燈過熱,或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針灸治療後

1.頭皮和四肢末梢神經血管較豐富,下針時較痛,出針時容易流血是正常現象,若出血量較多可用乾棉棒按壓3-5分鐘。

2.起針後局部偶爾仍有痠麻現象,為正常情形。

3.若針孔處腫起,24小時內可用冰敷,24小時後改用熱敷

4.針灸用的針具很細,起針後不久即結痂,沐浴洗頭不受影響,不用擔心感染

針灸器材與無菌操作流程

作者:朱志德

目前所使用的針具,都是無菌消毒、真空包裝過的產品,門診前才會拆封。

使用過後的針具,則會放置醫療廢棄物的箱子內,依照管理流程集中銷毀,絕對不會重複使用,大家可以放心。

看診時希望各位穿著寬鬆的衣物,是為了治療時方便將衣物掀起,露出治療部位。我們不會隔衣進針,而是要將治療部位用酒精棉棒消毒過後,才進行針灸治療,以避免感染。

許多患者會問,針灸後能否馬上碰水,基本上是沒問題的。一般針灸用針為28號~32號,比抽血注射用的的針細很多,只要您沒有凝血問題,拔針後傷口很快就結痂了,甚至有些地方小到看不到針孔。

洗腎、腦傷、化療等身上裝有管路或瘻管的患者,只要避開管路部位,還是可以針灸治療的,若仍不放心,則請事先告知,可以避開同部位的肢體。

若患處有嚴重的皮膚疾病時,則會直接避開,改用別的部位治療,畢竟人體的穴道這麼多,還是有很多其他選擇的。

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是動病、所生病



作者:朱志德

如果經絡是為了解釋穴道的遠處治療作用,那真正與經絡關聯的穴道,只有五俞原絡郄而已,而這些穴道透過經絡所治療、與經絡理論發展密切相關的疾病,實際上僅僅是動病和所生病而已,而且這兩種病實際上差別很大,而且是先後出現的。

比方說某個人牙齒痛時(頭面的症狀),同時出現頸部動靜脈附近浮腫(標脈出現異常),同時又在手背手腕的橈側一帶出現壓痛點或青筋浮起(本脈出現異常),這時候如果在本脈處進行放血或溫灸,若患者牙痛減輕、頸腫改善,此時我們將認為這三個點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這種和脈動點相關聯的病,可稱作是動病。將著三個點用虛線連起來,就是經脈的前身,這條脈也被樸素的根據其主治命名為齒脈《陰陽十一脈》,後來改稱臂陽明脈《足臂十一脈》,即今天的手陽明大腸經,而既用來診斷也可用來治療的本脈,也一同被命名為"手陽明"穴,穴道與經脈同名。後來這個手陽明穴再分化成滎、俞、原、經、絡、郄。

當這幾個脈動點相連的虛線逐漸轉變為實線時,最早的經脈誕生了,而此時的人們又發現,在經脈循行線上所產生的痠麻脹痛,在本脈附近治療也能夠緩解,於是另一種疾病"所生病"也被歸納出來,例如手陽明經所生病就包括牙齒和頸部附近的口乾喉痺,上隻陽面前側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此時治療點的範圍也擴大,不再局限於腕踝處,而是往下延伸至指尖(也就是後來的井穴)、往上延伸至肘膝(也就是後來的合穴)。 

以上這些推斷論據的基礎有哪些呢?
除了內經論述經絡相關的篇章,考古文物的論述如馬王堆、張家山的《陰陽十一脈》《足臂十一脈》,雙包山及老官山的經脈木人。諸子百家談論疾病,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裡的醫案都談到相似的內容。再來是後世典籍的紀載中,五俞穴、原穴、絡穴、郄穴的主治基本上也是與是動病所生病相符的。此外內經治療疾病的相關篇章,針刺或溫灸的部位不是現代的穴道名稱,而是"手陽明"、"足厥陰"時,大多符合是動所生病,那治療的部位可用腕踝處的本脈解釋,而非現行經絡上後來歸經的任一穴道。

上述的資料,經脈巡行的路徑、經脈的數量略有差異,可反映出經絡理論尚在建構時,多樣化未定論的情況。是動所生一穴一脈一病,加上循經感傳,左右偏一點走向就改變,理論上仍有無數多條,然而古人因為講究數術醫學,天人合一,要將經絡和穴道與陰陽五行對應,因此加以歸納簡化,最終形成現行的手足三陰三陽和奇經八脈,廢棄的路徑被當作經別、別絡、孫絡理論殘存下來。

絡穴、郄穴可視為經脈的平行理論,保持一脈一穴的原形,然而因為穴位重要,因此同樣名稱的經絡相互合併時,穴道位置較不會被調整,而是經絡屈從穴道,導致形成彎折,列缺、養老、豐隆皆是類似現象。而奇經八脈的代表穴道、名稱或別名與經脈名稱接近者,可視為該奇經八脈的本脈處,如衝脈的氣衝,帶脈的帶脈,陰蹻的照海,陽蹻的申脈等等。經筋和皮部可視為所生病的延伸補充理論,解釋巡行處的皮脈肉筋骨皆受經脈的主宰,可由本脈治療。

以上是關於經絡理論起源、是動所生病和五俞原絡郄的相關性的分析。內容參考自黃龍祥、陳淼和、張效霞、廖育群、 劉澄中、張永賢的相關書籍及文章論述。

穴位歸經簡史與經外奇穴

 



作者:朱志德

經外奇穴,其實應該分成"經外"和"奇"兩個概念來看。

如果強調"經外"兩個字,那指的是沒有歸經的穴道,應稱為"漏經穴"或"經外穴",歷朝歷代累積下來自然是非常多。目前蒐藏最多的郝金凱針灸經外奇穴圖譜(三版),將近3000多個穴道,頭皮針也才只收錄焦氏而已,像這樣厚的書,臨床實用價值不高,只能作為文獻學上的紀錄而已。

如果強調"奇"這個字,那就必須要有奇效,臨床好用、常用,不可能太多。最早整理經外奇穴的書籍,竇太師針經、奇效良方,乃至於現在WHO的標準化方案,就蠻符合這個定義。

無論"經外"還是"奇"穴的概念,都可追溯到金元時期,因為當宋代王惟一"銅人俞穴針灸圖經"出版後,穴道歸經已成為國家標準化教材的一部分,剩下漏掉尚未歸經的穴位,就只能稱作經外穴或漏經穴了。然而這是否就表示經穴就比較正確有效?顯然未必,太陽、印堂等經外奇穴,顯然比大部分的經穴還要更常用,療效也十分豐富。

如果回歸經絡的定義與起源,應該是要用來解釋穴道的遠處治療功能,扎了某個穴道,能夠順著經絡循行去治療某個遠處的症狀,那銅人經絡上面那麼多穴道,都有這種功能嗎?大概只有五俞穴、原穴、絡穴、郄穴才符合這種定義。像這種與經絡理論共同發展的穴位,可以稱做腧穴。

其餘穴位,大多根據其解剖位置,治療局部症狀為主,說實在話跟阿是穴差不了多少。例如肩腢肩髎,位於肩峰關節而能夠治肩膀疾病,跟他歸哪條經無關。少數有其他功效的穴道,則反映在穴位名稱上,例如有風的風池風府風門風市,就會拿來治療腦中風、傷風感冒、風疹等與風有關的疾病。向這些與經絡發展無關的穴位,則可稱作孔穴。

所以當我們回顧穴道的歷史,可以發現,大部分的經穴和經外穴,有共同的起源,就是孔穴。是否歸經,只是醫家偶然的選擇,因此彼此之間並無高下之分。只不過因為天人相應的理論,經穴的最高數量被限制在了365,因此眾多的穴位無法被納入,加上WHO標準化方案361穴一錘定音,太陽、印堂就只能繼續當經外奇穴了。

穴道歸經是漫長的過程,有許多事情並非理所當然。大部分現在的經穴,從一開始都可以當作經外穴。風市在肘後備急方就已出現,直到明代類經圖翼才歸經,清代刺灸心法卻未被納入。穴道會歸到哪一個經也很難說,頭維歸胃經和歸膽經的理論都有。有時候為了歸經,會導致經絡穴道連線彎折(通常出現在絡穴郄穴處),也可能導致原本的穴道改了位置(犢鼻原本在膝蓋正下方,歸了胃經挪到外膝眼),空出來的原位重新命名為經外奇穴。也有像三陰交這種,上三寸的經外奇穴取代上八寸的經穴,篡位轉正的例子。

經外奇穴還有另一個特性,就是整理時是依照部位和功效,這點從素問時代的氣穴論、氣府論就是如此了。到了黃帝三部針經(俗稱針灸甲乙經),除了肘膝以下的五俞穴,也是按部位歸納,肩膀的穴道、臀部的穴道、頭後側的穴道等等。竇太師針經、奇效良方和WHO標準化方案從頭到腳論述奇穴。乃至近代流行的董氏奇穴,從一一(手指)到十十(頭面)部位的劃分也是如此。

無論是經穴還是經外穴/漏經穴,隨著歷史的推移,文獻上的記載越來越多,我們不可能全部記得並使用。因此合適的方式是挑選學習過、好用的經穴和經外穴/漏經穴,詳加熟記,比較符合臨床所需。而且切記不要有分別心,只要能夠治好病人的穴道,就是好的穴道。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診間隨筆~徒手進針與針管拍針

作者:朱志德

你是徒手進針派?還是針管拍針派?

每個主治醫師都有自己的習慣,也常跟學弟妹講,我這種方式是最好的,操作起來較順暢,患者也比較不會痛。問題是當換月時,另一個醫師用的手法不同,聽到相反的說法,學弟妹是否會無所適從?

我個人覺得是熟能生巧的結果,當一種手法已經熟練成肌肉記憶的一部分,自然信手拈來,絲毫無礙,反之另一種手法相對生疏,操作上自然問題重重。

但如果細心觀察整個流程,進針瞬間的快跟準,是減輕疼痛的重要關鍵,這點無論管針拍針還是徒手進針都是一樣的。

管針要事先把插銷拔好,貼緊皮膚後快速用力的用手指將針拍入或彈入,若用力過輕或猶豫不決,針就會在皮膚上方彈跳而無法刺入,反而增加患者疼痛。

徒手進針則是要四五指靠在穴位旁穩定姿勢,針尖貼近穴位,利用一二指小幅屈伸或手腕小幅轉動的勢能,快速將針用力刺入,若距離過遠或力量速度不均勻,皮膚和肌肉的彈性的抵抗會讓針產生彎曲,刺入不順而增加患者疼痛。

另外可考慮減痛的方式,是揣穴時利用指甲在旁按壓,用觸壓覺來抑制之後產生的痛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