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作者:朱志德、洪裕強、黃博裕
撰文者:朱志德
根據論文內容,作以下重點整理及補充說明
1.表格來自出版書籍和綜述論文,臨床研究再加上頭部穴位組合、病灶投影共21派
2.理論類似和年代先後不代表有傳承關係,特別強調!!
3.有很多書已絕版、有些學派已少發表論文
4.學派創始人會更新內容,但引用的書籍多半引用最初版本。焦順發、林學儉、山元敏勝和朱明清皆是如此。
5.無論傳統理論還是新理論,僅為歸納和概括治療區的療效,實際機轉尚未明了。
6.標準化是理想,使用標準化的論文也最多,但在標準化之前的流派並未消亡反而更蓬勃發展,新的流派也不斷產生。不要妄想有什麼標準能控制一切。
7.各流派治療區另外發文比較
1.選穴原則和理論相關,腦部皮質功能的影響最大,大多流派都針對側。雙側以傳統理論為主+于致順、戴吉雄兩個特例。方雲鵬、山元敏勝僅有部分同側。
2.針刺手法、針刺方向看不出與理論的相關性。
3.提插、捻轉、動氣、久留針、電針應該都可以看成增加刺激劑量的作法,至於哪種較有效,還有比較研究的空間。
1.全息律/微針療法宣稱可治療全身疾病,但頭皮針的研究病灶大多集中在頭面五官,以神經科、精神科的疾病為主(當然硬要解釋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在全身也不是沒道理)。其他全息律/微針療法是否有類似現象?
2.合併療法體針仍為多數,是否顯示微針體系脫離巨針體系仍有待商榷?
1.發表論文少的流派,傾向單獨使用,不合併其他療法,以顯示本流派的優越性?而發表論文多的流派為和其他論文區隔,而合併療法的情形較多?
2.腦部皮質投影是否真的與皮質對應?有些研究顯示名實相符的治療區確實比其他治療區效果較好。但也有研究顯示雙側同刺比只針單側效果還好的研究。fMRI 則顯示針刺穴位如百會時,興奮或抑制的不只下方皮質,而是散布多個腦區。可能頭皮針治療的效應,頭皮和腦區並非一對一而是多對多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