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明之網~詩歌小說戲曲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明之網~詩歌小說戲曲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文青養成指南:臺灣文學史基本教材》系列~壓不扁的玫瑰,真的從石縫中長出來了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台灣文學館常設展的延伸專書《文青養成指南:臺灣文學史基本教材》,文字統籌是朱宥勳,同時也一併推薦他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這兩本書,以及相關講座影片。

書中梳理了台灣文學的歷史,多樣性的風格,代表性的作家和著作,對於台灣文學感興趣的讀者,可從中獲得基本的認識,並按書索驥,去搜尋自己喜歡的作品。

然而在台灣,要想能夠自由自在的,創作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

因為文學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讓統治者惴惴不安,因此從多方面進行威逼利誘,力求創作者的立場與官方一致。無論是語言、文字、創作風格、書寫主題,都程度不一的受到干涉。

與統治者唱和,就得違背自己的理想;與統治者唱反調,冷落還算好,一不小心就撞到刀口上。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如果恰好碰上政權輪替,花費大量精力學習的"國語"又不能用了,一切又得重頭再來,這種被迫使用新的外來語言創作的壓力,瞬間又把許多人掃出文壇。

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者之間還又要競爭版面、競爭讀者、競爭後繼者,因此為了文學創作的核心理念,產生一場又一場的文學論戰。個別人士還拉攏統治者,企圖借刀殺人。

新舊文學論戰中,我們看到白話文學批判古典文學趨炎附勢,為統治者唱頌歌。

在糞寫實主義論戰、橋副刊論戰中,我們看到日本和黨國的鍘刀。

在台灣話文論戰中,看到對於如何我手寫我口,竟有如此多的路徑可供選擇和想像。

在現代派論戰、關唐事件中,看到創作者對於平易與寫實的認同差異,以及對官方美感的靠攏或反抗。

在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文學正名論戰,我們看到左統派和本土派既聯合又鬥爭的經過。

在這樣的氛圍下,好好創作是種奢望,在創作以外的拚搏,也同樣重要。

我們看到鍾肇政透過大量書信往來,串聯不得志的本省籍作家們,共同爭取投稿和出版的機會,並將日本時代前輩們的創作翻譯集結。

我們看到葉石濤以一己之力,無論是同時台灣作家的作品、世界各國新的文學創作和觀念,都進行了豐富的評論,建立台灣文學研究的基石。

我們看到林海音在聯合報副刊,為眾多與官方主旋律不同的創作者們打掩護,現代主義、鄉土寫實、女性作家、軍中作家,都因此有了發表的天地。

我們看到聶華苓、白先勇的現代主義背後是美國新聞處的草蛇灰線。我們看到七等生對現代主義的堅持、看到陳映真的左派理想的堅持;看到黃春明、王禎和如何從現代主義轉向鄉土文學。看到紀弦和余光中對於新詩應該改採取何種美感形式而爭。

太多精采的背景故事,與他們的創作交相呼應。

而當政治的壓抑終於結束,以往不能公開述說的歷史,可以明講了;各種隱而不發的創作理念,可以百花齊放了。

正如同楊逵所寫的壓不扁的玫瑰,真的從石縫中長出來了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特搜!臺灣都市傳說》系列~也許我們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特搜!臺灣都市傳說 》,以及後續的衍伸系列《臺灣都市傳說百科》、《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主要作者是謝宜安。

有聽過這些都市傳說嗎?

有人參加很high的派對,一覺醒來發現被泡在放滿冰塊的浴缸,腎被割走了

華航空難後,有人接到死者打來的靈異電話,或者哭泣不講話,或者請求協助尋找遺物

火災發生後,許多人看到繚繞的煙霧上方浮現了幽靈船,準備前往下個地方載走死者

都市傳說的建構與解構-文本分析的力量

都市傳說是"人人都以為是真的,但實際上並不是"的故事。

第一本書蒐集了13個都市傳說,第二本擴增到100則,然而若只是蒐集的文本資料,讓大家回想起曾經有這些都市傳說,意義並不大。

這系列書籍最重要的特色,是透過學術觀點,進行詳細的文本分析。

每一則故事,首先進行故事結構的解構,將都市傳說分解為不同的片段或段落,並仔細分析每個段落的敘述模式、情節發展及其核心主題。

這些都市傳說是在何時出現的?是否曾在國外有類似的故事流傳,後來才傳入台灣?

這些故事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哪些變化,使得情節變得更加恐怖真實?

這些故事中有哪些矛盾不合理的地方,讓我們可以推理出這是虛構的故事?

這些故事拆解成不同段落,這些段落可能有不同的來源,有的是人為創作,也有的來自真實故事的片段,甚至比都市傳說的故事本身還要令人驚悚,然而為何被人遺忘?

<中廣丐童事件,反映的是當時綁票案盛行的恐懼,及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

<六福村沒有長髮遊客死於大怒神,但曾有遊客被老虎叼走,也曾有工讀生被機器撞死>

<遍地日據刑場的陰森想像,實際上是白色恐怖的遮羞布,黨國政府在許多日本人留下來的建築中刑求虐殺政治犯,嫁接到了日軍在中國大陸的暴行上。實際上日本時代在台執行死刑的刑務所只有三處,使用的是絞刑而非槍決或斬首,死亡人數也沒那麼多。>

最後,為了解讀為何這些都市傳說會流傳開來。作者追溯故事傳播的當下,台灣發生了那些關鍵性的事件、或者出現某些改變生活方式的趨勢,使得人們在當下產生特定的不安和恐懼。

研究都市傳說,並不是為了要拆穿謊言,或覺得當時的人很笨,為什麼這種事情也要相信。

而是要理解:為什麼這樣的故事,我們會想要告訴別人?

人們不是甚麼流言都會刻意傳播,也不是每則流言都會造成社會恐慌,往往是因為都市傳說反映了這個時代,我們內心的的慾望和恐懼,尤其是對於城市化帶來的新的科技、建築、陌生人產生的焦慮。

當人們不斷轉述同一個故事,並在過程中加油添醋,最終演化成現在的模樣。

民俗學的觀點-都市傳說與其它文本的比較與分類

民俗學包括口傳民俗、習慣民俗、物質民俗和宗教民俗。

都市傳說屬於口傳民俗的一種,和神話、鄉野奇談屬於同類。

它是口耳相傳的,使得它擁有多個相同主題但細節不同的變體。它的敘事圍繞生活中的人事物展開,故事的主角通常是某個認識的人的朋友,因此講述者和收聽者大多信以為真。

當我們把都市傳說與一些相近的名詞作比較分析,更能理解都市傳說的定義,也有助於將都市傳說進行分類。

謠言,同樣是口耳相傳卻未經證實的訊息,然而謠言可能只是簡短的一句話,也可擴充成情節豐富的完整故事,鄉野奇談和都市傳說就屬於後者。人面魚、中廣丐童事件、殭屍出沒這樣的故事,就曾在台灣引發恐慌。

鄉野奇談,可看作是都市傳說的前身,例如虎姑婆、椅子姑、林投姐這樣的故事,背景通常是傳統農村,反映當時的文化背景。而都市傳說大多以現代化的設施為舞台,然而現代化是個漸進的過程,台灣的荒野和城市是交錯的,因此仍有部分鄉野傳說在現代社會持續流傳,書中收錄的水鬼、魔神仔就是典型的例子。

笑話,聽起來與都市傳說毫不相及。對於都市傳說,人們往往有著懸疑、恐怖、怪奇的形象,但那只是文本風格。事實上有些都市傳說,是包含笑料、戲謔和嘲諷風格的,然而只要這些笑話被當成真實事件描述,以嚴肅的態度講述,納入都市傳說的範疇也不無道理。例如死亡之握、消波塊肉粽

習俗、儀式、迷信,和人的行為動作有關,屬於習慣民俗的一部分,照理講與都市傳說這種口傳民俗毫不相關。然而當這些行為擁有眾多傳聞,被講述成完整的故事(例如某個人不信邪,堅持不遵守某習俗,或做了錯誤的儀式,結果得到悲慘的下場之類),或者經過眾口相傳形成豐富的解釋時,也可能被當作是都市傳說的一部分。書中收錄相當多這樣的內容,包括冥婚紅包、海線送肉粽、嬰靈、碟仙、乖乖大神、醫護鳳梨禁忌等等。

剩餘最常見的靈異驚悚傳說,書中按照場景的發生地,分成猛鬼廢墟、靈異公路、城市狹縫、軍中鬼話和災難記憶,而其中校園怪談一節又更是延伸成單獨的一本書。

最後推薦作者的演講影片:真假刑場與夜半亡魂(上)(中)(下)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林茂賢~台灣民俗與文化、說唱台灣歌謠、台灣傳統戲曲

閱聽人:朱志德

"水深危險請勿游泳,民眾照樣游給你看;如果告示牌改成水鬼出沒,看誰還敢游"

林茂賢教授的演講,有如在欣賞一部傳統戲曲,台語口白、逗趣台詞、身段動作和唱念作打樣樣皆齊,加上帶著學生去記錄神明遶境,可說是全身心都投入在傳統文化的保存了。

台灣民俗與文化
(包括日常宜忌、宗教信仰、節慶、生命禮俗)

說唱台灣歌謠


台灣傳統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