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台灣文學館常設展的延伸專書《文青養成指南:臺灣文學史基本教材》,文字統籌是朱宥勳,同時也一併推薦他寫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這兩本書,以及相關講座影片。
書中梳理了台灣文學的歷史,多樣性的風格,代表性的作家和著作,對於台灣文學感興趣的讀者,可從中獲得基本的認識,並按書索驥,去搜尋自己喜歡的作品。
然而在台灣,要想能夠自由自在的,創作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
因為文學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讓統治者惴惴不安,因此從多方面進行威逼利誘,力求創作者的立場與官方一致。無論是語言、文字、創作風格、書寫主題,都程度不一的受到干涉。
與統治者唱和,就得違背自己的理想;與統治者唱反調,冷落還算好,一不小心就撞到刀口上。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如果恰好碰上政權輪替,花費大量精力學習的"國語"又不能用了,一切又得重頭再來,這種被迫使用新的外來語言創作的壓力,瞬間又把許多人掃出文壇。
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者之間還又要競爭版面、競爭讀者、競爭後繼者,因此為了文學創作的核心理念,產生一場又一場的文學論戰。個別人士還拉攏統治者,企圖借刀殺人。
新舊文學論戰中,我們看到白話文學批判古典文學趨炎附勢,為統治者唱頌歌。
在糞寫實主義論戰、橋副刊論戰中,我們看到日本和黨國的鍘刀。
在台灣話文論戰中,看到對於如何我手寫我口,竟有如此多的路徑可供選擇和想像。
在現代派論戰、關唐事件中,看到創作者對於平易與寫實的認同差異,以及對官方美感的靠攏或反抗。
在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文學正名論戰,我們看到左統派和本土派既聯合又鬥爭的經過。
在這樣的氛圍下,好好創作是種奢望,在創作以外的拚搏,也同樣重要。
我們看到鍾肇政透過大量書信往來,串聯不得志的本省籍作家們,共同爭取投稿和出版的機會,並將日本時代前輩們的創作翻譯集結。
我們看到葉石濤以一己之力,無論是同時台灣作家的作品、世界各國新的文學創作和觀念,都進行了豐富的評論,建立台灣文學研究的基石。
我們看到林海音在聯合報副刊,為眾多與官方主旋律不同的創作者們打掩護,現代主義、鄉土寫實、女性作家、軍中作家,都因此有了發表的天地。
我們看到聶華苓、白先勇的現代主義背後是美國新聞處的草蛇灰線。我們看到七等生對現代主義的堅持、看到陳映真的左派理想的堅持;看到黃春明、王禎和如何從現代主義轉向鄉土文學。看到紀弦和余光中對於新詩應該改採取何種美感形式而爭。
太多精采的背景故事,與他們的創作交相呼應。
而當政治的壓抑終於結束,以往不能公開述說的歷史,可以明講了;各種隱而不發的創作理念,可以百花齊放了。
正如同楊逵所寫的壓不扁的玫瑰,真的從石縫中長出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