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鹿港是何時超越笨港的?


讀者:朱志德

這次要推薦的書是《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作者林玉茹

在逛二手書店時偶然翻到這本絕版書,裡面的港口地圖和港口關聯圖很有意思,就買下了

之前在歷史課本讀過一府二笨三鹿、一府二鹿三艋舺兩種說法,鹿港是在何時超越笨港,兩者又是在何時衰退,以至於四口通商不包括在內?在同一時期,是否有同等級的其他港口?

第二章盤點了不同年代的港口數量及分布,第三章根據泊船、商業、軍事、行政等機能計分,將港口劃分成五個等級,第四章則討論港口之間的互動。五至七章將清代港口的南消北長劃分成三大期七小期,仔細論述整個港口系統。

依照本書的論述,笨港和鹿港平起平坐的年代是第三期1731-1783這50餘年,為乾隆前期。

在這之前的第二期,北部習慣粗耕的熟番比精耕的漢民還多,彰化縣尚未有多餘的稻米可出口,因此鹿港僅為四級,遜於笨港三級和府城二級。此時的三級港還包括鹽水港(倒風內海)和打狗港。

隨著北部地逐步開發,迎頭趕上的三級港,不只鹿港,還有竹塹、八里坌和新莊。各港口嘗試繞開府城的監管,私自與對岸貿易,南到北生意興隆。

在這之後的第四期,鹿港和八里坌(實際上已被滬尾替代)被官方選為正口,走私貿易轉為合法貿易,於是蓬勃發展。而位於內陸河道,逐漸淤積的笨港開始衰退。而艋舺也在此時取代新莊。

你對自家縣市附近的港口、市街消長的歷史有興趣嗎?值得去圖書館借來看,若有二手書出現眼前,別猶豫快出手吧。

背俞穴

 


作者:朱志德

這個表格摘自於黃龍祥的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整理自丹波康賴的醫心方一書,這本據說是日本最早的醫書,反而保存了許多隋唐時期亡佚的史料。

所謂的華陀夾脊,它們是有名稱的,是華陀針灸經這個學派,所使用的背俞穴;它與目前課本通用,源於黃帝明堂經的背俞穴,名稱有差、旁開的距離有差。而同時期並存的還有許多學派,只是目前都消逝了。

所以,目前的背俞穴真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各自只對應相應的臟腑嗎?顯然不是的。所以有些醫書用胸腔、腹腔、盆腔來歸納背俞穴,每個背俞穴都可管到鄰近的器官,是有道理的。

另外還可注意的是《靈樞‧背俞》的內容: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輸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古人或許因為不熟悉解剖和安全深度,擔心氣胸和損傷臟器,因而提出只灸不針這種較為安全的手法。另一方面灸法偏溫補,可能對於這種與臟腑相關的穴道有加強治療的效果。後世演化出的三伏貼、穴敷療法,亦可能源於此。



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樓塌了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作者金子展久

近代400年的台灣是個移民之島,漢人帶來廟宇,西洋人帶來教堂,日本統治台灣50年,自然也興建了大大小小的神社,奉祀來自日本的神明,其中被總督府登記納管的就有200餘座,有更多較小的社祠並未列其中。

隨著二戰結束,日本人被遣送回國,這些神社自然也失去信仰的基礎,面臨拆除、改建、乃至自然荒蕪的命運。然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神社舊址被改建成重要的建物,發揮新的功能。而拆下來的遺構遺物,抹去相關字樣並稍加改裝後,流散在各處成為裝飾物。

台灣探訪神社遺構遺物者不少,然而遍訪台灣各地並集結成書者,本書堪稱第一,值得細細閱讀。作者是日本公司派駐來台的職員,自述因長官鼓勵海外職員學習在地的歷史文化,於是利用假日開始進行田野調查,並配合歷史資料的爬梳,本書即是紀錄的成果,有豐富的照片和文獻紀錄這些神社的原樣、建設經過,乃至於現址改建後的模樣、遺物的去向。

本書的第一部分介紹政權密切相關的國家神道,所興建的大型神社。乙未征台之役因瘧疾逝世的能久親王,成了與開拓三神一樣重要的主祀神明。而神社的新建、升格,自然也與日本國內的政治局勢變化、乃至海外擴張的進度息息相關。

第二部分介紹了小型社祠,這些社祠的祭神較富多樣性,與產業息息相關,如金刀比羅神社守護海上交通的安全、稻荷神社是農業和生意的守護神,礦葉、林業、釀酒業、花街等等也有各自的守護神。然而學校、醫院、監獄等公家單位,以及理蕃戰爭後設立在原住民部落內的社祠,

第三部分則是回顧神社興衰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提出個人的見解。對於田野調查不感興趣的讀者,亦可先翻至此章節閱讀。

本書有蠻大的篇幅談到神社拆除改建,普遍的說法是國民政府官員軍人,因為抗日戰爭的怨恨而下令拆除,這點固然有道理,然而之前的被統治者,無論是原住民還是平地的漢人,也可能推了一把。

事實上,縣社以上的大型神社大多做為忠烈祠和政府機關使用,一開始僅稍作改裝,直到1972年ROC當局與日本斷交,才陸續發布行政命令,拆除剩餘遺構,徹底改建成中國式建築,此時日式、木造為主的舊建築早已腐朽的差不多,借使用鋼筋混凝土重建名義,可說是順勢而為。

縣社以下的無格社、乃至小型社祠,戰後無人管理,完全成廢墟狀態,於是有人將社務所當作住家,有人把裡面的附屬品挖鑿下來販賣貼補經濟,或者裝修寺廟和房屋,這種行為有時是不分族群的。

對於山區的原住民而言,因為被征服被迫放棄泛靈信仰,改建神社,但戰後祖靈並未回來,反而是天主教、基督教積極地進入部落傳教,位在部落內顯眼位置的神社,自然被改建成了教堂,展現宗教的優越性。

而對於平地的漢人而言,原本神明之間和平共處,金刀比羅神可以和天上聖母一同遶境,然而皇民化運動開始後,隨之而來的寺廟整理,不但傳統的宗教儀式被禁止,甚至還大規模拆毀寺廟、焚燒神像,並將抄沒的廟產用來興建神社。這在信眾眼裡,這是對神明的褻瀆,然而在威逼下敢怒不敢言,除了趕緊把剩餘的小型神像藏匿在信眾家裡,就是把觀音像、佛像挪到正殿,掛靠日本佛教宗派,改稱佛寺以逃過一劫。戰後形勢逆轉,反過來拆了神社,把神社的木材石材乃至狛犬用來重建寺廟,不過是剛好而已。

在系列的拆毀過程中,還是有些特別的例外。開山神社原為傳統廟宇,屬於府城聯境的六合境,因鄭成功有日本血統,因而早早被改建成神社,戰後恢復成傳統廟宇的外觀。建功神社是祭祀在台逝世的日籍和台籍官員,因建築設計前衛,外觀採「漢、和、西洋混合」的建築樣式,不說也看不出原來是神社,戰後被作為中央圖書館時僅做些微改建,還能看出原樣。桃園神社是極少數作為忠烈祠後仍維持日式原樣的建築,1985年受到學者和社會輿論的請願,以及競圖得標的建築師的意見下,終止拆除改建的計畫,最終以國定三級古蹟的形式保存下來。高士佛祠是少數在部落中被拆毀又重建的社祠,以日本神社的建築形式,奉祀高士佛社以往對外出戰犧牲的戰士。

考察日本神社的遺址、遺構和遺物,不應被看做是懷念日本統治,也並非要恢復神道信仰,畢竟其信仰基礎早消散在時間的長河中,更多的是對於歷史的一點點好奇和關注。退一步來說,若連這種在意識形態上有爭議的都能夠被關注和維護,那還有哪些古蹟不值得被保護呢?

最後補充廖德宗考據的鳳山神社遺構及空間考證一文,鳳山醫院是我目前工作的地方,澄清湖和城隍廟也是常去的地方,在不知不覺中,你可能已跟消失的神社結下緣分。


2024年2月22日 星期四

中醫巡迴醫療

作者:朱志德

為了服務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偏遠的鄉鎮,有些醫願和診所會承辦巡迴醫療,照顧當地鄉親的健康。高雄長庚中醫部及鳳山醫院中醫科也從2011年開始陸續參與相關計畫,每年服務的鄉鎮也略有不同。

高雄長庚中醫巡迴醫療

目前服務時間地點如下:

週一上午 崁頂鄉洲子村廟前路7號(洲隆宮) 

週一下午 竹田鄉竹田村中正路112號(竹田長老教會)   

週二上午 萬巒鄉萬巒村中正路145號 (天靈宮) 

週三上午 九如鄉東寧村九如路二段416號(九如鄉公所)    

 看診流程及注意事項

(1)請攜帶健保卡,掛號費50元 (竹田為40元,因為法規細則不同)。

(2)由於網路連線較慢,以及部分時段人數較多,請耐心等候。

(3)因為沒有包藥機,所以使用藥罐或夾鏈袋。藥物服用與保存方式與一般門診相同。

(4)針灸請穿著寬鬆衣物,並不要亂動以免扎傷自己和旁邊的患者。

(5)開放空間請注意自己隨身攜帶物品

PS 竹田教會僅提供空間,平時當地長輩在此進行團康活動,不會對患者進行宣教,請安心看診


住院中醫會診

作者:朱志德

西醫住院期間,可以接受中醫治療嗎?

首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住院的醫療機構有中醫部門

2.您的主治醫師同意會診中醫

目前衛福部針對以下疾病有健保補助:

1.癌症患者(終身)

2.腦中風患者(發病後6個月內)

3.顱腦損傷患者(受傷後6個月內)

4.脊髓損傷患者(受傷後6個月內)

5.呼吸衰竭(當次住院新開立診斷)

給付項目包括診察、藥物、針灸

健保給付者,有重大傷病者免費,其餘部分負擔50元/次

藥物只有濃縮中藥粉有健保給付,其餘如飲片煎劑為自費

其餘患者會診中醫為純自費,請依照各院所收費標準

中醫會診的流程

1.請您的主治醫師會診中醫,是否能指定醫師各院規定不同

2.醫師至病房評估,並安排治療項目

有些西醫科別的主治醫師會告知只准許純針灸或純開藥,中醫必須配合辦理,可能不盡然符合患者及家屬的期待

3.計價收費由病房書記負責

4.通常會診後醫師會持續中醫治療至出院,若您想暫停或終止請隨時告知

中醫門診掛號注意事項

作者:朱志德

鳳山醫院成立於1978年,原本是高雄縣立醫院,後因為資源調配問題,全台各地市立、縣立醫院陸續轉為公辦民營,其中鳳山醫院於2000年委由高雄長庚經營至今。

鳳山醫院中醫科就診流程的異同與高雄長庚中醫部比較如下:

1.鳳山醫院和高雄長庚原屬不同醫療體系,有各自的病歷號碼,因此初次換地點就依需重新填寫初診資料。

2.中醫的掛號費、部分負擔、健保藥費皆依照健保署規定,與其他醫院診所相同。惟特殊身分減免規定可能略有不同(如年齡、身心障礙等)

3.鳳山醫院由高雄長庚支援,各醫師診次有限,若您希望一週多次針灸,有以下作法:(1)至高雄長庚找同位醫師掛號就診 (2)於鳳山醫院不同時段找其他醫師就診

4.因鳳山醫院空間及人力有限,因此中藥局的藥物種類較高雄長庚略少,因此若您在兩地輪流看診,即使症狀相同,也可能調整藥物。自費藥物用罄的機會也較高,有可能要另約時間領取。

食物寒熱與飲食宜忌

 作者:朱志德

藥食同源是中藥使用上的常態

本草中同時記載藥物與食物,中藥的加工、煎煮、服用過程與料理食物類似

用來歸納藥物功效的藥性,也被拿來歸納食物,作為藥物的輔助

某些藥物功效及副作用較強,疾病緩解後改用食療;某些藥物功效及副作用緩和,可與食物搭配成藥膳,並認為藥物和食物的功效的異同會影響療效,因此生病時應忌食某些藥物。

飲食宜忌

大部分的食物味甘性平,入脾胃,吃得飽精神好,是補氣的表現。

少部分的食物偏寒偏熱、味道厚重,平時可搭配吃,生病用藥時就要忌口,並不代表這些食物之後就永遠不能吃了。

然而當症狀嚴重、時間長、範圍大的人,我們稱作體質明顯,平時就要忌口,就算要吃也要吃少一點,或者與寒熱性質相反的食物搭配。

而不同的季節寒熱變化不同,因此有適宜的藥物和食物可做為藥膳搭配

熱病宜寒

當以下症狀嚴重、大範圍、持久時,忌食烤炸辣、忌溫補,宜食酸甘、宜食寒涼

發熱、畏熱

發紅、發黃、焦黑

分泌物黃稠

乾硬、潰爛

寒病宜熱

當以下症狀嚴重、大範圍、持久時,忌食寒涼、宜食溫熱

厥冷、畏寒

發白、發青、瘀紫

分泌物白稀

濕滑、緊繃

痰濕積聚

痰濕積聚的體質,忌食油膩、甘甜、黏稠不易消化,宜食辛、苦、淡

中醫所稱的痰濕,包括以下幾種:

(1)呼吸道分泌的痰

(2)大量的分泌物,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膚等等都算

(3)脂肪,肥人多痰

(4)無形之痰,大多表現為精神性疾病

熱性食物

水果:龍眼、荔枝、榴槤、芒果、櫻桃

蔬菜:南瓜、韭菜、芥菜

肉類:羊肉、鱔魚

堅果:花生、胡桃、芝麻、瓜子、開心果

辛香料:蔥、薑、大蒜、蒜頭、洋蔥、胡椒、花椒、辣椒、咖哩、芥末

燒烤、油炸

寒性食物

水果:西瓜、香瓜、梨子、椰子、柿子、楊桃、甘蔗、柑橘類

蔬菜:苦瓜、冬瓜、絲瓜、黃瓜、竹筍、蘆筍、白蘿蔔、白菜、空心菜

肉類:蝦、蟹、貝類、鴨肉、鵝肉

冷飲、冰品

飲片的煎煮與服用

作者:朱志德

剛拿回來的飲片,建議放冰箱冷藏

使用不鏽鋼鍋、砂鍋或自動煎藥機

水面蓋過藥材2公分

大火煮開後,再以小火慢煮30分鐘

一帖藥可以煮兩次,早、晚喝

有些藥物有特殊煮法

包煎:碎片多、絨毛多

先煎:毒性較高、種子類、礦物類

後下:揮發油較高

融化:膠質類、粉末類,藥渣撈出後再放入

另煎:貴重藥材

濃縮中藥粉/科學中藥

作者:朱志德

醫院診所開的中藥粉到底是什麼啊?

是中藥直接磨粉嗎?這樣安全嗎?

如果不是,那和我們帶回去煎煮的飲片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長得不一樣?

要找到貼近的比喻的話,

濃縮中藥粉比較接近各種沖泡式食品,例如奶茶、咖啡、泡麵、濃湯等等。

煎煮飲片,就像煮湯、泡茶的過程。

濃縮中藥粉,就是把煮好的湯裡面的水分抽掉,只留下溶解在裡面的成分,因此並不是直接將中藥磨粉。

不過中藥裡面有些成分會將粉末凝結成塊,因此須加上賦形劑,讓中藥成為能夠分散開的粉末。賦形劑各家藥廠使用上有異同,但都是食品加工業常用材料,如玉米澱粉等,根據每種中藥的黏稠度不同,會占最後產品的1/4~/1/2不等。

為什麼要使用濃縮中藥粉呢?

第一個理由是方便

現代人忙到沒時間煮飯,或者外食、或者用料理包,自然也沒有時間慢慢煎煮藥物。濃縮中藥粉等於是藥廠幫你煎煮好,省下了時間。

同時未煎煮好的飲片、煎煮好的湯劑,占很大的空間,攜帶還怕翻倒,濃縮中藥粉把藥渣、水份都去除掉了,節省空間、攜帶方便。

第二個理由,是健保給付

健保有給付,那就相對便宜、容易取得,因此也變成看診時的首選。

濃縮中藥粉使用的注意事項

請依照醫師指示次數服用

補益藥通常飯前空腹服用吸收較多,其餘藥物飯後服用較不傷胃

中西藥至少間隔一小時減少交互作用

藥物放在陰涼乾燥處,不要直射太陽或碰到水。若開立天數較多可冷藏。

若藥物結塊或不好吞嚥,可用熱水化開還原成湯劑後服用,就像使用沖泡式食品那樣


針灸治療注意事項

作者:朱志德

針灸治療前

1.請穿著寬鬆衣物,方便露出治療部位

2.過度疲勞、過度飢餓、過度撐飽狀況避免針灸

3.針灸為侵入性治療,首次自療需評估並簽署同意書

4.請先告知是否有慢性疾病史、是否服用抗凝血劑(容易出血)、是否有心臟節律器(避免電針)、身上是否有管路(包括洗腎簍管)

5.診間為開放式空間,請注意自身財物,貴重物品盡量不要帶。

針灸治療中

1.除非主治醫師要求遠端肢體進行動氣療法,請勿任意移動身體及改變姿勢,避免受傷

2.幼童、失智症長輩及腦部疾病患者容易躁動,請陪病者協助固定患者,注意針具是否掉落。

3.如果針刺部位嚴重疼痛、電針強度過強、紅外線燈過熱,或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針灸治療後

1.頭皮和四肢末梢神經血管較豐富,下針時較痛,出針時容易流血是正常現象,若出血量較多可用乾棉棒按壓3-5分鐘。

2.起針後局部偶爾仍有痠麻現象,為正常情形。

3.若針孔處腫起,24小時內可用冰敷,24小時後改用熱敷

4.針灸用的針具很細,起針後不久即結痂,沐浴洗頭不受影響,不用擔心感染

針灸器材與無菌操作流程

作者:朱志德

目前所使用的針具,都是無菌消毒、真空包裝過的產品,門診前才會拆封。

使用過後的針具,則會放置醫療廢棄物的箱子內,依照管理流程集中銷毀,絕對不會重複使用,大家可以放心。

看診時希望各位穿著寬鬆的衣物,是為了治療時方便將衣物掀起,露出治療部位。我們不會隔衣進針,而是要將治療部位用酒精棉棒消毒過後,才進行針灸治療,以避免感染。

許多患者會問,針灸後能否馬上碰水,基本上是沒問題的。一般針灸用針為28號~32號,比抽血注射用的的針細很多,只要您沒有凝血問題,拔針後傷口很快就結痂了,甚至有些地方小到看不到針孔。

洗腎、腦傷、化療等身上裝有管路或瘻管的患者,只要避開管路部位,還是可以針灸治療的,若仍不放心,則請事先告知,可以避開同部位的肢體。

若患處有嚴重的皮膚疾病時,則會直接避開,改用別的部位治療,畢竟人體的穴道這麼多,還是有很多其他選擇的。

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

《解構臺灣三山國王信仰》~潮汕信仰在台灣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 《解構臺灣三山國王信仰》,作者陳中道生

漳州人有開漳聖王,泉州人有郭聖王(三邑)、保生大帝(同安)、清水祖師(安溪),那三山國王是台灣哪個移民的原鄉信仰?

先說結論:三山國王是潮汕移民的原鄉信仰。

潮汕歸廣東省管轄,和泉州漳州同屬閩南語區(作者稱之河老話),僅有北邊山區有部分客家人。

我國中時期,認識台灣社會篇課本剛出爐,當時寫的是客家人。雖然一筆帶過,但還是覺得怪怪的。外公的故鄉高樹,屬於高屏客家右堆,村里的守護神是伯公(土地公),鄰近的村落,各式各樣的神明都有,有拜太子爺的、有拜玄天上帝的、有拜媽祖的,三山國王廟要到很遠的大路關才有。反而是高雄市區的鹽埕三山國王廟,沒聽過有人在講客家話。而現在到中堆竹田進行巡迴醫療服務,一路上所見也盡是伯公,眾多村落中只有一個有三山國王廟。

當看到作者走遍全台進行田野調查的結論,總算解開當時的疑惑了

下面是作者提出的主要論點:

(1)全台247座三山國王廟,聚落信徒中195座講河老話,52座講客家話,4:1的懸殊差距

(2)祖源有稽可查者,潮州35座,漳州22座,梅州8座,惠州海陸豐5座,皆為歷史上潮洲管轄範圍,且除了梅州是客家人為主,其餘都是閩大於客。

(3)客家人分布較多的縣市,桃園、苗栗只有4座,高雄屏東數量較多,但廟大多在六堆以外。僅新竹、台中的客庄與三山國王廟關係較密切。

(4)全台三山國王廟最多的縣市是宜蘭縣,眾所皆知,宜蘭是漳州移民為主。彰雲嘉的廟略少於高屏,而很多廟宇信徒講河老話,因而有人推測與饒平、詔安的福佬客有關,然而饒平詔安本來就位於閩客分布交界處,祖籍來自這兩處並不一定就是客家人。

(5)台南府城、鹿港的三山國王廟本身就是潮汕會館。

(6)原鄉的調查:三山國王廟祭祀的山位於河婆縣,目前屬於客語區,但是潮汕山區的客語區很少有三山國王廟,而是集中在沿海平原的閩語區。

<下方附圖:三山國王廟原鄉信仰分布區>


書籍剩餘的內容,則是介紹一些三山國王廟的故事,以及考據全台廟宇的沿革,內容豐富,若您對他的結論有疑惑,值得找來詳閱。

作者目前還在蒐集補充一些三山國王並非主神的廟宇,以及中國大陸、東南亞各國的三山國王廟,並陸續出書,可以到他的網站追蹤 https://www.facebook.com/kingsoftrimountains?locale=zh_TW


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是動病、所生病



作者:朱志德

如果經絡是為了解釋穴道的遠處治療作用,那真正與經絡關聯的穴道,只有五俞原絡郄而已,而這些穴道透過經絡所治療、與經絡理論發展密切相關的疾病,實際上僅僅是動病和所生病而已,而且這兩種病實際上差別很大,而且是先後出現的。

比方說某個人牙齒痛時(頭面的症狀),同時出現頸部動靜脈附近浮腫(標脈出現異常),同時又在手背手腕的橈側一帶出現壓痛點或青筋浮起(本脈出現異常),這時候如果在本脈處進行放血或溫灸,若患者牙痛減輕、頸腫改善,此時我們將認為這三個點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這種和脈動點相關聯的病,可稱作是動病。將著三個點用虛線連起來,就是經脈的前身,這條脈也被樸素的根據其主治命名為齒脈《陰陽十一脈》,後來改稱臂陽明脈《足臂十一脈》,即今天的手陽明大腸經,而既用來診斷也可用來治療的本脈,也一同被命名為"手陽明"穴,穴道與經脈同名。後來這個手陽明穴再分化成滎、俞、原、經、絡、郄。

當這幾個脈動點相連的虛線逐漸轉變為實線時,最早的經脈誕生了,而此時的人們又發現,在經脈循行線上所產生的痠麻脹痛,在本脈附近治療也能夠緩解,於是另一種疾病"所生病"也被歸納出來,例如手陽明經所生病就包括牙齒和頸部附近的口乾喉痺,上隻陽面前側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此時治療點的範圍也擴大,不再局限於腕踝處,而是往下延伸至指尖(也就是後來的井穴)、往上延伸至肘膝(也就是後來的合穴)。 

以上這些推斷論據的基礎有哪些呢?
除了內經論述經絡相關的篇章,考古文物的論述如馬王堆、張家山的《陰陽十一脈》《足臂十一脈》,雙包山及老官山的經脈木人。諸子百家談論疾病,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裡的醫案都談到相似的內容。再來是後世典籍的紀載中,五俞穴、原穴、絡穴、郄穴的主治基本上也是與是動病所生病相符的。此外內經治療疾病的相關篇章,針刺或溫灸的部位不是現代的穴道名稱,而是"手陽明"、"足厥陰"時,大多符合是動所生病,那治療的部位可用腕踝處的本脈解釋,而非現行經絡上後來歸經的任一穴道。

上述的資料,經脈巡行的路徑、經脈的數量略有差異,可反映出經絡理論尚在建構時,多樣化未定論的情況。是動所生一穴一脈一病,加上循經感傳,左右偏一點走向就改變,理論上仍有無數多條,然而古人因為講究數術醫學,天人合一,要將經絡和穴道與陰陽五行對應,因此加以歸納簡化,最終形成現行的手足三陰三陽和奇經八脈,廢棄的路徑被當作經別、別絡、孫絡理論殘存下來。

絡穴、郄穴可視為經脈的平行理論,保持一脈一穴的原形,然而因為穴位重要,因此同樣名稱的經絡相互合併時,穴道位置較不會被調整,而是經絡屈從穴道,導致形成彎折,列缺、養老、豐隆皆是類似現象。而奇經八脈的代表穴道、名稱或別名與經脈名稱接近者,可視為該奇經八脈的本脈處,如衝脈的氣衝,帶脈的帶脈,陰蹻的照海,陽蹻的申脈等等。經筋和皮部可視為所生病的延伸補充理論,解釋巡行處的皮脈肉筋骨皆受經脈的主宰,可由本脈治療。

以上是關於經絡理論起源、是動所生病和五俞原絡郄的相關性的分析。內容參考自黃龍祥、陳淼和、張效霞、廖育群、 劉澄中、張永賢的相關書籍及文章論述。

穴位歸經簡史與經外奇穴

 



作者:朱志德

經外奇穴,其實應該分成"經外"和"奇"兩個概念來看。

如果強調"經外"兩個字,那指的是沒有歸經的穴道,應稱為"漏經穴"或"經外穴",歷朝歷代累積下來自然是非常多。目前蒐藏最多的郝金凱針灸經外奇穴圖譜(三版),將近3000多個穴道,頭皮針也才只收錄焦氏而已,像這樣厚的書,臨床實用價值不高,只能作為文獻學上的紀錄而已。

如果強調"奇"這個字,那就必須要有奇效,臨床好用、常用,不可能太多。最早整理經外奇穴的書籍,竇太師針經、奇效良方,乃至於現在WHO的標準化方案,就蠻符合這個定義。

無論"經外"還是"奇"穴的概念,都可追溯到金元時期,因為當宋代王惟一"銅人俞穴針灸圖經"出版後,穴道歸經已成為國家標準化教材的一部分,剩下漏掉尚未歸經的穴位,就只能稱作經外穴或漏經穴了。然而這是否就表示經穴就比較正確有效?顯然未必,太陽、印堂等經外奇穴,顯然比大部分的經穴還要更常用,療效也十分豐富。

如果回歸經絡的定義與起源,應該是要用來解釋穴道的遠處治療功能,扎了某個穴道,能夠順著經絡循行去治療某個遠處的症狀,那銅人經絡上面那麼多穴道,都有這種功能嗎?大概只有五俞穴、原穴、絡穴、郄穴才符合這種定義。像這種與經絡理論共同發展的穴位,可以稱做腧穴。

其餘穴位,大多根據其解剖位置,治療局部症狀為主,說實在話跟阿是穴差不了多少。例如肩腢肩髎,位於肩峰關節而能夠治肩膀疾病,跟他歸哪條經無關。少數有其他功效的穴道,則反映在穴位名稱上,例如有風的風池風府風門風市,就會拿來治療腦中風、傷風感冒、風疹等與風有關的疾病。向這些與經絡發展無關的穴位,則可稱作孔穴。

所以當我們回顧穴道的歷史,可以發現,大部分的經穴和經外穴,有共同的起源,就是孔穴。是否歸經,只是醫家偶然的選擇,因此彼此之間並無高下之分。只不過因為天人相應的理論,經穴的最高數量被限制在了365,因此眾多的穴位無法被納入,加上WHO標準化方案361穴一錘定音,太陽、印堂就只能繼續當經外奇穴了。

穴道歸經是漫長的過程,有許多事情並非理所當然。大部分現在的經穴,從一開始都可以當作經外穴。風市在肘後備急方就已出現,直到明代類經圖翼才歸經,清代刺灸心法卻未被納入。穴道會歸到哪一個經也很難說,頭維歸胃經和歸膽經的理論都有。有時候為了歸經,會導致經絡穴道連線彎折(通常出現在絡穴郄穴處),也可能導致原本的穴道改了位置(犢鼻原本在膝蓋正下方,歸了胃經挪到外膝眼),空出來的原位重新命名為經外奇穴。也有像三陰交這種,上三寸的經外奇穴取代上八寸的經穴,篡位轉正的例子。

經外奇穴還有另一個特性,就是整理時是依照部位和功效,這點從素問時代的氣穴論、氣府論就是如此了。到了黃帝三部針經(俗稱針灸甲乙經),除了肘膝以下的五俞穴,也是按部位歸納,肩膀的穴道、臀部的穴道、頭後側的穴道等等。竇太師針經、奇效良方和WHO標準化方案從頭到腳論述奇穴。乃至近代流行的董氏奇穴,從一一(手指)到十十(頭面)部位的劃分也是如此。

無論是經穴還是經外穴/漏經穴,隨著歷史的推移,文獻上的記載越來越多,我們不可能全部記得並使用。因此合適的方式是挑選學習過、好用的經穴和經外穴/漏經穴,詳加熟記,比較符合臨床所需。而且切記不要有分別心,只要能夠治好病人的穴道,就是好的穴道。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診間隨筆~徒手進針與針管拍針

作者:朱志德

你是徒手進針派?還是針管拍針派?

每個主治醫師都有自己的習慣,也常跟學弟妹講,我這種方式是最好的,操作起來較順暢,患者也比較不會痛。問題是當換月時,另一個醫師用的手法不同,聽到相反的說法,學弟妹是否會無所適從?

我個人覺得是熟能生巧的結果,當一種手法已經熟練成肌肉記憶的一部分,自然信手拈來,絲毫無礙,反之另一種手法相對生疏,操作上自然問題重重。

但如果細心觀察整個流程,進針瞬間的快跟準,是減輕疼痛的重要關鍵,這點無論管針拍針還是徒手進針都是一樣的。

管針要事先把插銷拔好,貼緊皮膚後快速用力的用手指將針拍入或彈入,若用力過輕或猶豫不決,針就會在皮膚上方彈跳而無法刺入,反而增加患者疼痛。

徒手進針則是要四五指靠在穴位旁穩定姿勢,針尖貼近穴位,利用一二指小幅屈伸或手腕小幅轉動的勢能,快速將針用力刺入,若距離過遠或力量速度不均勻,皮膚和肌肉的彈性的抵抗會讓針產生彎曲,刺入不順而增加患者疼痛。

另外可考慮減痛的方式,是揣穴時利用指甲在旁按壓,用觸壓覺來抑制之後產生的痛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