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天工開物~交通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天工開物~交通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台灣鐵道文化誌》~與遺忘對抗的鐵道迷們:紀錄產業發展、推動文物保存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台灣鐵道文化誌》,作者洪致文。

台灣產業變遷與鐵道文物消長

工業革命帶來了鐵路運輸,不但改善了載客運貨的效率,也改變了人們對於時間的概念。在台灣的歷史上,鐵路同樣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環島鐵路外,還曾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支線鐵路、產業鐵路,在城市、田野、工廠和倉儲間來回穿梭,成為許多人記憶中的重要背景。

隨著公路運輸發達和產業轉型,鐵路的地位逐漸被取代,再加上建築設施和車輛總會老舊需要汰換,舊有的鐵道、車輛、車站和附屬設施,也逐漸被廢棄、拆毀,而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彷彿一切都從未存在過一樣。畢竟對於主政者而言,為何要再另外耗費時間金錢,去保留維護這些已不掙錢的老古董呢?

然而今日我們還是能夠看到許多老車站、觀光鐵道和列車留存下來,甚至有鐵道文化商品的販售。這一切並非理所當然,其背後是有一群鐵道文化的愛好者,透過持續不斷的調查記錄、串聯建言,與時間賽跑、與遺忘對抗,終於換來文化部透過修法規範和補助挹注,以及台鐵對於文資保護概念的轉型。

與遺忘對抗的鐵道迷

這群鐵道迷關注愛好的是什麼?為什麼能激發出如此澎湃的力量,持之以恆的試圖改變官員與民眾的態度想法?鐵道文化的保存,相較於其他古蹟古物,又碰上那些困難?

從表面上來看,這些人和其他嗜好的同好會作為差別不大,他們坐火車旅行、收集各種紀念品、拍攝鐵道和火車並製作模型。

但是火車是不斷調度移動並汰舊換新的,過於靠近還有交通安全的風險,加上鐵道有軍事機能,而在戒嚴時代禁令管制更多。

因此想要得到滿意的蒐藏,要知道自己想要找的火車,什麼時間會在哪裡出現、有什麼樣的特色,就必須鑽研鐵道運作的每個細節,並且體制內成員及國外同好密切交流。

鐵道迷對於記憶和細節的執著,最終擰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不畏艱難的持續提出建言,希望盡可能的將鐵道記憶保留下來。

鐵道文化資產保存的艱難

首先成功的是各種古典式樣的大型車站和小型木造車站,較容易激起建築界、文史工作者和在地民眾的支持和協助,政府提供經費補助維修的機會也較大。其次是部分支線和產業鐵道,在居民爭取和重新評估觀光收益後獲得保留。

車庫、維修機廠和號誌站等附屬設施就比較困難了,除了鐵路職員和鐵道迷少有人會關注其運作方式和價值,因此產業設施較晚才被列入古蹟和歷史建物。搶救彰化扇形車庫,就是鐵道文化協會這段時間的重大成就。

最難保存的則是車輛了,車輛可要移動,不被當作古蹟,在沒運轉和遮蔽的情況下又很容易壞,於是有幾任局長嫌維修麻煩就下令直接轉移後拆除。在鐵道博物館正式成立並獲得接管資格前,幾乎是無解。

鐵道文物保存下來後,又是另一系列問題的開始:經費誰出?做何使用?如何維修?有關的各方往往有不同的想像。

文史工作者和鐵道迷希望修舊如舊、保存原始樣貌甚至能動態使用,進行深入的考據,但相應投入的時間和金錢較高;

台鐵和國營企業維持以往思維,既然不能拆,那就交辦下級單位或發包給廠商維修,廠商覺得費錢費時費力,乾脆把損壞的部分拆了重新打造個新的,車輛和建物的細節都沒了;

而地方政府希望活化使用,轉型成藝文場所或遊憩設施,吸引大眾來消費,因此任意改造、彩繪,風華再現變成風華再見。

鐵道文化資產的保存,就在各方勢力的角力下艱難前行。當看到留存下來的鐵道文物,稍微多瞥一眼吧,那是台灣近代化的歷史,也是這塊土地上所有人民共同的回憶。

相關演講及書籍推薦

最後附上一些鐵道文化的相關書籍,以及洪致文教授的演講影片"台灣的鐵道車輛保存"。

在他一開始寫文章時,還是單純的愛好者、與時間賽跑的紀錄者;演講影片發布時,他已是剛卸任的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鐵道迷們追求的台灣鐵道文化保存,終於換來了階段性成果。


洪致文:網站、台灣鐵道傳奇(路線為主)、台灣鐵道印象(建物和車輛為主)、台灣鐵道文化志
蘇昭旭:台灣鐵路車站大觀、台灣鐵道經典之旅(環島、地方)、台灣鐵路火車百科(I、II)、阿里山森林鐵路傳奇
古庭維、鄧志忠: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
安有仁Loren Aandahl:台灣鐵路1966-1970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鹿港是何時超越笨港的?


讀者:朱志德

這次要推薦的書是《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作者林玉茹

在逛二手書店時偶然翻到這本絕版書,裡面的港口地圖和港口關聯圖很有意思,就買下了

之前在歷史課本讀過一府二笨三鹿、一府二鹿三艋舺兩種說法,鹿港是在何時超越笨港,兩者又是在何時衰退,以至於四口通商不包括在內?在同一時期,是否有同等級的其他港口?

第二章盤點了不同年代的港口數量及分布,第三章根據泊船、商業、軍事、行政等機能計分,將港口劃分成五個等級,第四章則討論港口之間的互動。五至七章將清代港口的南消北長劃分成三大期七小期,仔細論述整個港口系統。

依照本書的論述,笨港和鹿港平起平坐的年代是第三期1731-1783這50餘年,為乾隆前期。

在這之前的第二期,北部習慣粗耕的熟番比精耕的漢民還多,彰化縣尚未有多餘的稻米可出口,因此鹿港僅為四級,遜於笨港三級和府城二級。此時的三級港還包括鹽水港(倒風內海)和打狗港。

隨著北部地逐步開發,迎頭趕上的三級港,不只鹿港,還有竹塹、八里坌和新莊。各港口嘗試繞開府城的監管,私自與對岸貿易,南到北生意興隆。

在這之後的第四期,鹿港和八里坌(實際上已被滬尾替代)被官方選為正口,走私貿易轉為合法貿易,於是蓬勃發展。而位於內陸河道,逐漸淤積的笨港開始衰退。而艋舺也在此時取代新莊。

你對自家縣市附近的港口、市街消長的歷史有興趣嗎?值得去圖書館借來看,若有二手書出現眼前,別猶豫快出手吧。

清代台灣港口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