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明之網~雕塑繪畫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明之網~雕塑繪畫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陳丹青《局部》~從次要作品,看藝術家創作的自由


閱聽人+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影視作品和書籍是《局部》,由陳丹青撰寫並主講,謝夢茜導演。一共分為三季,分別聚焦於繪畫的歷史、觀賞視角的變化以及早期藝術家的創意自由,深入探討了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與意義。

《局部》有別於以往的藝術節目,不拿熱門作品來吸引觀眾眼球,而是專注於那些被遺忘或不為人知的藝術家與作品,如少年早逝的王希孟、被忽視的蔣兆和、無名的蘇州師傅等。

他發現這些次要的作品和隱沒的天才應該重新被關注,並從中再次受到感動。

最令他欣慰的是觀眾的回應,許多人表示《局部》讓他們「安靜」下來,這是意外卻深具意義的褒獎。

第一季《陌生的經驗》 

該系列美術賞析影片,最獨特的選題觀點,就是把中世紀美術、東方美術、以及現代藝術合併討論。認為這些藝術形式都是寫意非寫實的繪法,不但彼此互通,而且拓展了畫家創作的自由。

《局部》第一季有半數篇幅圍繞「未完成的畫」這一主題,探討了不同時代、文化對於繪畫完成度與藝術自由的態度。

從中國的文人畫家到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繪畫逐漸脫離對象的再現,轉而追求創作的自由與心情的表達。文人畫家早在唐宋時期便以逸筆草草、不拘泥於作品完成為美學核心,這種觀念直到十九世紀的印象派才在西方興起。印象派畫家不再為客戶創作,而是隨心而畫,畫到「意思到了」便停止,這種自由造就了梵谷等藝術家的孤獨創作,也讓他們在當時被視為異類。

然而,二十世紀的杜尚更是徹底顛覆了繪畫的界限,他斷然放棄了繪畫,推動了「反藝術」的概念,並影響了後世的藝術形式。杜尚的態度強調創作的自由,他不追求被理解,也不強求他人創作,甚至認為「你不欠社會一幅畫」。這種態度在當代藝術中引發了持續的討論,藝術不再局限於繪畫,形式和概念的多樣性逐漸淹沒了傳統繪畫的地位。

通過這一季的討論,陳丹青引導觀眾思考,藝術的完成度是否真的重要?或者,藝術的價值是否更多在於創作者的自由和態度?

第二季《我的大學》 


《局部》第二季《我的大學》,拍攝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要探討隨著場景變化和時間推移,繪畫與雕塑的觀看視角如何改變。

在當今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沙龍畫家的作品擠滿走廊,而印象派畫家卻佔據獨立展廳。150年前,印象派作品曾被沙龍拒絕,甚至被嘲笑。在印象派之前,巴比松畫派也遭受沙龍的拒絕,而美國則在法國未意識到之前,就大量購買巴比松與印象派的作品。

在談到教堂中的祭壇畫時,節目指出,五百年前,信眾在昏暗的光線中無法細看這些作品,這反而增強了它們的神聖感。隨著時代變遷,這些作品被移至美術館,觀眾卻能夠在明亮的燈光下細細品味。

易縣的羅漢像有稜有角,神情傲慢,那種咄咄逼人、不容辯說的態度,你會害怕,同時敬重服從他,但仔細觀察,那服飾長相顯然不是印度人,分明是廟裡有名有姓的兩個中國和尚。勃魯蓋爾在描繪耶穌受難時選擇了荷蘭的雪景,而非耶路撒冷的荒原,這種視覺的轉換卻不會讓觀眾感到不協調。藝術家使用身邊的人作為模特兒,使得宗教故事更具親切感。這突顯了藝術家如何將宗教信仰與其所處的文化環境融合,從而創造出符合當代觀眾的藝術作品。

在繪畫時代,肖像則是一種正式且重要的藝術形式,象徵著畫中人物的權力和財富,並承載著深厚的社會和文化意義。肖像畫通常需要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因而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藝術行為,能夠永恆地紀錄個人的身份和地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埃及法尤姆墳墓肖像、歐洲商人夫婦肖像、明清士大夫家族肖像,戰爭和社會變遷使得這些肖像藝術作品離開了原有的社會語境,來到博物館或美術館,被陌生的觀眾反复欣賞。

陳丹青表示,自己沒上過大學,關於藝術的知識和技術都是自學來的,而每次進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會有新的體驗,這就是我的大學,至今還沒畢業。

第三季《偉大的工匠》 

在《局部》第三季《偉大的工匠》中,陳丹青特別探討了中世紀教堂的濕壁畫風格,並將其與現代藝術的追求進行了深刻比較。這些濕壁畫的造型常以正面呈現,姿態簡單,幾乎沒有背景景物,但情緒表達卻異常激烈,筆勢生猛,充滿生命力。這種風格讓人聯想到北魏時期早期的敦煌壁畫,二者都展現出神采飛揚的藝術表現力。

這並非因為中世紀的藝術家缺乏技巧,而是他們的創作不以寫實為目標,與現代人習慣的寫實技巧不同。如今,人們常讚頌文藝復興至沙龍畫派的發展,視之為透視法的進步與造型藝術的成熟,從簡單走向複雜,從稚嫩轉為精緻。然而,隨著這種技術上的追求,畫家的直覺、感性和天趣卻被日益規範,繪畫中的自發性和自由度逐步減少。

陳丹青指出,畫得「像」的技術固然令人驚嘆,但當攝影技術出現後,這種技術逐漸失去必要性。這正是現代藝術的轉折點,藝術家不再追求表面上的前衛,而是試圖回到中世紀那種更加純粹、有力的繪畫傳統,重拾更簡單、更具情感表達的方式。因此,現代藝術的許多創新意圖,其實是對過去的一種回歸,尋找未受技術規範束縛的自由創作。

在《局部》第三季的其中一章中,陳丹青深入探討了意大利錫耶納的階梯醫院,這是一座以壁畫和雕刻裝飾得極為奢華的醫院。當時的病患躺在床上,抬眼便能看到牆上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不僅是裝飾,更傳遞著宗教的無邊仁愛,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越病痛的精神慰藉。

這種藝術與醫療的結合,讓陳丹青感慨,這樣的醫院不僅僅是治療病痛的場所,更是宗教、人道和藝術的融合體,在那個時代為人們提供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救贖。

在第三季的結語中,陳丹青深情回顧了他在接觸那些古老壁畫時的獨特體驗。他提到,在宗教時代,壁畫的創作目的在於威懾與教化,因而它們往往被置於教堂高處,讓人只能仰望。幾百年來,能夠平視這些大壁畫的只有三種人:畫家本人、壁畫修復師以及特許的攝影師。而這次,陳丹青也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得以親身爬上梯子,與那些古老的壁畫零距離接觸。

當他在梯子上與壁畫正面相對時,仿佛能感受到畫家的心跳,似乎看見了他們的靈魂。對他而言,這是生命中最奢侈的瞬間——一種完全獨享的、帶有私密性質的體驗。陳丹青坦言,這一刻讓他深知,自己很可能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也因此,他自我反思,或許《局部》第三季的折騰,並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重溫這個珍貴的、極其個人的瞬間。

本文附上了影片連結,您可以點進去慢慢觀看,來一場視覺、聽覺與知識的饗宴;若您嫌太過拖沓,那就購買實體書吧,不用拘泥形式,換個角度好好欣賞這些作品。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被消失的藝術史》~從女性藝術家的角度重新梳理藝術史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作品是《被消失的藝術史》,作者李君棠,繪者垂垂

這本書是典型的經典藝術史的架構,如果你想了解從文藝復興到現代藝術眾多流派的風格與技法,藉由閱讀本書、觀看這些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你會收穫滿滿。

但這本書也有獨到的一面,藝術史上甚麼"被消失"了?該讓如何讀者們重新看見?

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們,和她們的經典作品。

有哪本介紹印象派的書是以貝斯莫里索當主角的?她推出畫作參展的次數,比其他代表性的藝術家還要多。然而在大眾眼裡,她卻成了那些男性藝術家畫作中的模特兒。

當我們回顧這些女性藝術家的生平,她的家人、朋友、贊助者們,是她們能夠持續學習、持續創作,並在歷史上留名的重要助力;然而也可能正是她身邊的這群人,更加有名氣,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反而而掩蓋了她的優秀。

而回顧整個藝術史,許多女性甚至想獲得練習畫技的機會都困難重重,家人不支持、師傅不收徒、社會價值觀的冷眼相待、裸體模特兒的禁忌、材料和空間要給男性優先選擇等等。

1971年,藝術史學者琳達諾克林發表了一篇論文: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她在文章中明知故問的反詰到:如果畢卡索是個女孩呢?他的父親還會為他投入如此多的注意力和期望嗎?

50年過去了,重新發現和討論歷史上的女性藝術家著作確實越來越多。然而如果是經典藝術的書籍,依舊是從達文西這樣有名的男性藝術家開始說起。

因此這本書有其獨特的意義,從女性藝術家的角度,來重新梳理和介紹藝術史。

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各個時代的女性藝術家,如何突破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限制,創作出令人驚嘆的作品、甚至改變藝術史的進程。

我們同時也會觀察她們生活的時代、流行的藝術風格、藝術家的賺錢方式,如何與她們的創作相互影響。少用男性藝術家的畫作,同樣也能好好的解釋藝術流派的發展。

閱讀本書、觀賞作品,將使你獲得新奇的體驗。

或許讀完一遍後,仍對這些這些女性藝術家的名字和作品感到陌生,但你的視野開了,你會回想起來的。

以下是本書提及的女性藝術家,建議閱讀本書後,搜尋更多她們的作品來欣賞

第一章 法蘭德斯與義大利 15—17世紀
卡特琳娜•范•海默森Catharina van Hemessen:肖像畫,第一位簽名的西方女性藝術家
蘇菲妮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肖像畫,為宮廷創作
拉維尼亞•豐塔納Lavinia Fontana:全職藝術家,開始畫裸體畫
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Artemisia Gentileschi:擅於描繪神話中的女英雄

第二章 荷蘭、法國、瑞士與英國 17—18世紀
朱蒂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繪製快樂的荷蘭市民
德菈胡•勒伊斯Rachel Ruysch:花卉生態繪圖
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蝶蛾毛蟲生態繪圖
安潔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用流水線生產古典主義繪畫

第三章  中國與日本 13—19世紀
管道升:墨竹、朱竹
文俶:水墨花鳥蟲獸
葛飾應為:在浮世繪中加入光與影

第四章 法國 19世紀
貝絲•莫里索Berthe Morisot:印象派,用油畫畫出水彩的透明感,經常畫自己的女兒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印象派,現代聖母畫開創者、著名藝術經銷展示商
卡蜜兒•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雕塑激情

第五章 俄羅斯、德國、法國與墨西哥 20世紀
瑪麗安•馮•韋雷夫金Marianne von Werefkin:藍騎士表現主義,用詭譎冷澀苗描繪底層生活
瑪麗安•布蘭德Marianne Brandt:包浩斯學院金屬餐具燈具設計
李歐諾拉•卡靈頓Leonora Carrington:超現實主義的奇幻生物王國
芙烈達•卡羅Frida Kahlo~描繪身體的病痛和家鄉的文化,現實被觀眾當成超現實
塔瑪拉•德•藍碧嘉Tamara de Lempicka:未來主義,描繪紙碎金迷

第六章 美國 20世紀
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抽象表現主義,拆解舊作、重新拼貼
喬治亞•歐姬芙和艾達•歐姬芙Georgia and lda O'Keeffe:讓自然事物展現紀念碑的質感
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巨型雕塑,人物、巢穴、服裝、囚籠、蜘蛛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現代藝術的故事》~不再追求寫實和美感,而是要刺激你思考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現代藝術的故事》,作者是Will Gompertz(威爾‧岡波茲),原文書名為What Are You Looking at?: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關於現代藝術,有幾個常見的誤解與負面觀點:太過抽象看不懂在畫甚麼東西?這是小朋友畫的還是鬼畫的?看起來像一堆雜物垃圾的東西可以放在這裡?為什麼要採取引起不適感的表現風格?最後,憑什麼還能賣到那麼貴?

但如果提到印象派,大家的印象可能就好多了,印象派畫家強調光影、色彩與自然環境的瞬間變化,給人更加輕鬆、流動的感覺。他們捕捉巴黎街頭的景象或自然景觀中的光影變化,這使得他們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並受到現代城市中產階級的歡迎。

然而正是印象派打破了學院派的寫實技法、嚴謹的構圖和透視、細緻的筆觸、嚴肅的主題,從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演化之路。

在印象派出現的同時,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畫得像能比攝影像嗎,能夠畫出攝影拍不出來的效果,成了新的追求,花樣越玩越多、越玩越反叛,最終形成如今的模樣。

每個現代藝術作品,都是整個演化過程中的一個截面而已,就如同你看電影只看中段或只看結尾,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然如果整個故事完整看下來,就有可能觀察到變化的邏輯。

本書記錄了十九到二十一世紀各個藝術流派的興起與發展,他們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如何互相影響,以及在批判前人的過程中,開創出新的藝術主張和創新技法。

下面是我閱讀此書後的筆記,將其演化路線歸納成以下四點,將不同的流派按照時間軸依序排列,可能會意外的發現:畢卡索的畫仍保留寫實的成分,並沒有那麼抽象;馬諦斯的筆觸和色彩並沒有那麼放縱,他們還未走到演化的盡頭呢。

現代藝術演化路線之一:刪繁就減
現代藝術演化路線之二:掙脫束縛
現代藝術演化路線之三:多樣組合
現代藝術演化路線之四:對話社會

關於一開始誤解與負面觀點,其實也是能夠解釋的

現代藝術逐漸脫離寫實和透視法則,轉向抽象與觀念表達。這與傳統繪畫強調「像」和讓觀眾一眼看懂作品的差異很大,容易讓人產生「看不懂」的誤解。傳統愛好者可能會認為藝術應該要清晰呈現具體的物體或故事情節,而現代藝術則專注於探索攝影無法傳達的感官或哲學意義。

現代主義藝術經常簡化形狀、放縱色彩或線條,這種風格看起來可能像兒童畫,讓人誤以為缺乏技術。有人甚至覺得「我也能畫」這樣的作品,進而質疑其藝術性。然而,這種簡化實際上經過藝術家的深思熟慮與設計,目的是打破傳統藝術的局限,探索表現主義、立體派等新形式,從而開創一種新穎的視覺經驗。

現代藝術確實有一些作品難以激發觀眾的正向情感共鳴,甚至帶來負向感受。尤其是後現代主義或行為藝術,經常探討性、暴力、政治和社會議題,讓觀眾感到不適。此外,某些複合媒材作品,如果不是在美術館中展示,可能讓人覺得像是廢物或雜物,缺乏藝術價值。這與傳統繪畫的精緻與情感表達形成對比,讓喜愛寫實主義的人更難接受。

現代藝術進入21世紀後,高價拍賣、知名畫廊的過度炒作,讓一些觀眾覺得現代藝術變得過於市場驅動,藝術的原本精神被金錢和名利取代。這些批評主要針對當代藝術的市場化,而非所有現代主義的創作方向,但依然影響了大眾對現代藝術的看法。

這些批評與現代藝術的本質衝突反映了不同觀眾對藝術的期待和理解。現代藝術強調創新和個人表達,而傳統藝術重視技術與具象表現,兩者的張力造就了這些誤解和負面評價。

最後想提一點:現代藝術,並不是只有醜陋難以理解的部分。包豪斯學派、極簡主義等流派,以簡潔鮮明的風格,影響著我們的高樓建築、交通工具、3C產品、廣場雕塑,已經成為我們美感的一部分,尤其當你拿起智慧型手機的那一刻。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台灣美術史綱》~引進思潮技法,雕繪斯土斯民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台灣美術史綱》,主要撰文者為蕭瓊瑞。

當提到"台灣美術",大家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是美術館裡大幅寫實的水彩油畫、文化中心的水墨書法、大型的公共雕塑、還是某些不知所云的抽象繪畫與複合媒材裝置藝術?

這本《台灣美術史綱》認為,美術不只是專業的藝術家的創作,也不一定得在特定的地方欣賞,如果追根溯源,其實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這本書編纂於千禧年前後,集結了二十餘位學者專家的意見,力求建構一個以台灣為主體的美術史,涵蓋來往島上的所有族群,並講述每個年代受到外來技法與思潮的影響,從而展現出各有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

本書從60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說起,由考古學者劉益昌執筆,從形式單調的粗橫紋陶,演變成全台各地形狀紋路複雜、色彩鮮豔且各有特色的彩陶。4000年前開逐漸多樣化的玉器裝飾,在2000年玻璃瑪瑙金屬器傳入後,迅速失去流行。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分別由高業榮和蕭瓊瑞執筆,講述南島語族原住民和明清閩南客家移民,生活各方面的美感體現,諸如服飾、編織、陶瓷、金屬工藝、家具,宦遊文人留下的原住民采風圖和水墨畫,乃至最繁複、與宗教信仰和生命禮俗相關的繪畫雕塑。此外各章節亦有傅朝卿論述各時期建築的特色。雖然在我們今天看這些器物來過於古樸,不見得喜歡,但那是新的材料、技法和美學思想引進的結果,我們已不滿足於祖先的傳統,品味更加多元,如同當年拋棄玉器、追求玻璃瑪瑙珠的原住民先祖。

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有專業藝術家創作,在公共空間展出的雕塑和繪畫作品,是從日本統治中期才出現的新事物。這套透過基礎教育、專業研究和展覽獎勵的程序模式,傳承至今,一方面透過二手轉述引進西方的材料、技法和思想,另一方則體現官方意識形態對於美術表達的介入和引導,藝術家們或是亦步亦趨的遵從,或者另外引入其他西方美術派別加以抗衡,導致了了多變的風格特色,如果不考究當下政經形勢的影響、以及引入的西方根源,對於畫作的了解就少了一層。

後續的章節,講述了每個十年風格的變化及背後的因素:

1930年代,西方的水彩、油彩、雕塑和日本的膠彩畫引入台灣,寫實的風格逐漸取代傳統寫意風格的中式水墨,尤其推崇寫生,鼓勵學生觀察並畫下自己的鄉土,然而當時引進的風格,實際上已是逐漸去寫實的印象派。

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和國共內戰導致的民生凋蔽,本島畫家筆下的主題逐漸從風景轉為社會寫實,日籍和外省籍藝術家也分別在戰爭前後引入左翼木刻版畫,這樣的風格,不可避免地與兩代統治者發生衝突。

1950年代因政治上的壓抑,主題轉為安定和諧為主,然而在學院傳承和官方展覽體質下,回歸中式傳統水墨和膠彩衍伸的改良水墨之爭仍然暗潮洶湧。

1960年代,一些不甘心受官方主題限制的藝術家,開始從歐美引入各種現代藝術流派,如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和複合媒材,並融合水墨、篆刻、民間藝術等東方特殊語彙,然而這種沒有明確主題的畫作,實際上也是為了避開批判現實的風險。

1970年代因為ROC當局國際地位的衰退,連帶使西方現代藝術的評價下滑,回歸鄉土的意識興起,藝術家們拋棄了官方的式樣和西方的抽象,開始走入山林、走入農村,用極度寫實的風格記錄台灣的風景與人,無論是用水墨、水彩還是油彩。對於民間藝術和前輩畫家作品的蒐藏漢整理也如火如荼地進行。

1980年代隨著台灣經濟的騰飛、以及解嚴前夕意識形態的鬆動,西方思潮伴隨美術館的建立再次回歸,抽象版畫、極簡陶藝和公共雕刻,這些強調材質溫潤、運用空間裝置、減少複雜講究低限的當代藝術,成功地與城市空間完美融合。

1990年代的新生藝術家,終於可以在百無禁忌下創作了,後現代主義大為流行,藝術的主題可以對多元議題進行論述乃至反諷,諸如威權體制、都市化與社會變遷、性別與情慾、環境保護、材質與心象,都是可以表達的主題。而各種複合媒材、聲光電子技術的引入、以及與觀眾互動的行為藝術大行其道,同時也終於與西方的當代藝術接軌。

多元族群社會的生活工藝、政經社會發展影響的官方思潮,以及一波波引入的思潮技法,行逤了豐富多彩的台灣美術史。工藝貼近人民的生活,寫實自然描繪的是在地的風土與人,而抽象也脫離不了本土的思想和語彙,無論是哪種風格,最終雕繪的,都是斯土斯民。

本書以史綱為名,受篇幅限制,僅能條列代表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繪畫雕塑圖片也較小,無法充分展示細節。因此建議讀者,若有感興趣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最好找尋大開本的藝術家個人全集,了解其一生的創作歷程,並按圖索驥,實際到美術館或畫廊欣賞真跡。

成大藝術中心主任蕭瓊瑞教授講: 走過台灣美術的長廊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陳哲生~使用正確的CMY/RGB十二色相環,取代過時錯誤的伊登色環



讀者:朱志德

陳哲生老師的facebook

陳哲生老師的雲端硬碟-CMY色環教材資源

原色是不能透過其他顏色的混合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色」

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RGB)

色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還是青、洋紅、黃 (CMY)?

本次要推薦的教學投影片,來自陳哲生老師從2016年開始自製的教材和投影片。
原本的標題是"我為何不用伊登色環-伊登色環的問題與教學實務研究"
這應該算是漢字圈最早指正課本錯誤的文章了,而且旁徵博引,將謬論一一駁斥,非常精彩。

透過實際的色光色料混色實驗,證明青、洋紅、黃才能混出所有顏色,紅、黃、藍並不能。
透過視覺疲勞實驗,證明色光三原色RGB和色料三原色CMY互為互補色。
這些才符合光學物理和視覺生理的科學根據。

弔詭的是,當顯示器行業、印刷行業都早已清楚並實際應用的RGB/CMYK系統;
而傳統美術設計教育,乃至於中小學的美勞自然課本,居然都還在使用過時錯誤的伊登色環。
(連台中科博館的展示廳也被發現是錯誤的版本.....)

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研究光學的科學家、合成新的染料的化工業者、以及從事創作的畫家設計者,因為是不同的人群,因此對於其他人的成果和應用所知有限。

畫家所想像的色環仍然是牛頓光學時代彩虹的光譜,而忽略了洋紅為代表的光譜外色,這是我們的視覺系統同時接收紅光和藍光,在腦中所合成的顏色。

畫家不清楚越來越多新的顏料已經透過化工合成出來,仍在以舊的顏料調出"堪用"的色彩。

然後作為現代藝術發展的重鎮,包浩斯學院,伊登無視了印刷產業的CMYK系統,仍然堅持以紅黃藍為色相基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家和美術教育者,謬誤影響至今,無論是課本、坊間書籍、還是網路上的影片比比皆是。

要糾正這個綿延半世紀的謬誤,陳老師提出以下建議:課本內容必須要改、教師的觀念要改、套裝教具應該把洋紅和青色補上,而且名詞定義必須精確:洋紅和青色不能被誤稱為粉紅淺藍,這兩種原色不是紅藍加白色能調出來的。

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糾正這些錯誤的人能出現,像以下就是正確的案例,如果大家有知道其他這樣的影片和書籍,請多多推薦。

你還在使用過時的「紅黃藍」三原色畫畫嗎?|愛麗絲的測繪旅帳Fernweh illustration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現代藝術演化路線之三:多樣組合

這裡所談論的的多樣組合,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次:超現實主義、複合媒材創作、觀念藝術/行為藝術

一、超現實主義
這個層次還只是用傳統的繪畫雕塑技巧,將幾個毫不相關的物品在同一個畫面中結合起來,形成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景象。


達利 飛舞的蜜蜂所引起的夢 1944

現代藝術演化路線之四:對話社會

1912年,杜尚斷然放棄了畫畫。二十世紀的西洋藝術,翻天覆地,今天看回去,杜尚的潛在影響遠遠超過畢卡索那夥人,理由千萬條,其中一條至關重要,畢卡索還是畫畫,杜尚不畫畫。他死於1968年,之後西方世界逐步回應了他,歐美各國的繪畫教育逐年遞減,藝術的概念大幅度改寫,非繪畫創作越來越多,種類之雜,幾乎淹沒繪畫。

和他一度有關的土匪前衛者,是起於瑞士,後來流竄到柏林和紐約的"達達運動",這幫傢伙叫囂"反藝術",比杜尚還要極端,他們用各種材料,包括發出巨大噪音的戰爭警報器。他不在乎是否被接受、被理解,不強調、不反對、不贊同也不多做解釋。他說,他重視呼吸,勝於一切。

到了晚年,他只顧自己下棋,人問他還畫畫嗎,他說不會,"你又不欠社會一幅畫"。他隨口說道,這句話既是反諷,也是大實話,往大處看,道出繪畫的功能已告終結。但他不會說:"小子,別畫啦。"他有幾個朋友一直在畫畫,如畢卡比亞、契里柯,他還為他們認真辯護過。杜尚把龐大悠久的事物,譬如繪畫,一頁就給翻過去了,可是他性格好,好在他不強求自己,也不強求人家。

杜尚留給世界的不是作品,而是態度,"你拒絕,或者接受,其實是一回事。"

~以上摘自陳丹青 陌生的經驗


現代藝術演化路線之二:掙脫束縛

"印象派的貢獻,說來說去就是光影啊、色彩啊,難道此前幾百年,畫家不琢磨光線、不講究色彩?絕對不是,印象派率先走出的一步,其實是在戶外當場完成一幅畫,意思到了,就收攤,老子回去不加工了。一旦要當場畫完,手放開來,筆觸放開來,種種意外的、奇妙的、好看的效果出來了,這是對畫家的巨大誘惑,無窮無境的誘惑,顏料、筆觸、塗抹、覆蓋,本身就美極了,愉快極了。

古典畫家的色彩筆觸是為了畫出對象,印象派找個對象畫,則是為了玩耍筆觸和色彩,繪畫從此放開了、自由了,繪畫開始和媒介本身玩。但這種意識在印象派那裡,是半自覺的,多年後馬諦斯一夥則完全自覺,他指著他的裸女畫狡辯道:"我不是在畫女人,我在畫一幅畫"。"
~以上摘自陳丹青 陌生的經驗

相關圖片
莫內 日出印象 1872(印象派)

圖片搜尋結果
梵谷 星夜 1890(後印象派)

現代藝術演化路線之一:刪繁就減


當攝影技術出來了,畫得"像"是否還有必要?
換個方向,在不斷簡化的過程中,是否還能讓觀眾辨識出主題?
簡化到最後會剩甚麼呢?


於是形狀被簡化了,只剩下圓形、正方、三角
於是顏色被簡化了,只剩下紅、黃、藍、黑、白
於是線條被簡化了,不再有粗細長短,角度往平行垂直邁進
於是透視被打破了,從傳統的單點透視,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散點透視,立體派的多視角降維打擊,最後完全成為至上主義和新造型主義的抽象平面

最後連畫筆和雕刻刀也不用了,拿個小便斗、拿個磚頭,不加修飾,就是一件完整的作品

陰陽轉化、緣起性空,善哉善哉。


Edouard Manet - Berthe Morisot With a Bouquet of Violets - Google Art Project.jpg
馬奈 戴著紫羅蘭的貝絲·莫莉索 1872 (印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