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臺灣老桌遊》~童年的回憶,背後是發明者的創意和人生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臺灣老桌遊》,作者是陳介宇和陳芝婷。

最近在社區照護據點,有時會看到講師用時下流行的桌遊來給老人家鍛鍊腦力、手眼協調,增添活動的樂趣。由於種類豐富,每週都能租借新的品項來給長者。

然而在這個求新求變的時代,又有那些能夠留存下來,形成像大富翁那樣的經典呢?而當年那些和大富翁同時期引入或創造的老桌遊,還有多少人能記得?

本書首先簡述桌遊的百年歷史,清代就有的象棋、圍棋、麻將、四色牌、陞官圖,日本時代特有的將棋、雙六、花牌,日本時代從歐美引入的跳棋、撲克牌。這些形制固定的超級老桌遊貫穿各個時代,長久不衰。

1950~60年代對賭博管制嚴格,剛從歐美傳入的大富翁,以及同時期的桌遊,不得不在其中加上政治正確的口號標語。

隨著經濟發展和風氣開放,1970~90年代大量的桌遊出現,規則有原創、也有模仿改良,而主題通常取材自當時流行的電視節目、電影、動漫、運動競賽和民間故事,並透過文具店、柑仔店暢銷全台。

千禧年前後是桌遊的衰退期,家用電玩、個人電腦遊戲興起,乃至新興的網路遊戲,壓縮桌遊原有的空間,然而還是有些老桌遊不絕如縷,亦有些新興歐式桌遊引入,成了小眾玩家的珍貴私藏。

2010年代以後,桌遊竟再度勃興,除了作為文創產業外,還被應用在遊戲設計、兒童教育、社工照護和心理諮商。

本書有幾項特色,蒐藏的時間跨度和種類廣度就讓人驚嘆,光同一名稱的遊戲就有十幾種版本,一方面反應主題風格隨時代的演變,一方面讓人驚嘆當時創作者的腦洞大開。

此外作者將遊戲分類歸納,從圖版、卡牌、棋類三大類,乃至各種細項的遊戲規則,和歐美原版的差異性(如大富翁和monopoly蓋房子規則的差別),和現代創新桌遊的演變關係,都加以論述。

最讓人感動的,是作者真的找到一些老桌遊的發明者和家屬,採訪他們的人生故事和創作經過,在台灣桌遊史上濃墨重彩的記下一筆。

翻開本書,同時也是喚醒大家的童年回憶。若讀完仍意猶未盡,可再去逛逛作者的網站,或者找個有興趣的桌遊玩賞一番。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台灣菜的文化史》~民族發明影響下的飲食文化變遷

 


讀者: 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台灣菜的文化史》,作者是陳玉箴。

地理大發現和工業革命,重塑全球的飲食,一道菜餚的食材可能源於世界各地,通過最新的技法保存乃至料理,最終送到饕客的嘴裡。

然而這種融合多種來源,因應各地習慣的口味,因為選材和料理方式的不同,導致不同地域族群的料理各有特色,

以往"我群"長期食用並不覺得有何稀奇,但被全球化的"他群"所感受差異而知悉後,逐步冠以國家和民族之名。這種所謂"國族菜"或"民族菜",自然與近現代的民族國家發展息息相關。

那麼,甚麼樣的菜餚才會被稱做台灣菜呢?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台灣菜的定義是否有差別?

本書的第三章,盤點閩客移民從明清到日本時代的常民飲食,包括樸素的五穀雜糧、醃漬以利保存的副食、節慶食物、辦桌、家常和街邊攤販的點心等等。第四章則盤點戰後移民和經濟發展對於常民飲食的演變,八大菜系和眷村飲食已非家鄉味,而受到配給和本地食材的調整,也豐富了常民小吃的內容。而本地人的料理,因為冷凍和罐頭保鮮技術的興起,副食從重鹹轉向清淡、海鮮增加,同時也混融各地菜系。然而這些獨具風味的料理,並不會理所當然的被稱之為"台灣料理"

第二章和第四章,比較日本時代和國民政府時期,對於"台灣菜"定義的演變。日本時代的台灣料理大多與支那料理混稱,與日本料理、西洋料理做為區隔,直到日本與中國發生衝突乃至戰爭,才逐漸改稱為台灣料理與中國區別。戰後的台灣料理被重新納入中華料理的一部分,且不再被當作高級宴席料理,被認為是混融八大菜系,缺乏道地特色的清粥小菜。

第五章講述本土化時期,透過國宴下鄉,講究在地食材和特色,台灣菜開始與ROC台北政權發生連結,從地方料理轉型成民族/國族料理,而在這個過程中,小吃甜點終於登堂入室,被納入"台灣料理"的一部分。同時四大族群的論述,使得原住民料理和客家料理也需重新定義,對於"傳統"的想像和菜餚的現實已出現差異:原住民料理的食材以用畜牧取代狩獵、野菜也用種植取代採集;客家菜混融了香肥的節慶辦桌料理,以及偏鹹醃漬的常民料理,前者與先民環境艱困缺乏連結,而兩者對於近代追求精緻化和健康的理念也有落差。新型塑的傳統,仍需要論述的調整和技法的改造。

其他章節談到家鄉味的記憶變遷和文化書寫,以及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論述,還有許多的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台灣美術史綱》~引進思潮技法,雕繪斯土斯民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台灣美術史綱》,主要撰文者為蕭瓊瑞。

當提到"台灣美術",大家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是美術館裡大幅寫實的水彩油畫、文化中心的水墨書法、大型的公共雕塑、還是某些不知所云的抽象繪畫與複合媒材裝置藝術?

這本《台灣美術史綱》認為,美術不只是專業的藝術家的創作,也不一定得在特定的地方欣賞,如果追根溯源,其實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這本書編纂於千禧年前後,集結了二十餘位學者專家的意見,力求建構一個以台灣為主體的美術史,涵蓋來往島上的所有族群,並講述每個年代受到外來技法與思潮的影響,從而展現出各有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

本書從60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說起,由考古學者劉益昌執筆,從形式單調的粗橫紋陶,演變成全台各地形狀紋路複雜、色彩鮮豔且各有特色的彩陶。4000年前開逐漸多樣化的玉器裝飾,在2000年玻璃瑪瑙金屬器傳入後,迅速失去流行。

接下來的兩個章節,分別由高業榮和蕭瓊瑞執筆,講述南島語族原住民和明清閩南客家移民,生活各方面的美感體現,諸如服飾、編織、陶瓷、金屬工藝、家具,宦遊文人留下的原住民采風圖和水墨畫,乃至最繁複、與宗教信仰和生命禮俗相關的繪畫雕塑。此外各章節亦有傅朝卿論述各時期建築的特色。雖然在我們今天看這些器物來過於古樸,不見得喜歡,但那是新的材料、技法和美學思想引進的結果,我們已不滿足於祖先的傳統,品味更加多元,如同當年拋棄玉器、追求玻璃瑪瑙珠的原住民先祖。

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有專業藝術家創作,在公共空間展出的雕塑和繪畫作品,是從日本統治中期才出現的新事物。這套透過基礎教育、專業研究和展覽獎勵的程序模式,傳承至今,一方面透過二手轉述引進西方的材料、技法和思想,另一方則體現官方意識形態對於美術表達的介入和引導,藝術家們或是亦步亦趨的遵從,或者另外引入其他西方美術派別加以抗衡,導致了了多變的風格特色,如果不考究當下政經形勢的影響、以及引入的西方根源,對於畫作的了解就少了一層。

後續的章節,講述了每個十年風格的變化及背後的因素:

1930年代,西方的水彩、油彩、雕塑和日本的膠彩畫引入台灣,寫實的風格逐漸取代傳統寫意風格的中式水墨,尤其推崇寫生,鼓勵學生觀察並畫下自己的鄉土,然而當時引進的風格,實際上已是逐漸去寫實的印象派。

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和國共內戰導致的民生凋蔽,本島畫家筆下的主題逐漸從風景轉為社會寫實,日籍和外省籍藝術家也分別在戰爭前後引入左翼木刻版畫,這樣的風格,不可避免地與兩代統治者發生衝突。

1950年代因政治上的壓抑,主題轉為安定和諧為主,然而在學院傳承和官方展覽體質下,回歸中式傳統水墨和膠彩衍伸的改良水墨之爭仍然暗潮洶湧。

1960年代,一些不甘心受官方主題限制的藝術家,開始從歐美引入各種現代藝術流派,如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和複合媒材,並融合水墨、篆刻、民間藝術等東方特殊語彙,然而這種沒有明確主題的畫作,實際上也是為了避開批判現實的風險。

1970年代因為ROC當局國際地位的衰退,連帶使西方現代藝術的評價下滑,回歸鄉土的意識興起,藝術家們拋棄了官方的式樣和西方的抽象,開始走入山林、走入農村,用極度寫實的風格記錄台灣的風景與人,無論是用水墨、水彩還是油彩。對於民間藝術和前輩畫家作品的蒐藏漢整理也如火如荼地進行。

1980年代隨著台灣經濟的騰飛、以及解嚴前夕意識形態的鬆動,西方思潮伴隨美術館的建立再次回歸,抽象版畫、極簡陶藝和公共雕刻,這些強調材質溫潤、運用空間裝置、減少複雜講究低限的當代藝術,成功地與城市空間完美融合。

1990年代的新生藝術家,終於可以在百無禁忌下創作了,後現代主義大為流行,藝術的主題可以對多元議題進行論述乃至反諷,諸如威權體制、都市化與社會變遷、性別與情慾、環境保護、材質與心象,都是可以表達的主題。而各種複合媒材、聲光電子技術的引入、以及與觀眾互動的行為藝術大行其道,同時也終於與西方的當代藝術接軌。

多元族群社會的生活工藝、政經社會發展影響的官方思潮,以及一波波引入的思潮技法,行逤了豐富多彩的台灣美術史。工藝貼近人民的生活,寫實自然描繪的是在地的風土與人,而抽象也脫離不了本土的思想和語彙,無論是哪種風格,最終雕繪的,都是斯土斯民。

本書以史綱為名,受篇幅限制,僅能條列代表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繪畫雕塑圖片也較小,無法充分展示細節。因此建議讀者,若有感興趣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最好找尋大開本的藝術家個人全集,了解其一生的創作歷程,並按圖索驥,實際到美術館或畫廊欣賞真跡。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五感之外的世界》~換個角度,用眾生的感官窺探自然的豐富多彩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五感之外的世界》,作者Ed Yong 

視聽嗅味觸,是我們人類熟悉的五感。那其他動物的感官能力,與我們有什麼樣的差別、有什麼獨到過人之處?作者採訪了各領域的學者,將動物對世界的感知,做了全面性的盤點,展現這萬千世界的多元性。

動物為了生存繁衍、尋找食物、躲避危險,具備了探測世界的能力,將化學分子、電磁波動和壓力震動等轉換成電子訊號,再由神經系統分析處理。

整個系統一直處在蓄勢待發的狀態,非常消耗能量,因此物種必需有所取捨,將部分能力打磨到極致,而其他則相對退化,減少無用的雜訊干擾。

人類嗅覺不如豬狗靈敏、不能像海龜探測磁場、鯊魚探測電場、像蜘蛛感受氣流震動,並不是這些生物有什麼超能力,而是面對不同的生存環境,必須盡力將祖先遺傳下來的器官構造,做適當的改造。

對其他動物而言,我們人類的感官也是特殊神奇的。我們或許會驚訝昆蟲和許多生物能夠看到紫外光,但對牠們而言,人類能夠看到紅光這種"黃外光"也是不可思議的。

本書前半段從從嗅覺和味覺開始談起,接著用兩個章節談論人類最熟悉的視覺,然後是皮膚的痛覺和冷熱覺,以上幾種感官都是能被物質分子激活的化學性感覺。

後半段則從皮膚的觸壓覺說起,接著是氣體液體的流動、固體液體的表面震動、已及震動所衍生的聽覺和回聲定位,最後是人類感受不到的電場和磁場,以上幾種屬於物理上的機械性感覺。

最後兩個章節談論各種感覺之間的統合,以及人類因為不了解生物的感覺,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嚴重的干擾仍渾然不覺。

透過了解生物的感官,我們將會發現大自然的壯麗,遠比我們的感官所能體會的更燦爛。身為人類,我們無法徹底理解其他動物的感覺,然而我們卻是唯一能夠透過科技和研究方法,加上好奇心和想像力,嘗試貼近牠們感覺的物種。這是人類的天賦,也是生命的禮物。

2024年4月10日 星期三

《字型散步Next》~從台灣日常出發,無所不在的中文字型學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字型散步Next》,副標題是"從台灣日常出發,無所不在的中文字型學",作者是柯志杰和蘇煒翔。

字體字型的重要性在哪?相較於字母,方塊字的設計和使用需要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各種字體字型有何特色?在什麼場合使用最佳?背後有哪些故事?

如果您對這些問題感興趣的話,這本書適合找來閱讀。

書籍的前半部,作者帶領讀者走訪大街小巷、翻閱書籍文獻,讓大家觀察字型的多樣性、功能特點和演變。就拿我們常見的明體、楷體和黑體為例,裡面就蘊含豐富的歷史。

楷體出現的最早,是唐代將毛筆書寫轉成雕版印刷的結果,因此各有特色,而目前所使用的標楷體,是經過眾多業者和學者協商後的結果,易於公文辨識閱讀,但卻犧牲原有的藝術感,因此如果是要題字的場合不建議使用。而台灣民間常用的招牌,除了自行書寫,劉元祥的商用顏體可以說是最常見的了。

明體是雕版工人為了刻印快速方便,將楷體筆畫拉直,在明代發展成熟的結果。清代可能因為政治禁忌稱之宋體,兩岸政權沿用,然而重視考據的日本人正名為明體,並透過照相排版進而影響台灣業界。明體用在印刷文件上清晰易讀,然其他場合就不太合適了。

黑體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融合了西洋傳入的無襯線字體,和傳統隸書的造型,通常作為標題和招牌使用,而由於筆畫等粗,在顯示器上不易變形,成為今天電視和電腦最常見的字體。

書籍的後半部分,則講述了字型的設計過程。常用的漢字上萬個,不可能像字母那樣一個一個造,因此要先拆開再組合。每個筆畫的形狀、粗細、間距決定後,重新拼在一起時可能不協調,因此又需要調整每個偏旁部首的大小和位置。為了協調好看,有時會選擇異體字,哪要選哪種?和英文、數字、標點如何搭配?雕刻、印刷和顯示器性能也會影響使用者所觀看到的樣子,有太多的眉眉角角值得關注。

當下次看到印刷出版品、划手機看網站、或在街上閒晃看招牌廣告時,除了關注書寫的內容,也稍微留意一下字型的特色吧,很有意思的。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巷弄裡的台灣味》~社會變遷下,重塑的飲食文化傳統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巷弄裡的台灣味》,作者是范僑芯(佐餐文字)。

作者挑選了22道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庶民美食,有清涼退暑的飲品、有廟口和夜市的經典小吃、沿街攤販的叫賣的點心、還有台式早餐店和小火鍋;接著作者結合自身料理專業,從時空背景、食材供應鏈、烹調技法、口感特性,將每一處細節娓娓道來,彷彿正在面前製作這份獨一無二的料理,並邀請讀者品嘗。

如果只是這樣,乍一看似乎和其他介紹台灣美食的書籍差別不大。這本書吸引我注意且決定買下蒐藏的,是它論述了飲食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而是會隨著年代推移,不斷演進改變,而這個"演化"的過程,其實和近代的都市化、工業化所導致的社會變遷息息相關。

例如鹽酥雞,食用油的溶劑萃取技術取代了傳統的機械壓榨、手工壓榨技術,使得油炸的原料供應充足。小火鍋的發展,與瓦斯爐的普及和高麗菜的品種改良關係密切。台式早餐店是模仿了麥當勞的食材加工烹煮流水線,又融合了各種台式、西式的料理。飲料店是傳統茶行吸收調酒工藝的結果,而生意越來越好,新引入的泡沫飲料機解省了人工手搖的負擔、益芳封口機避免了飲料打翻的問題。除此之外,跨國貿易(罐頭出口與蘆筍汁、關稅與牛排)、動植物疫情(如泰國蝦取代草蝦)也都會影響食品產業的方方面面。

這習以為常,巷弄裡的台灣味,背後是無數人的靈光與艱辛,順應當下的食材供應和料理技術,打造屬於這個時代獨特的風味。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習以為常的街景,是多元文化的積澱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 《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作者傅朝卿

之前推薦過《古蹟入門》這本書,然而古蹟只是建築的一小部分,需要年代夠久遠,有歷史、文化、藝術等價值,受到學者考察及官方認證,而且還得保存下來。至於那些較新的、已拆除或毀損的、以及更多尚未評估價值的建築,又該從何開始了解欣賞呢?這本書正符合此目標,除了各式各樣的古蹟,其介紹的建築和聚落,涵蓋的時間、空間和風格類型相當廣闊,是同類型書籍的集大成者。

作者在序文中自述,為了製作本書,他反覆走訪全台各地訪視建物,拍攝大量的照片,紀錄建築的整體外觀和重要設計細節,並附上格局平面圖;已經損毀拆除乃至大幅改建的建築,也盡量蒐集之前的老照片、設計圖和插畫素描,讓後人了解該建築曾經的風貌。當老建築損毀或拆除後,僅存的老照片,就成為了解該建築的重要史料,因此現在既存的建築,也應該盡量多拍攝照片,收納起來,替未來的研究者保留史料。

《古蹟入門》以單一建築的跨頁俯瞰圖為代表,描述該類型古蹟的外觀;而《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擁有更多的照片和插圖,可以讓讀者同時觀察一大批同類型的建築,它們外觀風格的相似性和主要特徵,以及細節上的差別;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相同功能的建築會在不同年代演化出迥異的外觀,而保留類似的內部格局,體現了當時流行文化對於建築風格的影響。

書中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戰後的各式建築以及分類了。外型簡潔、講究內部機能性的現代主義建築,延續日本時代後期的風格、加上台灣經濟的發展,於1950-1960年代被大量應用在公共設施、商業大樓和國民住宅上。1960-1980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將現代主義與中國北方宮殿融合,形成中國古典式樣,與皇民化時期的日本古典式樣(興亞帝冠)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影響更廣,連天主教、民間信仰都跟著模仿。1980年代以後興起的地域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前者開始融合傳統的閩南式,取代中國古典式樣;後者則用多變的幾何造型,取代了以往現代主義的單調。此外公家機關推展的大型裝置藝術、民間宗教自行興建的大型神像、以及學者專家推廣的古蹟保護和再利用,也是這段期間的重要現象。

雖然此書內容豐富,但還是有一些議題有延伸閱讀的空間,例如書中提到荷西時代的堡壘、清代的城池和砲台,也提到了冷戰時期的軍事設施,但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日軍遺構沒有提及。另外書中提及了日本時代的都市計畫,也提及了戰後的眷村和國民住宅,然而在都市計畫形成前,原住民和漢人移民的聚落是如何構建分布的,與清代城池的關係如何,也值得另外找書探討。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古蹟入門》~先民的生活樣貌、心靈寄託與美學觀點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古蹟入門》,作者是俞怡萍、 李乾朗;繪者黃崑謀,增訂版新增圖片由李乾朗所繪。

什麼樣的建築才能被稱作古蹟?有哪些類型和特色?台灣的建築歷史並不長,為何仍稱作"古蹟"?

保存古蹟,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進行調查研究和清理修復,也干涉了原本所有者的使用權,面對如此龐大的成本,這些投入的學者專家、公民團體和政府機構是為了什麼?

一個古蹟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當我們接觸古蹟時,有哪些欣賞觀察的重點?可以從古蹟的造型和歷史中學到什麼?畢竟只是走馬看花,也為免太可惜了。

這本書,就是老少皆宜的入門手冊。四個章節各有特色,從不同的視角,幫助大家認識古蹟。

觀察篇根據古蹟的使用機能,介紹最常見的二十五類古蹟,有精美的跨頁大圖展示,俯瞰其格局外觀,透視其內部結構,後文更多的照片、插圖和文字則解釋了觀察重點。

認識篇根據建築的結構和風格重新分類,講述這些工法和美學觀念是如何被移民們引入的。

形成篇根據古蹟形成年代依序介紹,展示當時所能使用的材料工法,以應對生活需求。

走遊篇列出出版當時台灣各地的古蹟景點,並針對古蹟的相關問題,提出作者的看法。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我擁群像》~我們的軀體,是與微生物密切互動的富饒島嶼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我擁群像》(I Contain Multitudes),作者Ed Yong

副標題是我們體內的微生物與宏大的生命觀。

有人說,人孤身一人來到這個世界、獨自活著、獨自死去。從微生物相的角度來看,我們並不孤單,這些微生物早在我們出生前就影響著我們,之後也如影隨形,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

對於微生物而言,動物龐大複雜的軀體,如同一座包含各種地形氣候的島嶼,消化道猶如沼澤叢林,體表猶如沙漠凍原,各有適應生態位的細菌在此揀拾營養、相互競爭,而免疫系統的反應猶如天災,將原有聚落摧毀後重新洗牌。

對於動物而言,我們是生物演化的後來者,地球四十億年來都是遍布各種微生物及其分泌物,我們從出生就活在布滿微生物的環境中,如何篩選這些這些微生物,留下有利的、驅逐有害的,是終身要面對的課題。

有一些微生物是我們的合作者,它們能夠幫我們消化難分解的食物、製造我們無法合成的營養素、分解一些有害的毒物,以及透過競爭抑制其他病原體。有些微生物甚至能改造宿主的身體,更加適應環境,例如發光細菌能夠幫助烏賊逃避敵害、生物膜能夠幫助藤壺找到營養豐富的固著點,動物製造溝通用氣味的腺體也有賴共生的微生物。生物甚至有時會刻意透過反芻和糞石性把有用的微生物傳給下一代,甚至哺乳動物的乳汁,裡面富含許多幼崽無法消化吸收的成分,居然是給腸道內微生物提供的營養,讓它們蓬勃發展,抑制有害的菌群。

然而這樣的合作關係並不是穩定的,微生物有自己的利益要顧,當利益衝突時,原本的共生菌很可能搖身一變成敵人,威脅到宿主的健康:例如傷口可能讓我們體表的正常菌叢造成伺機性感染;原本幫助珊瑚的共生藻類和細菌,因環境惡化改釋放毒素把珊瑚毒死;幫助線蟲和昆蟲防治其他微生物感染的沃巴克氏菌,長期而言反而會抑制雄性的繁殖功能。而宿主有時也會失去利用價值而拋棄原本的共生菌,例如象鼻蟲會用特殊的懷菌細胞來眷養細菌,讓它們生產製造硬殼的原料,當硬殼製造完成,這些懷菌細胞就會凋亡,把內部的共生菌全部殺死。

因此,我們的身體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一整套豐富的生態系,而在這些個體間往返的微生物,將我們和環境及所有生物都串連在一起。




《我的野蠻室友》~家棲物種的特色,由我們的習慣塑造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我的野蠻室友》,原文書名是Never Home Alone (我們永遠不是一個人在家),副標題是"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作者是 Rob Dunn。

包括寵物、盆栽,以及煩人的蚊蟲在內,有多少種生物跟我們共同生活呢?根據作者的盤點,可能超過20萬種,其中有四分之三是細菌,另外四分之一又以真菌和節肢動物為主,此外還有以細菌維生的病毒"嗜菌體"。

聽到這個數據,有的人可能會感到不適,想問該如何把這些"室友"們驅逐或消滅。然而這些與我們共生的家棲生物,除了極少數病原體和協助傳播的病媒生物外,大部分是無害的。牠們只是靜靜地待在我們身邊,撿食皮膚體液碎屑、食物碎屑和建築物老化剝落產生的碎屑而已。

如果我們使用過多的殺蟲劑和消毒水來毒殺這些節肢動物和細菌,有可能的結果,是某些適應極端環境的種類產生抗藥性存活下來,而牠們的天敵和競爭對手被毒死了,這下反而讓牠們有機會大肆擴張,造成更大的危害。此外缺乏多樣性的微生物供免疫系統來辨識,無所事事的免疫系統便開始胡亂攻擊,造成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上升。

當然這不代表所有的清掃都是無效的,如果我們想要減少某些特定物種出現的機率,了解牠們的生態和習性,調整我們的生活習慣、改變我們的居家環境,相當重要。例如保持乾燥通風就能夠抑制大部分真菌的生長;紗窗、蚊帳、清理孳生源對於防蚊蠅十分重要;垃圾和汙水處理系統能夠減少糞口傳染;食物妥善收好、殘渣清乾淨也能減少一些蟲子。

除了以上一般大眾會關心的議題,作者花了更多篇幅盤點我們周遭的居家生物,牠們的種類、習性和生存本領。熱水器、冰箱、洗碗機等居家設備能產生類似熱泉、凍原或沙漠的極端氣候,讓原本應該罕見的細菌在裡面生存。有些真菌居然可在塑膠、金屬和石膏板的表面甚至內部休眠好幾年,靜靜等待水分的來臨迅速重生。德國姬蠊之所以常見,是因為人類使用了冷氣暖氣打造了適宜牠們生活的溫度,因而擠占了其他蟑螂和昆蟲的生態位;而且某些突變的種類居然對葡萄糖產生了苦味感受,因而成功避開摻了糖的蟑螂藥毒殺。

在最後的章節,作者談論發酵食品,這些真菌細菌不但給我們的飲食帶來的獨特的風味,而且還在食物中、料理台上和廚師烘焙師的手上,擠占了其他病原體的生態位,促進我們的健康。

這些室友們並不野蠻,有待我們的關注與認識。

《達爾文進城來了》~城市的機遇與挑戰,驅動生物演化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達爾文進城來了》,副標題為"都市叢林如何驅動演化",作者Menno Schilthuizen 

本書一開始以螞蟻為例,這群生物與我們一樣,有複雜的社會、能建造巨大的蟻巢、發展出農牧業、同時消滅週遭牠們認為不受歡迎的物種,唯一的差別是人類擴張的速度比螞蟻快多了。

作者認為,當我們討論大自然時,不應只想著未受開發的荒野,既然人類也是演化出來的生物,城市就和蟻巢一樣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同許多物種不畏螞蟻的兇狠,堅持在蟻巢內討生活;同樣也有更多的物種,前仆後繼的到人類建立的城市,找尋食物和庇護所。

本書使用大量的篇幅探討牠們的努力,哪些物種容易成功,以及演化如何改變牠們的外型和行為。

例如城市裡的鳥類,翅膀變鈍比較容易轉彎,避免被貓抓到或被車撞死;羽毛變黑較容易排除毒素;喜歡吃穀物或雜食性者較容易取到食物;鳴叫聲變得高亢宏亮以避免車輛和工程低頻噪音的干擾。

有些鳥類更懂得利用人類:小嘴烏鴉會將胡桃放在等紅燈的車子輪前,綠燈亮時正好碾碎,下個紅燈就有胡桃吃了,手法精巧令人讚嘆。

城市的擴張,對物種而言,是威脅挑戰,也是新的機會和利益。城市不應只被視為死氣沉沉的動物墳場,而是嶄新的演化實驗場,生物持續不懈的適應能力,值得我們關注和培育,讓這個都市叢林能像荒野一樣充滿生機。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億萬斯年的器官翻修工程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 (Your Inner Fish),作者是Neil Shubin(尼爾蘇賓)

提塔利克魚是種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前的魚類,雖然仍沒有脖子、長者魚鱗,然而牠的胸鰭已有骨骼和關節,能像蛙類一樣伏地挺身。作者藉自身的考古發現成果為引言,講述同源器官的相關知識。

演化,正是透過這樣的小修小補,讓生物適應當下的環境,當億萬斯年過去,這物種的後代,無論是外觀和結構都發生顯著的變化,然而如果我們一步步往前追溯,還是能找到這些結構的根源,因此每個人的身體不但都藏著一隻魚的構造,還有類似水母的組織、與細菌相同的基因。

拿耳朵為例,兩棲類的外耳比魚類多了鼓膜,爬行類多了外耳道,哺乳類又增加耳廓;中耳的三根聽小骨,鐙骨來自魚的上顎後緣,兩棲爬行類和鳥類沿用至今,而哺乳類多出來的槌骨砧骨來自下顎後緣。內耳的耳蝸、前庭、半規管的構造,與魚類感應水流的的側線幾乎一樣。

對於生物結構精妙之處感興趣的讀者,值得找來看看。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小約翰可汗》~奇葩小國、神奇組織、硬核狠人

閱聽人:朱志德

本回要推薦的自媒體創作者為《小約翰可汗》。

「奇葩小國」系列影片將目光放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獨立後持續奮鬥的故事,用最幽默的詞句,講述最悲慘的故事。達荷美那集的最後總結,蠻適合用來評價這整個系列:

它走過文官政府、軍人統治,走過資、走過社,種過田、開過廠,有貪官、有清官,然而卻始終沒有摸索出一條成功的道路,這些國家不一定經歷過戰亂天災(事實上經歷過的更多),可是就是發展不起來,因為國家的成功沒有固定的劇本可以參考,生存與發展本就是一種奢侈,只是身處於奢侈之中的人渾然不覺而已。

不過如果我們將小約翰目前講過的國家整理起來,會發現有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空白:東歐各國不能講(民主化太敏感了),東南亞各國也不敢講(中國曾資助它們作惡,如今又因地緣衝突和中國翻臉),不過拉美和西非的社會主義國家都講了,南部非洲各國或許有機會吧。

另有「神奇組織」「硬核狠人」講述一些奇人軼事,以及解析美蘇冷戰大背景的一些影片
如下面這兩部講述美蘇軍備競賽和太空競賽的影片就很精彩

蘇聯AK47究竟多少錢一斤?

一克月壤值多少钱?



<南部非洲>
尚未發布
<中部非洲>
可能會講的主題:盧安達
<東部非洲>
东非高原会上演一出《你的名字》吗?【奇葩小国16】 索馬利亞 巴雷、衣索比亞 門格斯圖
<西部非洲>
22万美元,去冈比亚当总统!【奇葩小国04】 甘比亞 賈瓦納、賈梅、巴羅
如何在西非做一个横跳之王?【奇葩小国23】 達荷美/貝南 馬加、阿皮蒂、托梅廷、克雷庫
非洲的切格瓦拉是谁?【奇葩小国25】 上伏塔/布吉納法索 桑卡拉、孔波雷
非洲小美国是哪里?【奇葩小国38】 賴比瑞亞 杜伯曼、托爾伯特
非 洲 圣 人 博 瓦 尼【奇葩小国40】象牙海岸(科特迪瓦) 博瓦尼
可能會講的主題:獅子山(賽拉里昂)、幾內亞、迦納、奈及利亞?
<北部非洲及西亞>
<西部歐洲>~硬核猛人談得比較多
可能會講的主題:西班牙 佛朗哥
<東部歐洲>
<中亞與南亞>
<東南亞>
亚洲最年轻的国家在哪里?【奇葩小国47】 東帝汶 古斯芒 阿利克斯 vs印尼 蘇卡諾 蘇哈托
<東亞、東北亞>
尚未發布
<中美洲>
香蕉共和国的足球战争【奇葩小国11】 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
“索尼”集团在美洲有什么业务?【奇葩小国48】尼加拉瓜 賽拉亞、桑蒂諾、索摩查
“小塔乔”的资产有多少?【奇葩小国49】   尼加拉瓜 路易斯、小塔喬
美國臥底反水記【奇葩小国22】 巴拿馬 托里霍斯、诺列加、恩達拉
<南美洲>
<大洋洲>

2024年3月16日 星期六

《Linvo說宇宙》

俗說宇宙-太陽系

俗說宇宙-銀河系

俗說宇宙-河外星系

俗說宇宙-宇宙

俗說星球

《歷史的江湖》~世界宗教系列

閱聽人: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自媒體創作者是《歷史的江湖》

首先吸引注意的是談論美國宗教自由起源的影片,原本北方各州的清教和南方各州的聖公會水火不容,後來由於羅德島和賓州主導的貴格會採取寬容政策,接納更多其他被南北各州排擠的小教派,這才逐漸發展出後來的宗教自由政策。

後續又出了兩部細講基督教宗派的分化歷史的影片,講述了新教各教派的特點和異同處。

然而其他宗教目前只是簡略帶過,期待未來還有更多精闢分析教派分化的影片。


瑣羅亞斯德教

<吠陀輪迴信仰>:印度教佛教在印度耆那教錫克教

<亞伯拉罕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早期歷史伊斯蘭教巴哈伊教

基督教宗派(上)

基督教宗派(下)

羅德島和賓州對於美國宗教自由的影響


上圖:歷史的江湖網站頭像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錯把方劑當藥物

作者:朱志德

偶爾會遇到患者問到這種問題:

為什麼那位醫師開那麼多種藥,這位醫師只開一兩種,是不是少開了?
有時候症狀變了,處方當然要改啊。
可是我的症狀差不多。
是這樣啊,那讓我們看看怎麼回事。

原來前面那位醫師,是用很多單味藥,堆砌成複方。
而後面那位醫師,是以複方為基礎,再加上單味藥。

有些患者因為休假日不固定,會遇到不同的醫師拿藥,然而每位醫師習慣不同,類似的方劑開出來的藥單也會很不一樣。

患者:那方劑和藥物該怎麼區分呢?
醫師:聽過十全大補湯吧,你覺得那是一味藥還是十味藥?

一個方劑,是由很多藥物組成。
四物湯: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四個藥物組成一個方劑
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六個藥物組成一個方劑

那如果沒有數字,該如何區分呢?通常藥物名稱較短、方劑名稱較長,但也不一定。
傳統上中藥有各式各樣的劑型,湯、丸、散、膏、丹、飲、煎...等等。雖然現在大多做成濃縮科學中藥粉了,但是名稱依然不變,只要看看最後一個字即可。

因此:逍遙散、一貫煎、天王補心丹、天麻鉤藤飲,是很多藥物組成的方劑
鵝不食草、白花蛇舌草,名字雖長仍然只是一味藥物。

但無論最終的處方含有多少種藥物,只要能改善您的症狀,那就是好的。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董氏奇穴學術思想的分化

作者:朱志德

期刊論文原文連結:董氏奇穴學術思想的分化

期刊論文補充:穴位數量盤點

當時寫這篇論文,自然是有得罪人的準備的。

以下條列一些個人觀點:

1.關於針灸學派學術思想的分化
對於體系內師承者而言,是虔心信奉、終身宣揚的真理,因此強調是否正統對他們很重要。
然而對於體系外的自學者而言,則只是多了一項治療病人的工具,沒有必要跟著站隊。
要挑選哪一派、全部都學,還是都不學改學其他,本來就可以自由選擇
這點不只是董氏奇穴,其他針灸學派、經方時方、脈診各派皆是如此。

2.從臨床驗證來看:對於患者而言,只看得見醫師扎了某個穴道,至於你是依據何種理論選穴,是否正統,並非患者要關注的事,只要能夠治療好,對患者就是好事一樁。

3.從文獻學的的角度來看:哪些是老師原本就有講的、哪些是學生後來補充的、是否有修改內容、有哪些異同點,自然應該分別清楚

4.被發明的傳統,不是什麼萬世不移,而只是暫時的"共識",分化、變化比想像中還快。

5.論文引用各派"觀點",若有疑慮,可根據參考資料去找尋原文比對。(雖然有些部落格文章內容在發表後就被"限制觀看"了)

6.當市面上找到董氏奇穴相關書籍和文章時,或開辦的講座時,可先根據袁國本、陳擎文提供的這份名冊,查詢是否為嫡傳弟子。接著可以和董景昌於1968年的講義1973年的課本內容作比較,看看那些內容是原本就有,那些是後人修改或補充的,再決定自主學習的深度。

7.下方的圖是論文寫作時能找到的書籍和文章作者之間的傳承關係。表格則是四位嫡傳弟子論述上的主要異同點比較。至於未來他們是否還會修正補充自己的觀點,那就交給歷史吧。

8.當時在考據董氏奇穴的位置是否與十四經穴道重合時,挑了幾個穴道來比較,但後來又買到了黃龍祥的針灸俞穴通考,這才發現這些穴道,有的改過位置(尺澤、合谷),有的本來不是經穴(風市、三陰交<現行3寸版>),顯得當初的爭論有些無意義。









陳淼和《從典籍考證與臨床釐清中醫之誤區》

讀者:朱志德

今日要推薦閱讀的中醫史相關文章書籍是從典籍考證與臨床釐清中醫之誤區,作者陳淼和醫師

Taiwan J. Clin. Chin. Med., 2022; 27 (S).

部分內容曾出現在陳醫師之前的演講和網路文章中,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東西
為學習方便,依照主題將各節重新排列整理,方便未來查找

1.經脈發展及輸穴派,標本根結、是動病

一、十二經脈源頭是《足臂十一脈》與《陰陽十一脈》的樹狀流注
二、馬王堆《足臂十一脈灸經》應更正作《足臂十一脈》
十一、《足臂》臨床驗得之樹狀流注被竄改為虛擬的十二脈循環
二十四、老官山鍼灸史料填補《足臂》、《陰陽》與《內經》間之空白
四十三、〈經脈〉「十二脈之別」是從〈經別〉移入而應歸建
四十四、〈九鍼十二原〉最晚撰成、總結全書摘要而作為首篇

2.經脈循行考證重訂,所生病

二十二、感傳脈道示意線不呈銳角、雲門穴不屬手太陰脈
三十二之五:八髎穴非屬背部第二行、夾脊之脈離中線1 寸
三十二之六:淺刺崑崙穴上走足太陽脈第二行、深刺則走第三行與夾脊之脈
三十二之七:背部第三行《素問》只出譩譆穴、《靈樞》用頸夾脊線段治病
三十三、夾脊之脈(膂筋、離中線1 寸)≠背輸之脈(指背部第二行)
三十七:華佗灸夾脊七椎間傍1 寸、石阪宗哲發明刺夾頸椎間傍
三十四、足太陽脈崑崙穴刺0.3 寸與刺0.8 寸兩條流注分隔而行【脈道起源與足太陽脈小結】
三十五:足陽明脈豐隆穴在外踝上端5 寸、其脈流注並無呈現銳角
三十六、感傳示意線被《靈樞.經脈》與楊玄操訛改轉折而錯誤至今
腹部臍旁0.5寸,黃龍祥和陳淼和都認為認為是衝脈而非腎經

3.術數醫學否定

<易學否定>
四十一、脈道9 條、10 條、11 條、12 條都是基於術數而立
四十八、易學4 象日照大小陰陽羼入醫學對應5 臟而矛盾
四十九、五行祭祀肝臟在軀體右側(供桌左側)、易學羼入肝生於左
<五行生克否定>
五、五行生克羼入中醫而訛作醫理
八、《附廣肘後方》條文並無論述五行生克
九、《靈樞》6 條井“木”與5 條井“金”對照《太素》皆無冠五行
十、中醫湯方與鍼灸診療並無五行生克
<天干地支否定>
四十七、秦漢《日書》的時段僅作占卜、不能作為一晝夜紀時
五十九、五運六氣是全體人類每隔60 年疾病預報之
六十六、張元素《醫學啟源》首先虛擬十二時配屬十二經脈
六十、何若愚子午流注訛將經脈掛勾時間、逐日時按刻流注五輸穴構想而非關診療
六十八、徐鳳將何若愚子午流注“逐日時按刻”改為“逐日按時”
六十七、竇漢卿訛錄兩種時間配屬經脈、擅長交經八穴而無關時間

4.內屬臟腑+藥物歸經否定

<三焦考據>
三十九、三膲應指豬、一堆扁萎爛肉故無法作為祭祀臟器
補充:唐宗海認為是腹膜,張效霞認為是大網膜、小網膜和腸系膜,亦為腹腔內構造,總之三焦絕對與胸腔無關。
<內屬臟腑>
十二、虛線的十二經脈各自內屬臟腑係為虛擬而臨床無法再現
四十二、十二經脈並無各自內屬臟腑
<傷寒論六經與經絡無關>
五十七、仲景不講傳經與經脈、宋本過經再經等於康平本皆作注解
五十八、《傷寒論》正文無一「經」字、故不能云“六經辨證”
<藥物歸經否定>
六十九、“藥物歸經入臟腑”係屬虛擬而臨床不可從
七十五、中國九種平素體質辨證與對應湯方皆不可從
四十、日本小柴胡湯死亡事件即訛將經脈各自內屬臟腑所釀成
七十、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肝鬱、心腎不交、柴胡疏肝皆非醫理
七十一、柴胡不能與肝膽病綁在一起、南北柴胡不能混用

5.營衛循環+獨取寸口否定

<營衛循環>
十一、《足臂》臨床驗得之樹狀流注被竄改為虛擬的十二脈循環
四十五、〈脈度〉16 丈2 尺、〈五十營〉、一息6 寸、13500 息皆虛構
四十六、〈經脈〉虛擬循環的“穴位連線”並非真流注卻竊占主流
<獨取寸口>
七、《內經》無關脈而基本上亦無尺脈、《難經》無關脈
五十、《內經》無關脈、基本上亦無尺脈、〈論疾診尺〉是診尺膚
五十一、王冰竄改〈脈要精微論〉、訛將尺膚分左右手強以候五臟
五十二、《難經》只云尺寸而無關脈、丹波元簡診脈不分候臟腑
五十四、寸關尺分候臟腑之診是從易學羼入而非臨床驗得
五十五、宋本《傷寒論》陰陽脈與寸關尺三部者於康平本皆作注解
五十六、舊名《張仲景辨傷寒並方》、宋本篇名訛作“脈證並治”

6.孔穴派典籍

十三、孔穴派無經脈流注、穴位直接對應主治病症
十四、楊玄操於唐太宗演注《八十一難》、於唐高宗撰《黃帝明堂經》
十五、《黃帝甲乙經》類編兩部書、《黃帝三部鍼經》類編三部書
十六、《千金要方》撰於649~650 年、《翼方》撰於652~656 年
十七、兩本《千金》皆為六輸穴 、《黃帝三部鍼經》則為五輸穴
十八、“古本”《明堂》為孔穴派大成、撰於474~580 年
十九、鍼灸相關典籍承襲表
二十、從“古本”體例回改其舊貌並釐清後世之誤區
三十二、輸募穴著於對應相關部位而非侷限於對應某臟腑
三十八、孫思邈首錄「厥陰輸」以對應心包、然其並非治療心臟病
三十二之四:〈氣穴論〉著於功能與部位、〈氣府論〉以手足三陽脈舉列穴位

陳淼和本篇對於"黃帝明堂經"和"針灸甲乙經"考據詳實,糾正了黃龍祥"針灸典籍考"的錯誤,但其他典籍還是要參考該書。
鍼灸相關典籍承襲表因為箭頭來回彎折看得有點眼花,重新繪製了一遍幫助自己記憶

7.孔穴位置考證重訂

<新舊兩版三陰交>~黃龍祥也考據過,這裡更詳細
二十三、《足臂》足厥陰脈內踝上八寸而《陰陽》內踝上五寸與足太陰脈交會
二十五、足太陰內踝上三寸原無穴名、足厥陰內踝上八寸交足太陰
二十六、足厥陰脈內踝八寸三陰交、《外臺》訛併足太陰脈內踝三寸
二十七、474~618 年《產經》內踝上三寸為大陰、八寸為三陰交
二十八、《肘後百一方》首錄內踝上三寸灸治霍亂先手足逆冷者
二十九、某氏託名《外臺》而於內踝上三寸最早訛命作三陰交穴
<其餘孔穴>
二十一、以臑會穴與會宗穴說明鍼刺時屈肘與否而流注不同
三十、身側鐶銚(刺1 寸)異於後臀部(深刺2~3 寸)環跳
三十之七:頭維、頷擪、懸顱、懸氂、曲鬢、腦空與顳顬穴
三十之八:《靈樞》曰顑、《千金要方》曰顳顬、《醫宗金鑑》始稱太陽穴
三十一、蟀谷穴咀嚼時會有鼓動、唇牙咬合擬如蟋蟀聲而命穴名
三十四、申脈、照海兩穴考證為踝尖直下一寸半,赤白肉際間

8.其餘典籍考據相關

<傷寒論及金匱要略>
三、《輔行訣臟腑(五臟)用藥法要》約偽作於1950年
六、元刊《金匱要略》除鄧珍本之外、2007 年另發現吳遷本
六十一、《注解》與《明理》訓解不同、《明理》非出自成氏:
六十二、1136〜1137 年成無己撰《注解》、1142 年嚴器之撰《明理》
六十三、《注解》與《藥方論》訓解不同、《藥方論》非出自成氏
六十四、《明理》與《藥方論》訓解不同、《藥方論》非出自嚴氏
六十五、張元素約1203 年撰《醫學啟源》、1204 年撰《藥方論》
七十三、太陰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厥陰病吳茱萸湯
<溫病>
七十二、衛氣營血、三膲、八綱都不能作為辨證母綱
七十四、溫病與陽明病都必須肅清裏熱、去除表寒
七十七、吳瑭《溫病條辨》諸多錯誤
<內經難經>
四、《素問》與《鍼經》版本源流之釐清
七十六、《內經》即福佬語讀書音、《傷寒論》關鍵處需藉助福佬語
五十三、《難經》是講鍼灸的虛擬構想、非關診療而不應列為經典
<醫案>
七十八、臨床病例

頭皮針發展史及流派比較

 頭皮針流派研究:近10年頭皮針研究文獻回顧與計量分析

論文作者:朱志德、洪裕強、黃博裕

撰文者:朱志德

根據論文內容,作以下重點整理及補充說明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鹿港是何時超越笨港的?


讀者:朱志德

這次要推薦的書是《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作者林玉茹

在逛二手書店時偶然翻到這本絕版書,裡面的港口地圖和港口關聯圖很有意思,就買下了

之前在歷史課本讀過一府二笨三鹿、一府二鹿三艋舺兩種說法,鹿港是在何時超越笨港,兩者又是在何時衰退,以至於四口通商不包括在內?在同一時期,是否有同等級的其他港口?

第二章盤點了不同年代的港口數量及分布,第三章根據泊船、商業、軍事、行政等機能計分,將港口劃分成五個等級,第四章則討論港口之間的互動。五至七章將清代港口的南消北長劃分成三大期七小期,仔細論述整個港口系統。

依照本書的論述,笨港和鹿港平起平坐的年代是第三期1731-1783這50餘年,為乾隆前期。

在這之前的第二期,北部習慣粗耕的熟番比精耕的漢民還多,彰化縣尚未有多餘的稻米可出口,因此鹿港僅為四級,遜於笨港三級和府城二級。此時的三級港還包括鹽水港(倒風內海)和打狗港。

隨著北部地逐步開發,迎頭趕上的三級港,不只鹿港,還有竹塹、八里坌和新莊。各港口嘗試繞開府城的監管,私自與對岸貿易,南到北生意興隆。

在這之後的第四期,鹿港和八里坌(實際上已被滬尾替代)被官方選為正口,走私貿易轉為合法貿易,於是蓬勃發展。而位於內陸河道,逐漸淤積的笨港開始衰退。而艋舺也在此時取代新莊。

你對自家縣市附近的港口、市街消長的歷史有興趣嗎?值得去圖書館借來看,若有二手書出現眼前,別猶豫快出手吧。

背俞穴

 


作者:朱志德

這個表格摘自於黃龍祥的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整理自丹波康賴的醫心方一書,這本據說是日本最早的醫書,反而保存了許多隋唐時期亡佚的史料。

所謂的華陀夾脊,它們是有名稱的,是華陀針灸經這個學派,所使用的背俞穴;它與目前課本通用,源於黃帝明堂經的背俞穴,名稱有差、旁開的距離有差。而同時期並存的還有許多學派,只是目前都消逝了。

所以,目前的背俞穴真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各自只對應相應的臟腑嗎?顯然不是的。所以有些醫書用胸腔、腹腔、盆腔來歸納背俞穴,每個背俞穴都可管到鄰近的器官,是有道理的。

另外還可注意的是《靈樞‧背俞》的內容: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輸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古人或許因為不熟悉解剖和安全深度,擔心氣胸和損傷臟器,因而提出只灸不針這種較為安全的手法。另一方面灸法偏溫補,可能對於這種與臟腑相關的穴道有加強治療的效果。後世演化出的三伏貼、穴敷療法,亦可能源於此。



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樓塌了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作者金子展久

近代400年的台灣是個移民之島,漢人帶來廟宇,西洋人帶來教堂,日本統治台灣50年,自然也興建了大大小小的神社,奉祀來自日本的神明,其中被總督府登記納管的就有200餘座,有更多較小的社祠並未列其中。

隨著二戰結束,日本人被遣送回國,這些神社自然也失去信仰的基礎,面臨拆除、改建、乃至自然荒蕪的命運。然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神社舊址被改建成重要的建物,發揮新的功能。而拆下來的遺構遺物,抹去相關字樣並稍加改裝後,流散在各處成為裝飾物。

台灣探訪神社遺構遺物者不少,然而遍訪台灣各地並集結成書者,本書堪稱第一,值得細細閱讀。作者是日本公司派駐來台的職員,自述因長官鼓勵海外職員學習在地的歷史文化,於是利用假日開始進行田野調查,並配合歷史資料的爬梳,本書即是紀錄的成果,有豐富的照片和文獻紀錄這些神社的原樣、建設經過,乃至於現址改建後的模樣、遺物的去向。

本書的第一部分介紹政權密切相關的國家神道,所興建的大型神社。乙未征台之役因瘧疾逝世的能久親王,成了與開拓三神一樣重要的主祀神明。而神社的新建、升格,自然也與日本國內的政治局勢變化、乃至海外擴張的進度息息相關。

第二部分介紹了小型社祠,這些社祠的祭神較富多樣性,與產業息息相關,如金刀比羅神社守護海上交通的安全、稻荷神社是農業和生意的守護神,礦葉、林業、釀酒業、花街等等也有各自的守護神。然而學校、醫院、監獄等公家單位,以及理蕃戰爭後設立在原住民部落內的社祠,

第三部分則是回顧神社興衰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提出個人的見解。對於田野調查不感興趣的讀者,亦可先翻至此章節閱讀。

本書有蠻大的篇幅談到神社拆除改建,普遍的說法是國民政府官員軍人,因為抗日戰爭的怨恨而下令拆除,這點固然有道理,然而之前的被統治者,無論是原住民還是平地的漢人,也可能推了一把。

事實上,縣社以上的大型神社大多做為忠烈祠和政府機關使用,一開始僅稍作改裝,直到1972年ROC當局與日本斷交,才陸續發布行政命令,拆除剩餘遺構,徹底改建成中國式建築,此時日式、木造為主的舊建築早已腐朽的差不多,借使用鋼筋混凝土重建名義,可說是順勢而為。

縣社以下的無格社、乃至小型社祠,戰後無人管理,完全成廢墟狀態,於是有人將社務所當作住家,有人把裡面的附屬品挖鑿下來販賣貼補經濟,或者裝修寺廟和房屋,這種行為有時是不分族群的。

對於山區的原住民而言,因為被征服被迫放棄泛靈信仰,改建神社,但戰後祖靈並未回來,反而是天主教、基督教積極地進入部落傳教,位在部落內顯眼位置的神社,自然被改建成了教堂,展現宗教的優越性。

而對於平地的漢人而言,原本神明之間和平共處,金刀比羅神可以和天上聖母一同遶境,然而皇民化運動開始後,隨之而來的寺廟整理,不但傳統的宗教儀式被禁止,甚至還大規模拆毀寺廟、焚燒神像,並將抄沒的廟產用來興建神社。這在信眾眼裡,這是對神明的褻瀆,然而在威逼下敢怒不敢言,除了趕緊把剩餘的小型神像藏匿在信眾家裡,就是把觀音像、佛像挪到正殿,掛靠日本佛教宗派,改稱佛寺以逃過一劫。戰後形勢逆轉,反過來拆了神社,把神社的木材石材乃至狛犬用來重建寺廟,不過是剛好而已。

在系列的拆毀過程中,還是有些特別的例外。開山神社原為傳統廟宇,屬於府城聯境的六合境,因鄭成功有日本血統,因而早早被改建成神社,戰後恢復成傳統廟宇的外觀。建功神社是祭祀在台逝世的日籍和台籍官員,因建築設計前衛,外觀採「漢、和、西洋混合」的建築樣式,不說也看不出原來是神社,戰後被作為中央圖書館時僅做些微改建,還能看出原樣。桃園神社是極少數作為忠烈祠後仍維持日式原樣的建築,1985年受到學者和社會輿論的請願,以及競圖得標的建築師的意見下,終止拆除改建的計畫,最終以國定三級古蹟的形式保存下來。高士佛祠是少數在部落中被拆毀又重建的社祠,以日本神社的建築形式,奉祀高士佛社以往對外出戰犧牲的戰士。

考察日本神社的遺址、遺構和遺物,不應被看做是懷念日本統治,也並非要恢復神道信仰,畢竟其信仰基礎早消散在時間的長河中,更多的是對於歷史的一點點好奇和關注。退一步來說,若連這種在意識形態上有爭議的都能夠被關注和維護,那還有哪些古蹟不值得被保護呢?

最後補充廖德宗考據的鳳山神社遺構及空間考證一文,鳳山醫院是我目前工作的地方,澄清湖和城隍廟也是常去的地方,在不知不覺中,你可能已跟消失的神社結下緣分。


2024年2月22日 星期四

中醫巡迴醫療

作者:朱志德

為了服務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偏遠的鄉鎮,有些醫願和診所會承辦巡迴醫療,照顧當地鄉親的健康。高雄長庚中醫部及鳳山醫院中醫科也從2011年開始陸續參與相關計畫,每年服務的鄉鎮也略有不同。

高雄長庚中醫巡迴醫療

目前服務時間地點如下:

週一上午 崁頂鄉洲子村廟前路7號(洲隆宮) 

週一下午 竹田鄉竹田村中正路112號(竹田長老教會)   

週二上午 萬巒鄉萬巒村中正路145號 (天靈宮) 

週三上午 九如鄉東寧村九如路二段416號(九如鄉公所)    

 看診流程及注意事項

(1)請攜帶健保卡,掛號費50元 (竹田為40元,因為法規細則不同)。

(2)由於網路連線較慢,以及部分時段人數較多,請耐心等候。

(3)因為沒有包藥機,所以使用藥罐或夾鏈袋。藥物服用與保存方式與一般門診相同。

(4)針灸請穿著寬鬆衣物,並不要亂動以免扎傷自己和旁邊的患者。

(5)開放空間請注意自己隨身攜帶物品

PS 竹田教會僅提供空間,平時當地長輩在此進行團康活動,不會對患者進行宣教,請安心看診


住院中醫會診

作者:朱志德

西醫住院期間,可以接受中醫治療嗎?

首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住院的醫療機構有中醫部門

2.您的主治醫師同意會診中醫

目前衛福部針對以下疾病有健保補助:

1.癌症患者(終身)

2.腦中風患者(發病後6個月內)

3.顱腦損傷患者(受傷後6個月內)

4.脊髓損傷患者(受傷後6個月內)

5.呼吸衰竭(當次住院新開立診斷)

給付項目包括診察、藥物、針灸

健保給付者,有重大傷病者免費,其餘部分負擔50元/次

藥物只有濃縮中藥粉有健保給付,其餘如飲片煎劑為自費

其餘患者會診中醫為純自費,請依照各院所收費標準

中醫會診的流程

1.請您的主治醫師會診中醫,是否能指定醫師各院規定不同

2.醫師至病房評估,並安排治療項目

有些西醫科別的主治醫師會告知只准許純針灸或純開藥,中醫必須配合辦理,可能不盡然符合患者及家屬的期待

3.計價收費由病房書記負責

4.通常會診後醫師會持續中醫治療至出院,若您想暫停或終止請隨時告知

中醫門診掛號注意事項

作者:朱志德

鳳山醫院成立於1978年,原本是高雄縣立醫院,後因為資源調配問題,全台各地市立、縣立醫院陸續轉為公辦民營,其中鳳山醫院於2000年委由高雄長庚經營至今。

鳳山醫院中醫科就診流程的異同與高雄長庚中醫部比較如下:

1.鳳山醫院和高雄長庚原屬不同醫療體系,有各自的病歷號碼,因此初次換地點就依需重新填寫初診資料。

2.中醫的掛號費、部分負擔、健保藥費皆依照健保署規定,與其他醫院診所相同。惟特殊身分減免規定可能略有不同(如年齡、身心障礙等)

3.鳳山醫院由高雄長庚支援,各醫師診次有限,若您希望一週多次針灸,有以下作法:(1)至高雄長庚找同位醫師掛號就診 (2)於鳳山醫院不同時段找其他醫師就診

4.因鳳山醫院空間及人力有限,因此中藥局的藥物種類較高雄長庚略少,因此若您在兩地輪流看診,即使症狀相同,也可能調整藥物。自費藥物用罄的機會也較高,有可能要另約時間領取。

食物寒熱與飲食宜忌

 作者:朱志德

藥食同源是中藥使用上的常態

本草中同時記載藥物與食物,中藥的加工、煎煮、服用過程與料理食物類似

用來歸納藥物功效的藥性,也被拿來歸納食物,作為藥物的輔助

某些藥物功效及副作用較強,疾病緩解後改用食療;某些藥物功效及副作用緩和,可與食物搭配成藥膳,並認為藥物和食物的功效的異同會影響療效,因此生病時應忌食某些藥物。

飲食宜忌

大部分的食物味甘性平,入脾胃,吃得飽精神好,是補氣的表現。

少部分的食物偏寒偏熱、味道厚重,平時可搭配吃,生病用藥時就要忌口,並不代表這些食物之後就永遠不能吃了。

然而當症狀嚴重、時間長、範圍大的人,我們稱作體質明顯,平時就要忌口,就算要吃也要吃少一點,或者與寒熱性質相反的食物搭配。

而不同的季節寒熱變化不同,因此有適宜的藥物和食物可做為藥膳搭配

熱病宜寒

當以下症狀嚴重、大範圍、持久時,忌食烤炸辣、忌溫補,宜食酸甘、宜食寒涼

發熱、畏熱

發紅、發黃、焦黑

分泌物黃稠

乾硬、潰爛

寒病宜熱

當以下症狀嚴重、大範圍、持久時,忌食寒涼、宜食溫熱

厥冷、畏寒

發白、發青、瘀紫

分泌物白稀

濕滑、緊繃

痰濕積聚

痰濕積聚的體質,忌食油膩、甘甜、黏稠不易消化,宜食辛、苦、淡

中醫所稱的痰濕,包括以下幾種:

(1)呼吸道分泌的痰

(2)大量的分泌物,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膚等等都算

(3)脂肪,肥人多痰

(4)無形之痰,大多表現為精神性疾病

熱性食物

水果:龍眼、荔枝、榴槤、芒果、櫻桃

蔬菜:南瓜、韭菜、芥菜

肉類:羊肉、鱔魚

堅果:花生、胡桃、芝麻、瓜子、開心果

辛香料:蔥、薑、大蒜、蒜頭、洋蔥、胡椒、花椒、辣椒、咖哩、芥末

燒烤、油炸

寒性食物

水果:西瓜、香瓜、梨子、椰子、柿子、楊桃、甘蔗、柑橘類

蔬菜:苦瓜、冬瓜、絲瓜、黃瓜、竹筍、蘆筍、白蘿蔔、白菜、空心菜

肉類:蝦、蟹、貝類、鴨肉、鵝肉

冷飲、冰品

飲片的煎煮與服用

作者:朱志德

剛拿回來的飲片,建議放冰箱冷藏

使用不鏽鋼鍋、砂鍋或自動煎藥機

水面蓋過藥材2公分

大火煮開後,再以小火慢煮30分鐘

一帖藥可以煮兩次,早、晚喝

有些藥物有特殊煮法

包煎:碎片多、絨毛多

先煎:毒性較高、種子類、礦物類

後下:揮發油較高

融化:膠質類、粉末類,藥渣撈出後再放入

另煎:貴重藥材

濃縮中藥粉/科學中藥

作者:朱志德

醫院診所開的中藥粉到底是什麼啊?

是中藥直接磨粉嗎?這樣安全嗎?

如果不是,那和我們帶回去煎煮的飲片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長得不一樣?

要找到貼近的比喻的話,

濃縮中藥粉比較接近各種沖泡式食品,例如奶茶、咖啡、泡麵、濃湯等等。

煎煮飲片,就像煮湯、泡茶的過程。

濃縮中藥粉,就是把煮好的湯裡面的水分抽掉,只留下溶解在裡面的成分,因此並不是直接將中藥磨粉。

不過中藥裡面有些成分會將粉末凝結成塊,因此須加上賦形劑,讓中藥成為能夠分散開的粉末。賦形劑各家藥廠使用上有異同,但都是食品加工業常用材料,如玉米澱粉等,根據每種中藥的黏稠度不同,會占最後產品的1/4~/1/2不等。

為什麼要使用濃縮中藥粉呢?

第一個理由是方便

現代人忙到沒時間煮飯,或者外食、或者用料理包,自然也沒有時間慢慢煎煮藥物。濃縮中藥粉等於是藥廠幫你煎煮好,省下了時間。

同時未煎煮好的飲片、煎煮好的湯劑,占很大的空間,攜帶還怕翻倒,濃縮中藥粉把藥渣、水份都去除掉了,節省空間、攜帶方便。

第二個理由,是健保給付

健保有給付,那就相對便宜、容易取得,因此也變成看診時的首選。

濃縮中藥粉使用的注意事項

請依照醫師指示次數服用

補益藥通常飯前空腹服用吸收較多,其餘藥物飯後服用較不傷胃

中西藥至少間隔一小時減少交互作用

藥物放在陰涼乾燥處,不要直射太陽或碰到水。若開立天數較多可冷藏。

若藥物結塊或不好吞嚥,可用熱水化開還原成湯劑後服用,就像使用沖泡式食品那樣


針灸治療注意事項

作者:朱志德

針灸治療前

1.請穿著寬鬆衣物,方便露出治療部位

2.過度疲勞、過度飢餓、過度撐飽狀況避免針灸

3.針灸為侵入性治療,首次自療需評估並簽署同意書

4.請先告知是否有慢性疾病史、是否服用抗凝血劑(容易出血)、是否有心臟節律器(避免電針)、身上是否有管路(包括洗腎簍管)

5.診間為開放式空間,請注意自身財物,貴重物品盡量不要帶。

針灸治療中

1.除非主治醫師要求遠端肢體進行動氣療法,請勿任意移動身體及改變姿勢,避免受傷

2.幼童、失智症長輩及腦部疾病患者容易躁動,請陪病者協助固定患者,注意針具是否掉落。

3.如果針刺部位嚴重疼痛、電針強度過強、紅外線燈過熱,或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針灸治療後

1.頭皮和四肢末梢神經血管較豐富,下針時較痛,出針時容易流血是正常現象,若出血量較多可用乾棉棒按壓3-5分鐘。

2.起針後局部偶爾仍有痠麻現象,為正常情形。

3.若針孔處腫起,24小時內可用冰敷,24小時後改用熱敷

4.針灸用的針具很細,起針後不久即結痂,沐浴洗頭不受影響,不用擔心感染

針灸器材與無菌操作流程

作者:朱志德

目前所使用的針具,都是無菌消毒、真空包裝過的產品,門診前才會拆封。

使用過後的針具,則會放置醫療廢棄物的箱子內,依照管理流程集中銷毀,絕對不會重複使用,大家可以放心。

看診時希望各位穿著寬鬆的衣物,是為了治療時方便將衣物掀起,露出治療部位。我們不會隔衣進針,而是要將治療部位用酒精棉棒消毒過後,才進行針灸治療,以避免感染。

許多患者會問,針灸後能否馬上碰水,基本上是沒問題的。一般針灸用針為28號~32號,比抽血注射用的的針細很多,只要您沒有凝血問題,拔針後傷口很快就結痂了,甚至有些地方小到看不到針孔。

洗腎、腦傷、化療等身上裝有管路或瘻管的患者,只要避開管路部位,還是可以針灸治療的,若仍不放心,則請事先告知,可以避開同部位的肢體。

若患處有嚴重的皮膚疾病時,則會直接避開,改用別的部位治療,畢竟人體的穴道這麼多,還是有很多其他選擇的。

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

《解構臺灣三山國王信仰》~潮汕信仰在台灣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 《解構臺灣三山國王信仰》,作者陳中道生

漳州人有開漳聖王,泉州人有郭聖王(三邑)、保生大帝(同安)、清水祖師(安溪),那三山國王是台灣哪個移民的原鄉信仰?

先說結論:三山國王是潮汕移民的原鄉信仰。

潮汕歸廣東省管轄,和泉州漳州同屬閩南語區(作者稱之河老話),僅有北邊山區有部分客家人。

我國中時期,認識台灣社會篇課本剛出爐,當時寫的是客家人。雖然一筆帶過,但還是覺得怪怪的。外公的故鄉高樹,屬於高屏客家右堆,村里的守護神是伯公(土地公),鄰近的村落,各式各樣的神明都有,有拜太子爺的、有拜玄天上帝的、有拜媽祖的,三山國王廟要到很遠的大路關才有。反而是高雄市區的鹽埕三山國王廟,沒聽過有人在講客家話。而現在到中堆竹田進行巡迴醫療服務,一路上所見也盡是伯公,眾多村落中只有一個有三山國王廟。

當看到作者走遍全台進行田野調查的結論,總算解開當時的疑惑了

下面是作者提出的主要論點:

(1)全台247座三山國王廟,聚落信徒中195座講河老話,52座講客家話,4:1的懸殊差距

(2)祖源有稽可查者,潮州35座,漳州22座,梅州8座,惠州海陸豐5座,皆為歷史上潮洲管轄範圍,且除了梅州是客家人為主,其餘都是閩大於客。

(3)客家人分布較多的縣市,桃園、苗栗只有4座,高雄屏東數量較多,但廟大多在六堆以外。僅新竹、台中的客庄與三山國王廟關係較密切。

(4)全台三山國王廟最多的縣市是宜蘭縣,眾所皆知,宜蘭是漳州移民為主。彰雲嘉的廟略少於高屏,而很多廟宇信徒講河老話,因而有人推測與饒平、詔安的福佬客有關,然而饒平詔安本來就位於閩客分布交界處,祖籍來自這兩處並不一定就是客家人。

(5)台南府城、鹿港的三山國王廟本身就是潮汕會館。

(6)原鄉的調查:三山國王廟祭祀的山位於河婆縣,目前屬於客語區,但是潮汕山區的客語區很少有三山國王廟,而是集中在沿海平原的閩語區。

<下方附圖:三山國王廟原鄉信仰分布區>


書籍剩餘的內容,則是介紹一些三山國王廟的故事,以及考據全台廟宇的沿革,內容豐富,若您對他的結論有疑惑,值得找來詳閱。

作者目前還在蒐集補充一些三山國王並非主神的廟宇,以及中國大陸、東南亞各國的三山國王廟,並陸續出書,可以到他的網站追蹤 https://www.facebook.com/kingsoftrimountains?locale=zh_TW


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是動病、所生病



作者:朱志德

如果經絡是為了解釋穴道的遠處治療作用,那真正與經絡關聯的穴道,只有五俞原絡郄而已,而這些穴道透過經絡所治療、與經絡理論發展密切相關的疾病,實際上僅僅是動病和所生病而已,而且這兩種病實際上差別很大,而且是先後出現的。

比方說某個人牙齒痛時(頭面的症狀),同時出現頸部動靜脈附近浮腫(標脈出現異常),同時又在手背手腕的橈側一帶出現壓痛點或青筋浮起(本脈出現異常),這時候如果在本脈處進行放血或溫灸,若患者牙痛減輕、頸腫改善,此時我們將認為這三個點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這種和脈動點相關聯的病,可稱作是動病。將著三個點用虛線連起來,就是經脈的前身,這條脈也被樸素的根據其主治命名為齒脈《陰陽十一脈》,後來改稱臂陽明脈《足臂十一脈》,即今天的手陽明大腸經,而既用來診斷也可用來治療的本脈,也一同被命名為"手陽明"穴,穴道與經脈同名。後來這個手陽明穴再分化成滎、俞、原、經、絡、郄。

當這幾個脈動點相連的虛線逐漸轉變為實線時,最早的經脈誕生了,而此時的人們又發現,在經脈循行線上所產生的痠麻脹痛,在本脈附近治療也能夠緩解,於是另一種疾病"所生病"也被歸納出來,例如手陽明經所生病就包括牙齒和頸部附近的口乾喉痺,上隻陽面前側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此時治療點的範圍也擴大,不再局限於腕踝處,而是往下延伸至指尖(也就是後來的井穴)、往上延伸至肘膝(也就是後來的合穴)。 

以上這些推斷論據的基礎有哪些呢?
除了內經論述經絡相關的篇章,考古文物的論述如馬王堆、張家山的《陰陽十一脈》《足臂十一脈》,雙包山及老官山的經脈木人。諸子百家談論疾病,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裡的醫案都談到相似的內容。再來是後世典籍的紀載中,五俞穴、原穴、絡穴、郄穴的主治基本上也是與是動病所生病相符的。此外內經治療疾病的相關篇章,針刺或溫灸的部位不是現代的穴道名稱,而是"手陽明"、"足厥陰"時,大多符合是動所生病,那治療的部位可用腕踝處的本脈解釋,而非現行經絡上後來歸經的任一穴道。

上述的資料,經脈巡行的路徑、經脈的數量略有差異,可反映出經絡理論尚在建構時,多樣化未定論的情況。是動所生一穴一脈一病,加上循經感傳,左右偏一點走向就改變,理論上仍有無數多條,然而古人因為講究數術醫學,天人合一,要將經絡和穴道與陰陽五行對應,因此加以歸納簡化,最終形成現行的手足三陰三陽和奇經八脈,廢棄的路徑被當作經別、別絡、孫絡理論殘存下來。

絡穴、郄穴可視為經脈的平行理論,保持一脈一穴的原形,然而因為穴位重要,因此同樣名稱的經絡相互合併時,穴道位置較不會被調整,而是經絡屈從穴道,導致形成彎折,列缺、養老、豐隆皆是類似現象。而奇經八脈的代表穴道、名稱或別名與經脈名稱接近者,可視為該奇經八脈的本脈處,如衝脈的氣衝,帶脈的帶脈,陰蹻的照海,陽蹻的申脈等等。經筋和皮部可視為所生病的延伸補充理論,解釋巡行處的皮脈肉筋骨皆受經脈的主宰,可由本脈治療。

以上是關於經絡理論起源、是動所生病和五俞原絡郄的相關性的分析。內容參考自黃龍祥、陳淼和、張效霞、廖育群、 劉澄中、張永賢的相關書籍及文章論述。

穴位歸經簡史與經外奇穴

 



作者:朱志德

經外奇穴,其實應該分成"經外"和"奇"兩個概念來看。

如果強調"經外"兩個字,那指的是沒有歸經的穴道,應稱為"漏經穴"或"經外穴",歷朝歷代累積下來自然是非常多。目前蒐藏最多的郝金凱針灸經外奇穴圖譜(三版),將近3000多個穴道,頭皮針也才只收錄焦氏而已,像這樣厚的書,臨床實用價值不高,只能作為文獻學上的紀錄而已。

如果強調"奇"這個字,那就必須要有奇效,臨床好用、常用,不可能太多。最早整理經外奇穴的書籍,竇太師針經、奇效良方,乃至於現在WHO的標準化方案,就蠻符合這個定義。

無論"經外"還是"奇"穴的概念,都可追溯到金元時期,因為當宋代王惟一"銅人俞穴針灸圖經"出版後,穴道歸經已成為國家標準化教材的一部分,剩下漏掉尚未歸經的穴位,就只能稱作經外穴或漏經穴了。然而這是否就表示經穴就比較正確有效?顯然未必,太陽、印堂等經外奇穴,顯然比大部分的經穴還要更常用,療效也十分豐富。

如果回歸經絡的定義與起源,應該是要用來解釋穴道的遠處治療功能,扎了某個穴道,能夠順著經絡循行去治療某個遠處的症狀,那銅人經絡上面那麼多穴道,都有這種功能嗎?大概只有五俞穴、原穴、絡穴、郄穴才符合這種定義。像這種與經絡理論共同發展的穴位,可以稱做腧穴。

其餘穴位,大多根據其解剖位置,治療局部症狀為主,說實在話跟阿是穴差不了多少。例如肩腢肩髎,位於肩峰關節而能夠治肩膀疾病,跟他歸哪條經無關。少數有其他功效的穴道,則反映在穴位名稱上,例如有風的風池風府風門風市,就會拿來治療腦中風、傷風感冒、風疹等與風有關的疾病。向這些與經絡發展無關的穴位,則可稱作孔穴。

所以當我們回顧穴道的歷史,可以發現,大部分的經穴和經外穴,有共同的起源,就是孔穴。是否歸經,只是醫家偶然的選擇,因此彼此之間並無高下之分。只不過因為天人相應的理論,經穴的最高數量被限制在了365,因此眾多的穴位無法被納入,加上WHO標準化方案361穴一錘定音,太陽、印堂就只能繼續當經外奇穴了。

穴道歸經是漫長的過程,有許多事情並非理所當然。大部分現在的經穴,從一開始都可以當作經外穴。風市在肘後備急方就已出現,直到明代類經圖翼才歸經,清代刺灸心法卻未被納入。穴道會歸到哪一個經也很難說,頭維歸胃經和歸膽經的理論都有。有時候為了歸經,會導致經絡穴道連線彎折(通常出現在絡穴郄穴處),也可能導致原本的穴道改了位置(犢鼻原本在膝蓋正下方,歸了胃經挪到外膝眼),空出來的原位重新命名為經外奇穴。也有像三陰交這種,上三寸的經外奇穴取代上八寸的經穴,篡位轉正的例子。

經外奇穴還有另一個特性,就是整理時是依照部位和功效,這點從素問時代的氣穴論、氣府論就是如此了。到了黃帝三部針經(俗稱針灸甲乙經),除了肘膝以下的五俞穴,也是按部位歸納,肩膀的穴道、臀部的穴道、頭後側的穴道等等。竇太師針經、奇效良方和WHO標準化方案從頭到腳論述奇穴。乃至近代流行的董氏奇穴,從一一(手指)到十十(頭面)部位的劃分也是如此。

無論是經穴還是經外穴/漏經穴,隨著歷史的推移,文獻上的記載越來越多,我們不可能全部記得並使用。因此合適的方式是挑選學習過、好用的經穴和經外穴/漏經穴,詳加熟記,比較符合臨床所需。而且切記不要有分別心,只要能夠治好病人的穴道,就是好的穴道。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診間隨筆~徒手進針與針管拍針

作者:朱志德

你是徒手進針派?還是針管拍針派?

每個主治醫師都有自己的習慣,也常跟學弟妹講,我這種方式是最好的,操作起來較順暢,患者也比較不會痛。問題是當換月時,另一個醫師用的手法不同,聽到相反的說法,學弟妹是否會無所適從?

我個人覺得是熟能生巧的結果,當一種手法已經熟練成肌肉記憶的一部分,自然信手拈來,絲毫無礙,反之另一種手法相對生疏,操作上自然問題重重。

但如果細心觀察整個流程,進針瞬間的快跟準,是減輕疼痛的重要關鍵,這點無論管針拍針還是徒手進針都是一樣的。

管針要事先把插銷拔好,貼緊皮膚後快速用力的用手指將針拍入或彈入,若用力過輕或猶豫不決,針就會在皮膚上方彈跳而無法刺入,反而增加患者疼痛。

徒手進針則是要四五指靠在穴位旁穩定姿勢,針尖貼近穴位,利用一二指小幅屈伸或手腕小幅轉動的勢能,快速將針用力刺入,若距離過遠或力量速度不均勻,皮膚和肌肉的彈性的抵抗會讓針產生彎曲,刺入不順而增加患者疼痛。

另外可考慮減痛的方式,是揣穴時利用指甲在旁按壓,用觸壓覺來抑制之後產生的痛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