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中醫文獻學~養生

中醫養生相關文獻定義

養生又稱攝生,以改善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為目的的理論與方法。包括怡精神、調飲食、慎起居、適勞逸等基本觀點,運動、推拿、氣功、藥物、針灸等手段。凡與上述內容有關,均可稱為養生類文獻。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相關專著約有900多種,還有許多資料散見方書、綜合性醫書和儒釋道相關著作中。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劉安 淮南枕中記
魏伯陽 參同契正文
嵇康 養生論
葛洪 抱朴子
陶弘景 養性延命錄
六妙法門
天隱子
養生辨疑訣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達摩洗髓易筋經

兩宋金元

清朝

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中醫文獻學~叢書、目錄

定義

叢書
目錄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兩宋金元
<叢書>
杜思敬 濟生拔粹
<目錄>

明朝
<叢書>
王肯堂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目錄>
殷仲春 醫藏目錄
李濂 醫書目四卷

清朝
<叢書>
馮兆張 馮氏錦囊秘錄
程文培 六醴齋醫書十種
周學海 周氏醫學全書
<目錄>
凌奐 醫學薪傳
曹禾 醫學讀書志
丁福保 歷代醫學書目

共和國
<叢書>
裘慶元 三三醫書 珍本醫書集成
惲鐵樵 藥盦醫學叢書
陳存仁 皇漢醫學叢書
曹炳章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珍本叢書(影印) 1983
中國古籍整理叢書(排印)1984
歷代中醫珍本集成(影印)1990
<目錄>
沈仲圭 國醫學界參考書目
曹炳章 歷代醫學書目考
曹炳章 中國醫學大成
岡西為人 宋以前醫籍考
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黑田源次 岡西為人 中國醫學書目
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

中醫文獻學~綜合性醫著

中醫綜合性醫著定義

既有理論方面的論述或整理,又有臨床各科疾病治療方針的醫學著作,稱為綜合性醫著。嚴格來說,唐宋以前的方書也算是綜合性醫著,然而還是以金元四大家、明代溫補學派為代表性。清代文獻考據學興起,整理的綜合性醫著亦頗多。只是這種著作等身、內容豐富的大部頭書籍,臨床要完整學習、迅速運用多有不便,大多查閱為主,或摘錄重點使用。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素問 靈樞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諸病源候論
肘後備急方 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外臺秘要

兩宋金元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
張從正:儒門事親
張元素:
李杲: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
王好古:此事難知醫壘元戎
羅天益:衛生寶鑑
朱震亨:格致餘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丹溪手鏡
王履:醫經溯洄集
王綸:明醫雜著
戴思恭:推求師意、證治要訣

明朝

汪機:
薛己:
孫一奎:赤水玄珠
趙獻可:醫貫
張介賓:景岳全書
李中梓:醫宗必讀
韓懋:韓氏醫通

中醫文獻學~醫案醫話

中醫醫案醫話定義

醫案為診察治療的實踐紀錄,反映醫師的診治能力與成效實證,而醫話為不拘體裁的隨筆議論,反映醫師的臨床思路與學習心得,然而這體例內容截然不同的兩種文獻,常常在寫作上合而為一,相互映證。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中共建政前的醫案專著約有600餘種,其中民國約400種,清代約200種,明代約30種,兩宋金元時期大多散見於綜合性醫書中,唐以前則散見於方書中。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傷寒論 金匱要略

兩宋金元
許叔微 傷寒九十論

明朝

江瓘 名醫類案
汪機 石山醫案
孫一奎 孫文垣醫案
李中梓 里中醫案
王肯堂 醫學窮源集
秦昌遇 醫驗大成
周之幹 周慎齋醫案
程從周 程茂先醫案
聶久吾 奇效醫述
易大艮 易氏醫案
盧復 芷園臆草存案
程倉 程原仲醫案
施沛 雲起堂診籍
胡慎柔 慎柔醫案

清朝 

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余震 古今醫案按
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柳寶詒 柳寶詒醫案 柳選四家醫案 (尤在涇《靜香樓醫案》、曹仁伯《繼志堂醫案》、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張仲華《愛廬醫案》)
喻昌 寓意草
葉桂 未刻本葉氏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葉天士醫案精華
徐大椿 洄溪醫案 慎疾芻言 醫學源流論
薛雪 掃葉莊醫案
陳念祖 南雅堂醫案
程文圃 程杏軒醫案
吳鞠通 吳鞠通醫案 
王士雄 王孟英醫案 
呂留良 東庄醫案
高鼓峰 四明醫案
鄭重光 素圃醫案
齊秉慧 齊氏醫案
孔繼炎 孔氏醫案
方略 尚友堂醫案 
顧金壽 吳門治驗錄
李冠仙 仿寓意草
吳渭泉 臨證醫案筆記
徐錦 新太平軒醫案
謝映廬.謝甘澍 謝映廬醫案.甘澍一得集
王之政 王九峰醫案
蔣寶素 問齋醫案
趙海仙 壽石軒醫案
張千里 張千里醫案
費伯雄 孟河費氏醫案
馬培之 孟河馬培之醫案
陳蓮舫 陳蓮舫醫案
曹滄洲曹滄洲醫案
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邵蘭蓀 邵蘭蓀醫案
余聽鴻 診余集
心禪僧 一得集

共和國

徐衡之.姚若琴 宋元明清名醫類案
陸淵雷 清代名醫醫案大全
秦伯未 清代名醫醫話精華
何廉臣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董建華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
蔡谷榮 中國當代名醫類案
丁甘仁醫案
賀季衡醫案
張錫純 志誠堂醫案
曹穎甫 曹穎甫先生醫案(王慎軒整理) 經方實驗錄(姜佐景整理)
范文虎
金子久
祝味菊
徐小圃
章次公
程門雪
吳佩衡
蒲輔周
岳美中
范中林
蕭琢如 遁園醫案
惲鐵樵 藥庵醫案
王仲奇
周小農 惜分陰軒醫案
鄒雲祥
張澤生
張伯臾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中醫文獻學~針灸

中醫針灸書籍定義

針灸為中醫以經絡穴道理論為體系,所獨創以針刺與艾灸為手段的特殊療法。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中共建政前中醫針灸科典籍約440種,也有不少散見於綜合性醫書。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綜合性醫著>
素問
靈樞
難經
千金要方29.30針灸卷
千金翼方26.27.28針灸卷
外台秘要方 明堂卷

<針灸專著>
黃帝明堂經 ~黃龍祥輯佚校勘本
黃帝蝦蟆經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甄權:甄權針經


兩宋金元
<綜合性醫著>
太平聖惠方 99卷針經 100卷明堂
聖濟總錄
<海外醫著>
丹波康賴:醫心方
<針灸專著>
佚名:素問亡篇刺法論
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王執中:針灸資生經
佚名:西方子明堂灸經
<循經考穴>
滑壽:十四經發揮
<臨床手冊>
竇桂芳:針灸四書 (黃帝明堂灸經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炙膏肓腧穴法)
杜思敬:濟生拔粹 (針經節要 洁古云岐针法 针经摘英 )
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佚名:竇太師針經
佚名:針灸問答<明抄本針灸集成>

明朝
奇效良方
劉純:醫經小學
吉田宗恂:重編醫經小學
劉瑾:神應經
徐鳳:針灸大全(又名針灸捷要/徐氏針灸)
佚名:針灸捷徑
楊珣:針灸集書
汪機:針灸問對
高武:針灸節要 針灸聚英
李梴:醫學入門
楊繼洲:玄機秘要
靳賢:針灸大成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許浚:東醫寶鑒
吳崑:針方六集
張介賓:類經圖翼
許任:針灸經驗方 

清朝 

樂顯揚:勉學堂針灸集成
<書商以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一書之序挖補>
嚴振:循經考穴編
吳謙:醫宗金鑑 刺灸心法要訣
李守先:針灸易學
李學川:針灸逢源 ~現今中醫教材的361穴由此書確立
張衍恩 :傳悟靈濟錄
雷豐:灸法秘傳
吳之英:經脈分圖
廖平:六譯館叢書

共和國
人民衛生/知音 針灸學
黃龍祥:針灸學術史大綱、針灸典籍考


中醫文獻學~五官科

中醫五官科書籍定義

中醫五官科文獻是以中醫理論治療五官疾病的書籍,大多散於綜合性醫著與方書中,眼科分化最早,於南北朝即有專門方書問世,口齒病於唐代出現專著,咽喉則於明代,耳病與鼻病直到中共建政後才開始整理專書。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諸病源侯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兩宋金元

太平聖惠方32~37卷 聖濟總錄102~124卷 世醫得效方16.17卷
銀海精微
原機啟微
秘傳眼科龍木論
走馬急疳真方

明朝

中醫文獻學~外科

中醫外科書籍定義

中醫外科文獻是以中醫理論治療生於體表、肉眼可見疾病的書籍,古稱瘍科,包括癰疽疔癤等皮膚疾病、癭瘤痔漏等外科疾病。唐以前大多與骨傷科並書,或散於綜合性醫著與方書中,現存最早的外科專著為龔慶宣的劉涓子鬼遺方。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現存中醫外科典籍約440種。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劉涓子鬼遺方

兩宋金元
  1. 外科精要
  2. 外科精義
  3. 衛濟寶書
  4. 集驗背疽方
  5. 仙傳外科集驗方
明朝
  1. 外科正宗
  2. 外科樞要
  3. 癘瘍機要
  4. 外科啟玄
  5. 外科理例
  6. 外科集驗方
  7.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8. 解圍元藪
清朝
  1. 外科全生集
  2. 瘍科心得集
  3. 外科大成
  4. 外科醫鏡
  5. 外科選要
  6. 外科十法
  7. 外科證治全書
  8. 洞天奧旨
  9. 瘍醫大全
  10. 瘋門全書
共和國
  1. 外科傳薪集
  2. 瘍科綱要
  3. 人民衛生/知音 中醫外科學

中醫文獻學~骨傷科

中醫骨傷科書籍定義

中醫骨傷科文獻是以中醫理論治療骨傷科疾病的書籍,古稱正骨科,唐以前大多與外科並書,或散於綜合性醫著與方書中,現存最早的骨傷科專著為藺道人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現存中醫骨傷科典籍約180種。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藺道人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兩宋金元

王承業 接骨入<骨介>全書
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金瘡門 折傷門
醫學發明(復原活血湯)
李仲南 永類鈐方~風損傷門
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正骨兼金鏃科

明朝
  1. 薛己 正體類要
  2. 異遠真人 跌損妙方
清朝
  1. 醫宗金鑑 正骨心法要旨
  2. 趙廷海 救傷秘旨
  3. 跌打損傷回生集
  4. 江考卿 傷科方書 江氏傷科學
  5. 錢秀昌 傷科補要
  6. 趙濂 傷科大成
  7. 胡廷光 傷科匯纂
共和國

人民衛生/知音 中醫骨傷科學 中醫推拿學
少林真傳傷科秘方
金瘡跌打接骨藥性秘書

中醫文獻學~兒科

中醫兒科書籍定義

中醫兒科文獻是以中醫理論治療兒科疾病的書籍,唐以前大多散於綜合性醫著與方書中,現存最早的兒科專著為作者不明的顱顖經。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現存中醫兒科典籍約1000種。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佚名 顱顖經

兩宋金元

錢乙 小兒藥證直訣
董汲 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劉昉 幼幼新書
佚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陳文中 小兒痘疹方論 小兒病源方論
曾世榮 活幼心書

明朝

徐用宣 袖珍小兒方
寇平 全幼心鑑
魯伯嗣 嬰童百問
劉錫 活幼便覽
蔡維藩 小兒痘診金方論
薛鎧 保嬰撮要
王鑾 幼科類萃
萬全 幼科發揮 育嬰家秘
四明陳氏 小兒按摩經 小兒推拿秘訣
王肯堂 幼科證治準繩
聶尚恆 活幼心法
吳元溟 兒科方要
秦昌遇 幼科折衷

清朝

周震 幼科指南
夏禹鑄 幼科鐵鏡
吳謙 醫宗金鑑 幼科心法要訣
陳飛霞 幼幼集成
沈金鰲 幼科釋謎

共和國

人民衛生/知音 中醫兒科學

中醫文獻學~婦科

中醫婦科書籍定義

中醫婦科文獻是以中醫理論治療婦科疾病的書籍,唐以前大多散於綜合性醫著與方書中,現存最早的婦科專著為咎殷的產寶。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現存中醫婦科典籍約400種。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金匱要略
諸病源候論
肘後備急方  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外臺秘要方
昝殷 經效產寶

兩宋金元
  1. 陳自明 校註婦人良方
  2. 朱端章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3. 齊仲甫 女科百問
明朝
  1. 張景岳 婦人規
  2. 薛己 女科撮要
  3. 趙獻可 邯鄲遺稿
  4. 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5. 武之望 濟陰綱目
  6. 萬全 萬氏女科

  7. 清朝
  1. 傅山 傅青主女科
  2. 吳謙 婦科心法要訣
  3. 女科要旨
  4. 女科指掌
  5. 蕭塤 女科經綸
  6. 女科旨要
  7. 女科秘要
  8. 女科切要
  9. 女科秘訣大全
  10. 沈氏女科輯要
  11. 葉氏女科證治
  12. 竹林女科證治
  13. 婦科玉尺
  14. 胎產心法
  15. 產孕集
共和國
  1. 程門雪遺稿
  2. 人民衛生/知音 中醫婦科學

中醫文獻學~內科

中醫內科書籍定義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素問 靈樞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諸病源候論
肘後備急方  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外臺秘要方

兩宋金元
  1. <通論>
  2. <專論>
  3. 三消論
  4. 增訂十藥神書
明朝
  1. <通論>
  2. 薛己 內科摘要
  3. 張景岳 雜症謨
  4. 秦景明 症因脈治
  5. 王肯堂 雜病證治準繩

  6. <專論>
  7. 紅爐點雪
  8. 理虛元鑑
  9. 慎柔五書
清朝
  1. <通論>
  2. 金匱翼
  3. 醫門法律
  4. 證治匯補
  5. 雜病新法要訣
  6. 雜病源流犀燭
  7. 雜病廣要
  8. 醫醇謄義

  9. <專論>
  10. 不居集
  11. 醫林改錯
  12. 血證論
共和國
  1. <通論>
  2. 人民衛生/知音 中醫內科學
  3. <專論>


中醫文獻學~溫病

溫病書籍定義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素問 熱論 刺熱論 評熱病篇 六元正紀大論 金匱真言論 生氣通天論 玉版論要篇
靈樞 熱病 論疾診尺
難經 五十八難
傷寒論
肘後備急方
諸病源候論  第9.10卷 溫病諸候
備急千金要方 第9.10卷
千金翼方 第9.10卷
外臺秘要方 卷3天行 卷4溫病

兩宋金元

佚名 素問亡篇 刺法論 本病論
龐安時 傷寒總論 第4.5.6卷
朱肱 傷寒類證活人書 第6卷
劉完素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傷寒直格
王履 醫經溯洄集~張仲景傷寒立法考

明朝
  1. 吳又可:溫疫論
  2. 張鶴騰:傷暑全書
  3. 鄭全望:瘴瘧指南
  1. 清朝
  1. 戴天章:廣溫疫論
  2. 柳寶誼:溫熱逢源
  3. 葉天士:溫熱論(周氏) *** 溫熱論(華本) ****
  4. 吳鞠通:溫病條辨  溫病條辨_1
  5. 王孟英: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溫熱經緯(包括葉天士 溫熱論 三時伏氣外感篇、陳平伯外感溫病篇、薛生白 濕熱病篇、余霖 疫疹一得)
  6. 雷豐:時病論
  7. 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
  8. 郭士遂:痧脹玉衡
  9. 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
  10. 鄭重光:溫疫論補注
  11. 劉奎:松峰說疫、瘟疫論類編
  12. 葉霖: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13. 周揚俊:溫熱暑疫全書
  14. 董廢翁:西塘感證
  15. 周奎:溫證指歸
  16. 吳金壽:溫熱贅言
  17. 王學淵:暑證指南
共和國

人民衛生/知音 溫病學
趙紹琴 溫病縱橫
金壽山 溫病釋要
謝路 溫病闡微
沈鳳閣 溫病的理論與臨床
吳銀根 中醫外感熱病學
施仁潮 溫病貫珠集
李瑞 溫病精要
戴福春 溫病學探究
張奇文 溫熱病證治精華
盛增秀 溫病名著精華

中醫文獻學~傷寒金匱

傷寒金匱書籍定義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傷寒論(宋本)
金匱要略方論
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兩宋金元

方有執 傷寒論條辨
陶華 傷寒六書

清朝

中醫文獻學~方書

方書定義
方書是記載方劑為主的中醫學著作,此類為中醫文獻中數量最龐大的一部分,依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民國前約1100餘種,近現代約1400餘種。分類上包括綜合類、專科類、方論、方歌、單方驗方等。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1. 五十二病方
<存世醫籍>
素問 靈樞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諸病源候論
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外臺秘要方
劉涓子鬼遺方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兩宋金元
  1. 太平聖惠方
  2. 博濟方
  3. 蘇沈良方
  4. 史載之方
  5.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6. 聖濟總錄
  7. 雞峰普濟方
  8. 普濟本事方
  9. 洪氏集驗方
  10. 楊氏家藏方
  11. 千金寶要
  12. 全生指迷方
  13. 婦人大全良方
  14. 仁齋直指方論
  15. 嚴氏濟生方
  16. 瑞竹堂經驗方
  17. 御藥院方
  18. 世醫得效方
  19. 是齋百一選方
  20. 傳信適用方
  21. 活人事證方後集
  22.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23. 嶺南衛生方
  24. 絳雪丹書
明朝
  1. 急救良方
  2. 衛生易簡方
  3. 普濟方
  4. 奇效良方
  5. 醫方考
  6. 仁術便覽
  7. 魯府禁方
  8. 祖劑
  9. 醫便
  10. 扶壽精方
  11. 醫方選要
  12. 傅氏雜方
  13. 金鏡內台方議
  14.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
  15. 醫方捷徑指南全書
清朝
種福堂公選良方
吳儀洛 成方切用
陳修園 時方妙用


    1. 十劑表
    2. 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
    3. 古方匯精
    4. 喻選古方試驗
    5. 醫論拾遺
    6. 不知醫必要
    7. 醫通祖方
    8. 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
    9. 醫方絜度
    10. 儒醫心鏡
    11. 藥治通義
    12. 方劑辭典
    13. 類聚方
    14. 救急選方
    15. 家塾方與方極
    16. 醫略抄
    17. 古方分量考
    18. 不謝方一卷
    19. 歷驗再壽編
    20. 和緩遺風
    21. 靈藥秘方
    22. 行軍方便便方
    23. 重訂痧疫指迷
    24. 金氏門診方案
    25. 救生集
    26. 秘方集驗
    27. 醫方簡義
    醫方歌訣
    1. 汪昂 湯頭歌訣
    2. 陳修園 時方歌括 長沙方歌括 金匱方歌括
    3. 王泰林 醫方歌括 增訂醫方歌訣
    方論
    汪昂 醫方集解
    1. 王子接 絳雪園古方選註
    2. 費伯雄 醫方論
    3. 傅青主 大小諸證方論

    共和國

    人民衛生/知音 方劑學

    中醫文獻學~本草

    本草定義

    本草是指在中醫理論下應用的藥物。若將成分加以提純,能否再視為中藥有待商榷。
    本草並非中國的傳統藥物,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
    本草並非純天然的生藥,也有加工過的產品。
    本草雖然植物、動物、礦物皆有,但以草類為大宗,故傳統上概稱本草。
    近代現代醫學傳入後,為與西藥、生藥區別,現代教科書改稱為中藥。
    現存本草類典籍約有700餘種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神農本草經
    本草經集注
    名醫別錄 公元220年至公元450年
    吳普本草 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
    新修本草 公元659年
    海藥本草 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

    1. 兩宋金元

    1. 本草圖經 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
    2. 證類本草 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
    3. 本草衍義 西元1116年
    4. 湯液本草 公元1298年
    5. 本草發揮

    明朝

    1. 神農本草經疏
    2. 本草蒙筌 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3. 滇南本草 公元1396年至公元1476年
    4. 本草品彙精要 公元1505年

    5. 本草綱目 公元1578年
    6. 本草乘雅半偈
    7. 本草徵要
    8. 本草易讀
    9. 雷公炮製藥性解
    10. 藥鑑 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11. 本草正
    12. 本草通玄
    13. 本草彙言

    清朝

    1. 本草備要
    2. 本草備要_條列版
    3. 要藥分劑
    4. 本草新編
    5. 本經逢原
    6. 本經逢原_1
    7. 本草經解
    8. 本草從新
    9. 神農本草經讀
    10. 神農本草經讀_條列版
    11.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
    12. 本草綱目拾遺
    13. 本草崇原
    14. 本草求真
    15. 本草求真_1
    16. 本草述鉤元
    17. 本草思辨錄 ****
    18. 本草綱目別名錄
    19. 本草撮要
    20. 本草問答
    21. 本草擇要綱目
    22. 得配本草
    23. 本草害利
    24. 本草分經
    25. 藥性切用
    26. 藥論
    27. 本草正義
    28. 長沙藥解
    29. 王楸藥解
    30. 本經疏證 ***

    共和國

    中華本草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台灣中藥典
    人民衛生/知音 中藥學

    中醫文獻學~診法

    中醫診法書籍定義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素問 靈樞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諸病源候論
    肘後備急方  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外臺秘要方

    兩宋金元
    1. 察病指南
    2. 診家樞要  滑壽
    3. 敖氏傷寒金鏡錄
    明朝
    1. 瀕湖脈學 李時珍
    2. 瀕湖脈學脈訣
    3. 脈語
    4. 診家正眼
    清朝
    1. 四診抉微
    2. 重訂診家直訣
    3. 三指禪
    4. 脈義簡摩
    5. 傷寒舌鑑
    6. 形色外診簡摩
    7. 望診遵經
    共和國

    人民衛生/知音 中醫診斷學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中醫文獻學~內經難經

    中醫醫經相關書籍定義

    內經與難經,是存世醫籍中最早的一批。非一時之作,亦非出於一人之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然經過錯簡散佚、校勘編次、傳鈔翻印,現今傳本當與漢書藝文志所記載內容不同。

    素問流傳最早的為金刻本,僅存11卷,目前通行的版本是明嘉靖影宋刻本,唐代王冰次注,宋代林億校正,定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為王冰補入,刺法論與本病論為不知名宋人補入。

    靈樞原名九卷、針經,唐以前醫書如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曾經引錄內容,然北宋時原書已失傳,1093年由高麗進獻,才重新流通,目前通行的版本是明代趙府居經堂刊本。


    隋唐五代以前醫籍
    <引錄醫籍>
    <出土醫籍>
    <存世醫籍>

    王冰 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
    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全文分類>


    兩宋金元
    佚名 刺法論 本病論
    滑壽 讀素問鈔<摘錄分類>

    明朝
    張景岳 類經 <全文分類>
    李中梓 內經知要<摘錄分類>
    馬蒔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清朝
    汪昂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摘錄分類>
    黃元御 素問懸解 靈樞懸解 <全文分類>
    張志聰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共和國
    人民衛生/知音 內經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文獻學~輯佚學

    文獻編纂,必須要有載體,才能夠保存、傳播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載體,其保存的難易度、傳播的方便性各有不同,如果有一段時間乏人問津,無人翻印傳鈔,久而崩壞毀損,或遇政治事件刻意查禁銷毀,終將亡佚消失。待後人因查閱目錄等原因再次想起,已無書可研究。然而書籍亡佚,市面難尋,並不代表此書真正消失,或許埋藏地下,或許流傳海外,更或許被其他書籍摘錄引用。輯佚正是讓書起死回生之法。

    廣義的輯佚
    1.經由考古學,從古墓、古城、洞窟、石碑、金屬骨董等處發現,通常是比之前流傳的文獻還要更原始的版本,學術價值更高。
    2.經由國際交流,將國內消失,但國外有所保存的文獻,重新收集回來。這些文獻可能保存原樣(如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的漢語書籍),也可能經過翻譯(如印度亡佚的佛經可從玄奘翻譯的漢語版本翻譯回梵語)
    3.對已經失傳,但其內容等仍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獻中的文獻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得佚失的書籍文獻恢復原貌的行為。從所要輯佚的文獻存世情況劃分,輯佚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全書已經完全亡佚,通過輯佚,讓失傳的文獻重現於世;第二類是全書基本存世,但有少量缺失,通過輯佚,把缺失的部分補全;第三類是全書已經完全亡佚,但是還有前人的輯本存世,通過輯佚,把前人輯本漏輯的部分補上,讓輯本更加完善。後兩類輯佚是廣義的輯佚,它們的實質是補遺。

    輯佚的步驟
    0.先確定是否真的亡佚,可能保存在叢書中,可能同書異名,避免耗時費力做白工
    1.廣泛蒐集資料來源:類書、總集、史書、子書、方志、雜纂雜抄等等
    2.從各書之中摘錄佚文
    (1)來自他書,非本書佚文者,應刪除
    (2)偽作之篇,應當刪除
    3.以成書較早、內容較詳者作為底本
    4.校勘各版本之間的異同
    5.考作者,查出處,辨體裁,試圖恢復篇第

    代表性輯佚本/輯校本
    馬國翰 玉函山房輯佚書
    中醫輯佚本/輯校本
    黃龍祥  黃帝明堂經輯校

    中醫文獻學~考證學(含辨偽學)

    考證學的內容

    考證書名、作者、年代(辨偽書)
    <參見下文>
    考證版本(辨偽本)
    <參見下文>
    考證體例、構成
    正文、自註、他註、校勘記
    引用自不同書用不同的文字符號標示
    考證源流
    1.此書引用何書?
    2.此書被何書引用?
    3.此書哪部分為作者個人獨獲之創見?
    考證學術價值
    1此書是否有個人原創?還是皆為引用?
    2.此書是否被很多書引用?
    3.此書是否引用他人較少引用的特殊內容?
    4.此書引用他書內容時,是完整抄錄、打散重編、還是部份引用?
    5.此書將它書打散重編時,是否有特殊的體例,方面後人查找學習

    偽書偽本產生的原因

    作者原因~特殊目的
    1.作者不明、多人合編:如黃帝內經各篇章文體有所相異,目前多認為是東周至秦漢間多位醫家分別著述,經後人合編而成,並非真的出自黃帝時代。
    2.托古傳書:中國思想界崇拜古人、輕視同時代的人,由來已久。為了促進作品的流傳,署名便不如托名。戰國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伏羲易卦、周公禮經、孔子繫辭,皆為此類產物。魏晉時期,還有曹冏六代論托名曹植、陸喜溪州清論托名諸葛亮、佚名方士列仙傳托名劉向等等。
    3.爭名牟利:古書亡佚者多,每當政府學者重新整理書籍,下詔求書時,便有人造偽求賞。代表性如偽古文尚書。
    4.政治鬥爭:匿名寫書發黑函攻擊對手,或用對手的名義寫謗書。如唐朝黨爭,李黨門人假托牛憎孺名義寫日記"周秦行記"。
    5.學術論辯:代表性如漢朝今古文之爭,王肅偽作尚書傳、論語注、孝經注、孔子家語作為自己的學術佐證,與鄭玄論爭。
    6.抄襲盜版:(近代較常談論,古代少見)
    7.好事創作:從古書中擷取幾句話,作為創作靈感。如論語有孔子與子貢談詩的對話,明代就有人因而偽造"子貢詩傳",用篆體寫成,藉以迷惑世人,一時間還熱銷。

    書商及藏書家原因~趨利避害
    1.為了牟利
    作者不有名,書不好賣,改成有名的作者。如醫書冠葉天士、王肯堂之名;台灣出版社將冠魯迅之名。
    書本內容品質不好,任意更動目錄、序文、版面,將殘本充作全本、遞刻本充作原刻本、坊刻本充作官刻本,甚至將各書打散重編成一本新書,種類之多,不勝枚舉。
    金石古董、卷軸字畫,亦有假者。
    2.為了避禍,將禁書改頭換面
    例如台灣戒嚴時期,投匪、陷匪、日本時代、台獨思想的作家寫的"禁書",自然要用"佚名"、"本社編"等名目混過去以策安全
    明清文字獄,禁書自然也是有的。

    學者原因~考據不精,以錯改錯
    1.經過重新編排、刪改增補,卻沒在凡例和校勘記詳加說明,讓人誤以為原版,其實面貌已失、還摻雜了後人的意見。宋人校正醫書局、近代的排印本,皆有此弊。
    2.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和其他類似目錄書,僅直接抄錄各圖書館所提供的書名、作者、年代、版本,並沒有充分經過文獻學者和中醫學者的考據鑑定,有所錯誤。如日本吉田宗恂的重編醫經小學,是許多書籍合編,僅因書名相近,被許多學者誤認為是劉純醫經小學的版本之一。
    3.影印本雖然最能夠反映文獻原貌,但學者在選擇版本時,若沒詳細考證作者年,而在影印本上註明錯誤的作者年代,後人查閱學習時,也會一錯再錯。
    ㄧ<參見 黃龍祥 針灸典籍考>

    偽書偽本的不良後果<考證校正前>
    史蹟方面:混淆社會背景、事實是非倒置、影響道德政治
    學術方面:思想時代紊亂、學術源流錯誤、個人主張矛盾

    偽書偽本的良好價值<考證校正後>
    偽書置於所偽的時代,固無足取,然而放在它真正成書的時代,未嘗沒有史料價值。
    1.反映古代的制度、思想、學術成果
    2.憑空偽造較難,多有所本,多抄襲引用自他書,可視作類書,查檢資料或輯佚古書之用
    3.當作是古人創作的神話小說

    辨別偽書、偽本的方法

    從傳授統緒上辨別
    1.歷代經籍志、藝文志從未紀載
    2.歷代經籍志、藝文志有紀載,但紀載此書早已亡佚
    3.歷代經籍志、藝文志有紀載,但紀載卷數與此書不符
    4.歷代經籍志、藝文志有紀載,但紀載此書作者不明,此書卻有作者
    5.已有人質疑或確定此書為偽書
    6.此書宣稱此書出於某時代,但當時代無人記載談論引用此書
    7.來歷曖昧不明,而獻書者有特殊動機(政治鬥爭、學術論辯、獻書有賞等)

    從文意內容上辨別
    1.宣稱出於某時代,但書中出現後來的朝代名、避諱、諡號、人名、地名、歷史事件、政治制度、法律公文等。
    中國年號列表 朝鮮年號列表 日本年號列表 越南年號列表
    太歲紀年 干支記年 韻目代日
    避諱 唐以後帝王避諱名表 中國君主列表
    2.其他書籍在序文凡例中說傳鈔引用此書,但傳鈔引用的內容在此書卻找不到。
    3.此書在序文凡例中說引用某書,但被引用的書籍年代卻在此書之後,兩者年代必有一誤。
    4.該書的文體、文法、音韻與該時代大部分書籍不符<如偽古文尚書比其他古書白話>
    5.該書的學術思想與該時代同門派學者都不同,卻極像後代學者的論點<如宣稱先秦之書,卻出現佛教觀點>
    6.該書內容全部或絕大部分都已發現抄錄的源頭。

    從版本特徵上辨別
    1.查閱書目資料,了解版刻源流
    2.與同類書籍比較
    3.注意字體、藏書章、紙質、墨色
    4.注意挖補痕跡
    5.內在特徵如諱字較能反映真實年代

    常用辨偽書籍
    胡應麟 四部正偽
    崔述 考信錄
    姚際恆 古今偽書考
    梁啟超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張心澂 偽書通考
    鄭良樹 續偽書通考


    中醫文獻學~校勘學(含訓詁學)

    校勘對象

    脫文:脫字、脫句、脫簡、脫行、脫頁等等
    錯位:倒文、錯句、錯簡、錯行、錯頁等等
    誤字:字形相近、字音相近、兩字誤為一字、一字誤為兩字、任意竄改者等等
    衍文:後人的註釋評論為小字,傳鈔翻刻時誤寫成大字,混入作者正文中,造成衍文

    校勘方法
    對校法:同書、不同版本、相同段落
    本校法:同書、同一版本、不同段落
    他校法:不同書、相似段落,抄錄自相同來源
    理校法:判別各版本間的對錯,或沒有其他版本時單獨判斷對錯。需要有豐富的學識、充足的理由,方可推斷,諸如文字、音韻、訓詁、語法、歷史、制度等知識。然而若理由不夠充足,僅憑主觀想法,反而有以誤改誤、以誤改正的風險。

    校勘紀錄

    文字法
    對校法:某本作某
    本校法:據某篇某某,此當作某
    他校法:某書作某
    理校法:疑當作某

    圖示法


    校勘成果
    定本式:改正錯誤之處,寫成定本。在注中附校勘記,或在書後附校勘記
    底本式:保留錯誤之處,保留底本。在注中附校勘記,或在書後附校勘記
    札記式:只保留校勘記單獨刊行。
    <在注中附校勘記,未來傳鈔有可能變衍紋的風險>
    <在書後附校勘記,未來傳鈔可能遺漏,底本式保留錯誤,定本式若有已誤改誤的情形則不易發現>

    訓詁專書
    說文解字 方言 爾雅 釋名

    校勘專書

    中醫文獻學~目錄學

    目錄學定義:將群書部次甲乙,條別異同,推闡大義,疏通倫類,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欲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

    目錄學所指的目錄,不是單一本書的目錄,而是整理各個時代的書籍概況,較接近於現在的"圖書分類法"及"出版年鑑"

    中醫文獻學~版本學

    文獻編纂,必須要有載體,才能夠保存、傳播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載體,其保存的難易度、傳播的方便性各有不同,隨時可能亡佚
    如今看到的文獻,大多已不是作者的原稿,而是屢次傳鈔、翻印過後的版本,原稿雖已不再,但作者的思想卻保留下來。

    版本的重要性如下
    1.紀錄不同時代的載體形式、資料形式、輸入方式、整理方式,本身就是考古、就是歷史
    2.傳鈔翻印難免有誤,造成各版本之間內容有所不同,可協助校勘學
    3.各版本各自的特點,可以考證成書及翻印的真正年代,可協助考證辨偽學

    中醫文獻學~編纂學(含注釋學)


    編纂方式

    著作:前無所承,個人原創
    編述:引用他人,打散重編
    鈔纂:引用他人,完整抄錄
    評論:前有所承,註解評論

    著作與評論為原創內容,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學術意義上較高。
    編述與鈔纂,則是反映前人的思想,應細心考證出處,不應把前人的創見誤歸功於後人。
    編述與鈔纂兩種做法各有優缺點,前人的文章書籍經過編述後,秩序井然,較為方便查找閱讀及學習,然而原貌因此破壞;鈔纂則相反,保持原貌,卻不方便檢索。


    編纂形式

    文書:未整理歸檔,未修改加工的文章
    檔案:已整理歸檔,未修改加工的文章
    子書:作者不詳,學派思想
    別集:單一作者,多種文體
    總集:多個作者,單一文體
    類書:多本書籍,打散重編
    叢書:多本書籍,完整抄錄
    表譜:整理過的表格
    圖錄:整理過的圖

    編纂流程

    1.選題
    2.凡例:選材、編排的標準
    3.選材:
    4.編排:
    5.目錄、序跋、附錄

    <資料補充>
    代表性類書:
    三國~魏文帝皇覽
    唐~北堂書鈔(藝文類聚)
    宋~太平御覽
    宋~冊府元龜
    明~永樂大典
    清~古今圖書集成
    中醫專科類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醫心方、聖濟總錄
    代表性叢書:
    四庫全書(紀昀主編 抄本)
    四部叢刊(張元濟主編 影印本)
    四部備要(中華書局主編 排印本)
    佛藏、道藏
    中醫專科叢書:
    明~醫經正脈全書、六科證治準繩、東垣十書、薛氏醫案
    清~醫宗金鑑、醫林指目、陳修園醫書、世補齋醫書
    民~醫古微、珍本醫書集成、皇漢醫學叢書、中國醫學大成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絲綢之路新史


    大唐西域記 被人遺忘的唐三藏

    敦煌變文選注

    拉班掃馬及馬克西行記(基督景教的故事)

    有熊老師~基督教的「異端 = 同人」

    讀者:朱志德

    今日要推薦的宗教史相關文章,是這篇"基督教的「異端 = 同人」",作者"有熊老師"

    文章中首先以日式小說動漫作品為例,喜歡不同作品的人是異教,而喜歡同一作品但對內容解釋不同的人之間則是異端。對於信徒而言,異端可能比異教更可恨,爭辯起來更劇烈。
    接著文章中介紹基督教在三位一體理論出現前曾出現過哪些異端,這些異端為何會出現(可以解釋某些經文的矛盾處?)、這些異端為何後來會落敗被打為異端(某些解釋不合邏輯或信眾需求?)
    看這些宗教學者思想論辯的過程很精彩。

    上篇
    1.異端  ≠ 異教徒
    2.幻影說(Docetism)
    3.嗣子說 (Adoptionism)

    下篇
    1.道成肉身
    2.三位一體
    3.亞流主義 Arianism
    4.亞玻理拿留派 Apollinarianism
    5.其他早期異端
    6.東正教、天主教與新教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