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載體,其保存的難易度、傳播的方便性各有不同,隨時可能亡佚
如今看到的文獻,大多已不是作者的原稿,而是屢次傳鈔、翻印過後的版本,原稿雖已不再,但作者的思想卻保留下來。
版本的重要性如下
1.紀錄不同時代的載體形式、資料形式、輸入方式、整理方式,本身就是考古、就是歷史
2.傳鈔翻印難免有誤,造成各版本之間內容有所不同,可協助校勘學
3.各版本各自的特點,可以考證成書及翻印的真正年代,可協助考證辨偽學
年代
|
儲存載體
|
資料形式
|
輸入方式
|
整理方式
|
保存方式
|
殷商
|
刀刻
|
散裝
|
殷商古墓
|
||
殷商~秦漢
西周最多 |
金屬
|
金文
|
刀刻.鑄造
|
散裝
|
骨董的一部分
|
秦漢~今日
|
石碑
|
篆書
隸書
草書
行書
楷書
|
刀刻
|
散裝
|
建築的一部分
|
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
|
篆書
隸書
草書
|
書寫
|
卷軸
|
古墓、洞窟較多
|
|
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
|
篆書
隸書
草書
|
書寫
|
卷軸
|
古墓、洞窟較多
|
|
東漢~今日
|
紙
|
篆書
隸書
草書
行書
楷書
|
書寫
拓印
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
影印
列印
|
卷軸
摺疊
冊頁
|
圖書館
|
19世紀
|
類比資訊
|
攝影
錄音
錄影
|
冊頁
卷軸
|
影音圖書館
|
|
20世紀
|
數位資訊
|
電腦輸入
|
封裝
|
個人電腦
伺服器
|
版本學專有名詞整理
非刻印本
拓本:將甲骨、金屬、石碑文字拓在紙上
抄本/寫本:照原本抄寫的書
稿本:作者的原稿,尚未定稿者為手稿本、定稿後謄清為清稿本,通常未裝釘。
鉛印本:近代使用鉛合金活字印刷的書籍
石印本:近代使用石版印刷的書籍
影印本:使用照相製版法印刷<最能夠保存文獻原樣!>
排印本/列印本:將文獻資料輸入電腦編排後印出的版本
按刻印年代
唐刻本、五代刻本:傳本不多,敦煌出土
宋刻本: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字體。前期多白口,四周單邊;後期多白口,左右雙邊上下單邊,少數四周雙邊;南宋晚期出現細黑口,版心魚尾。避諱嚴格,宋代歷任皇帝皆避。
元刻本:趙孟頫字體,粗大黑口,南方偶有白口。無諱字,多簡字。
明刻本:洪武至正德年間沿襲元朝,趙孟頫字體,粗大黑口,無諱字。嘉靖隆慶年間,明體出現,筆畫橫輕豎重,其餘格式類似宋刻本後期,諱字偶有。萬歷至崇禎年間,字體變長型,諱字逐漸嚴密。
清刻本:硬體字,沿用明體字,但被稱作仿宋體或匠體字;另有軟體字,接近現在的標楷體。避諱嚴格,清代歷任皇帝皆避,缺筆改字皆有。版式早期沿襲晚明,後期各機構各有特色,並不統一。
按刻印地區
吳本、浙本、閩本、蜀本、平水本(臨汾)
按刻印機構
官刻本:避諱嚴謹,校勘印刷精良。常見有以下幾種
監本(國子監)、書院本、府學本、縣學本、藩刻本(明朝藩王)、經廠本、內府本、殿本(清朝武英殿)、局刻本(清朝官書局)
私刻本:避諱不嚴謹,有私人序跋藏書章,大多收藏師長親友和自己的學術著作為主。
坊刻本:避諱不嚴謹,有書坊的牌記,各家版式字體品質略有不同。因以營利為目的,要注意改動作者年代的偽本可能
按刻印情況
原刻本:初次刻印,又叫初刻本、祖本
翻刻本:再次刻印,依照原書臨摹作版,版式及內容皆照原刻本,又叫影刻本、覆刻本
重刻本:再次刻印,僅內容照原刻本
修補本:版面文字破損殘缺,重印前有修補過。若屢次修補稱遞修本。
百衲本:將各種不同版本的頁面湊成一本,又稱配本
大字本:半頁10行,每行20字為多
小字本:半頁14行,每行25字為多
巾箱本、袖珍本:版式較小,可放在箱子或袖中,方便攜帶。
同一本書,被列入叢書者稱叢書本,單獨發行稱單行本
海內孤本:國內只剩一本
按加工形式
校本:經過校勘過的版本,將同一本書其他版本的相異處以小字附上
提跋批點本:經過收藏提跋、批點、藏印,可從收藏者生平鑑定年代
增訂本:原書再版後作者有新增內容
刪節本:原書再版後作者有刪減內容
按裝訂方式
卷軸裝
龍鱗裝
梵夾裝
經折裝
蝴蝶裝、包背裝
線裝
平裝:活頁、平釘、騎馬釘、線圈、無線膠裝、穿線膠裝等
精裝:圓背、方背和軟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