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中醫文獻學~考證學(含辨偽學)

考證學的內容

考證書名、作者、年代(辨偽書)
<參見下文>
考證版本(辨偽本)
<參見下文>
考證體例、構成
正文、自註、他註、校勘記
引用自不同書用不同的文字符號標示
考證源流
1.此書引用何書?
2.此書被何書引用?
3.此書哪部分為作者個人獨獲之創見?
考證學術價值
1此書是否有個人原創?還是皆為引用?
2.此書是否被很多書引用?
3.此書是否引用他人較少引用的特殊內容?
4.此書引用他書內容時,是完整抄錄、打散重編、還是部份引用?
5.此書將它書打散重編時,是否有特殊的體例,方面後人查找學習

偽書偽本產生的原因

作者原因~特殊目的
1.作者不明、多人合編:如黃帝內經各篇章文體有所相異,目前多認為是東周至秦漢間多位醫家分別著述,經後人合編而成,並非真的出自黃帝時代。
2.托古傳書:中國思想界崇拜古人、輕視同時代的人,由來已久。為了促進作品的流傳,署名便不如托名。戰國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伏羲易卦、周公禮經、孔子繫辭,皆為此類產物。魏晉時期,還有曹冏六代論托名曹植、陸喜溪州清論托名諸葛亮、佚名方士列仙傳托名劉向等等。
3.爭名牟利:古書亡佚者多,每當政府學者重新整理書籍,下詔求書時,便有人造偽求賞。代表性如偽古文尚書。
4.政治鬥爭:匿名寫書發黑函攻擊對手,或用對手的名義寫謗書。如唐朝黨爭,李黨門人假托牛憎孺名義寫日記"周秦行記"。
5.學術論辯:代表性如漢朝今古文之爭,王肅偽作尚書傳、論語注、孝經注、孔子家語作為自己的學術佐證,與鄭玄論爭。
6.抄襲盜版:(近代較常談論,古代少見)
7.好事創作:從古書中擷取幾句話,作為創作靈感。如論語有孔子與子貢談詩的對話,明代就有人因而偽造"子貢詩傳",用篆體寫成,藉以迷惑世人,一時間還熱銷。

書商及藏書家原因~趨利避害
1.為了牟利
作者不有名,書不好賣,改成有名的作者。如醫書冠葉天士、王肯堂之名;台灣出版社將冠魯迅之名。
書本內容品質不好,任意更動目錄、序文、版面,將殘本充作全本、遞刻本充作原刻本、坊刻本充作官刻本,甚至將各書打散重編成一本新書,種類之多,不勝枚舉。
金石古董、卷軸字畫,亦有假者。
2.為了避禍,將禁書改頭換面
例如台灣戒嚴時期,投匪、陷匪、日本時代、台獨思想的作家寫的"禁書",自然要用"佚名"、"本社編"等名目混過去以策安全
明清文字獄,禁書自然也是有的。

學者原因~考據不精,以錯改錯
1.經過重新編排、刪改增補,卻沒在凡例和校勘記詳加說明,讓人誤以為原版,其實面貌已失、還摻雜了後人的意見。宋人校正醫書局、近代的排印本,皆有此弊。
2.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和其他類似目錄書,僅直接抄錄各圖書館所提供的書名、作者、年代、版本,並沒有充分經過文獻學者和中醫學者的考據鑑定,有所錯誤。如日本吉田宗恂的重編醫經小學,是許多書籍合編,僅因書名相近,被許多學者誤認為是劉純醫經小學的版本之一。
3.影印本雖然最能夠反映文獻原貌,但學者在選擇版本時,若沒詳細考證作者年,而在影印本上註明錯誤的作者年代,後人查閱學習時,也會一錯再錯。
ㄧ<參見 黃龍祥 針灸典籍考>

偽書偽本的不良後果<考證校正前>
史蹟方面:混淆社會背景、事實是非倒置、影響道德政治
學術方面:思想時代紊亂、學術源流錯誤、個人主張矛盾

偽書偽本的良好價值<考證校正後>
偽書置於所偽的時代,固無足取,然而放在它真正成書的時代,未嘗沒有史料價值。
1.反映古代的制度、思想、學術成果
2.憑空偽造較難,多有所本,多抄襲引用自他書,可視作類書,查檢資料或輯佚古書之用
3.當作是古人創作的神話小說

辨別偽書、偽本的方法

從傳授統緒上辨別
1.歷代經籍志、藝文志從未紀載
2.歷代經籍志、藝文志有紀載,但紀載此書早已亡佚
3.歷代經籍志、藝文志有紀載,但紀載卷數與此書不符
4.歷代經籍志、藝文志有紀載,但紀載此書作者不明,此書卻有作者
5.已有人質疑或確定此書為偽書
6.此書宣稱此書出於某時代,但當時代無人記載談論引用此書
7.來歷曖昧不明,而獻書者有特殊動機(政治鬥爭、學術論辯、獻書有賞等)

從文意內容上辨別
1.宣稱出於某時代,但書中出現後來的朝代名、避諱、諡號、人名、地名、歷史事件、政治制度、法律公文等。
中國年號列表 朝鮮年號列表 日本年號列表 越南年號列表
太歲紀年 干支記年 韻目代日
避諱 唐以後帝王避諱名表 中國君主列表
2.其他書籍在序文凡例中說傳鈔引用此書,但傳鈔引用的內容在此書卻找不到。
3.此書在序文凡例中說引用某書,但被引用的書籍年代卻在此書之後,兩者年代必有一誤。
4.該書的文體、文法、音韻與該時代大部分書籍不符<如偽古文尚書比其他古書白話>
5.該書的學術思想與該時代同門派學者都不同,卻極像後代學者的論點<如宣稱先秦之書,卻出現佛教觀點>
6.該書內容全部或絕大部分都已發現抄錄的源頭。

從版本特徵上辨別
1.查閱書目資料,了解版刻源流
2.與同類書籍比較
3.注意字體、藏書章、紙質、墨色
4.注意挖補痕跡
5.內在特徵如諱字較能反映真實年代

常用辨偽書籍
胡應麟 四部正偽
崔述 考信錄
姚際恆 古今偽書考
梁啟超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張心澂 偽書通考
鄭良樹 續偽書通考


鄭良樹古籍辨偽學內容整理

考證辨偽研究範圍
1.作者(1)作者不明(2)後人假托,冒前人之名(3)後人竊前人之書,冒己之名
2.年代(1)年代不明(2)成書年代晚誤認年代早(3)成書年代早誤認年代晚
3.附益(1)類書誤作專書(2)註解混入正文(3)補述誤入正文

顧頡剛 古今偽書考跋
張心澂 偽書通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