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陳淼和《從典籍考證與臨床釐清中醫之誤區》

讀者:朱志德

今日要推薦閱讀的中醫史相關文章書籍是從典籍考證與臨床釐清中醫之誤區,作者陳淼和醫師

Taiwan J. Clin. Chin. Med., 2022; 27 (S).

部分內容曾出現在陳醫師之前的演講和網路文章中,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東西
為學習方便,依照主題將各節重新排列整理,方便未來查找

1.經脈發展及輸穴派,標本根結、是動病

一、十二經脈源頭是《足臂十一脈》與《陰陽十一脈》的樹狀流注
二、馬王堆《足臂十一脈灸經》應更正作《足臂十一脈》
十一、《足臂》臨床驗得之樹狀流注被竄改為虛擬的十二脈循環
二十四、老官山鍼灸史料填補《足臂》、《陰陽》與《內經》間之空白
四十三、〈經脈〉「十二脈之別」是從〈經別〉移入而應歸建
四十四、〈九鍼十二原〉最晚撰成、總結全書摘要而作為首篇

2.經脈循行考證重訂,所生病

二十二、感傳脈道示意線不呈銳角、雲門穴不屬手太陰脈
三十二之五:八髎穴非屬背部第二行、夾脊之脈離中線1 寸
三十二之六:淺刺崑崙穴上走足太陽脈第二行、深刺則走第三行與夾脊之脈
三十二之七:背部第三行《素問》只出譩譆穴、《靈樞》用頸夾脊線段治病
三十三、夾脊之脈(膂筋、離中線1 寸)≠背輸之脈(指背部第二行)
三十七:華佗灸夾脊七椎間傍1 寸、石阪宗哲發明刺夾頸椎間傍
三十四、足太陽脈崑崙穴刺0.3 寸與刺0.8 寸兩條流注分隔而行【脈道起源與足太陽脈小結】
三十五:足陽明脈豐隆穴在外踝上端5 寸、其脈流注並無呈現銳角
三十六、感傳示意線被《靈樞.經脈》與楊玄操訛改轉折而錯誤至今
腹部臍旁0.5寸,黃龍祥和陳淼和都認為認為是衝脈而非腎經

3.術數醫學否定

<易學否定>
四十一、脈道9 條、10 條、11 條、12 條都是基於術數而立
四十八、易學4 象日照大小陰陽羼入醫學對應5 臟而矛盾
四十九、五行祭祀肝臟在軀體右側(供桌左側)、易學羼入肝生於左
<五行生克否定>
五、五行生克羼入中醫而訛作醫理
八、《附廣肘後方》條文並無論述五行生克
九、《靈樞》6 條井“木”與5 條井“金”對照《太素》皆無冠五行
十、中醫湯方與鍼灸診療並無五行生克
<天干地支否定>
四十七、秦漢《日書》的時段僅作占卜、不能作為一晝夜紀時
五十九、五運六氣是全體人類每隔60 年疾病預報之
六十六、張元素《醫學啟源》首先虛擬十二時配屬十二經脈
六十、何若愚子午流注訛將經脈掛勾時間、逐日時按刻流注五輸穴構想而非關診療
六十八、徐鳳將何若愚子午流注“逐日時按刻”改為“逐日按時”
六十七、竇漢卿訛錄兩種時間配屬經脈、擅長交經八穴而無關時間

4.內屬臟腑+藥物歸經否定

<三焦考據>
三十九、三膲應指豬、一堆扁萎爛肉故無法作為祭祀臟器
補充:唐宗海認為是腹膜,張效霞認為是大網膜、小網膜和腸系膜,亦為腹腔內構造,總之三焦絕對與胸腔無關。
<內屬臟腑>
十二、虛線的十二經脈各自內屬臟腑係為虛擬而臨床無法再現
四十二、十二經脈並無各自內屬臟腑
<傷寒論六經與經絡無關>
五十七、仲景不講傳經與經脈、宋本過經再經等於康平本皆作注解
五十八、《傷寒論》正文無一「經」字、故不能云“六經辨證”
<藥物歸經否定>
六十九、“藥物歸經入臟腑”係屬虛擬而臨床不可從
七十五、中國九種平素體質辨證與對應湯方皆不可從
四十、日本小柴胡湯死亡事件即訛將經脈各自內屬臟腑所釀成
七十、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肝鬱、心腎不交、柴胡疏肝皆非醫理
七十一、柴胡不能與肝膽病綁在一起、南北柴胡不能混用

5.營衛循環+獨取寸口否定

<營衛循環>
十一、《足臂》臨床驗得之樹狀流注被竄改為虛擬的十二脈循環
四十五、〈脈度〉16 丈2 尺、〈五十營〉、一息6 寸、13500 息皆虛構
四十六、〈經脈〉虛擬循環的“穴位連線”並非真流注卻竊占主流
<獨取寸口>
七、《內經》無關脈而基本上亦無尺脈、《難經》無關脈
五十、《內經》無關脈、基本上亦無尺脈、〈論疾診尺〉是診尺膚
五十一、王冰竄改〈脈要精微論〉、訛將尺膚分左右手強以候五臟
五十二、《難經》只云尺寸而無關脈、丹波元簡診脈不分候臟腑
五十四、寸關尺分候臟腑之診是從易學羼入而非臨床驗得
五十五、宋本《傷寒論》陰陽脈與寸關尺三部者於康平本皆作注解
五十六、舊名《張仲景辨傷寒並方》、宋本篇名訛作“脈證並治”

6.孔穴派典籍

十三、孔穴派無經脈流注、穴位直接對應主治病症
十四、楊玄操於唐太宗演注《八十一難》、於唐高宗撰《黃帝明堂經》
十五、《黃帝甲乙經》類編兩部書、《黃帝三部鍼經》類編三部書
十六、《千金要方》撰於649~650 年、《翼方》撰於652~656 年
十七、兩本《千金》皆為六輸穴 、《黃帝三部鍼經》則為五輸穴
十八、“古本”《明堂》為孔穴派大成、撰於474~580 年
十九、鍼灸相關典籍承襲表
二十、從“古本”體例回改其舊貌並釐清後世之誤區
三十二、輸募穴著於對應相關部位而非侷限於對應某臟腑
三十八、孫思邈首錄「厥陰輸」以對應心包、然其並非治療心臟病
三十二之四:〈氣穴論〉著於功能與部位、〈氣府論〉以手足三陽脈舉列穴位

陳淼和本篇對於"黃帝明堂經"和"針灸甲乙經"考據詳實,糾正了黃龍祥"針灸典籍考"的錯誤,但其他典籍還是要參考該書。
鍼灸相關典籍承襲表因為箭頭來回彎折看得有點眼花,重新繪製了一遍幫助自己記憶

7.孔穴位置考證重訂

<新舊兩版三陰交>~黃龍祥也考據過,這裡更詳細
二十三、《足臂》足厥陰脈內踝上八寸而《陰陽》內踝上五寸與足太陰脈交會
二十五、足太陰內踝上三寸原無穴名、足厥陰內踝上八寸交足太陰
二十六、足厥陰脈內踝八寸三陰交、《外臺》訛併足太陰脈內踝三寸
二十七、474~618 年《產經》內踝上三寸為大陰、八寸為三陰交
二十八、《肘後百一方》首錄內踝上三寸灸治霍亂先手足逆冷者
二十九、某氏託名《外臺》而於內踝上三寸最早訛命作三陰交穴
<其餘孔穴>
二十一、以臑會穴與會宗穴說明鍼刺時屈肘與否而流注不同
三十、身側鐶銚(刺1 寸)異於後臀部(深刺2~3 寸)環跳
三十之七:頭維、頷擪、懸顱、懸氂、曲鬢、腦空與顳顬穴
三十之八:《靈樞》曰顑、《千金要方》曰顳顬、《醫宗金鑑》始稱太陽穴
三十一、蟀谷穴咀嚼時會有鼓動、唇牙咬合擬如蟋蟀聲而命穴名
三十四、申脈、照海兩穴考證為踝尖直下一寸半,赤白肉際間

8.其餘典籍考據相關

<傷寒論及金匱要略>
三、《輔行訣臟腑(五臟)用藥法要》約偽作於1950年
六、元刊《金匱要略》除鄧珍本之外、2007 年另發現吳遷本
六十一、《注解》與《明理》訓解不同、《明理》非出自成氏:
六十二、1136〜1137 年成無己撰《注解》、1142 年嚴器之撰《明理》
六十三、《注解》與《藥方論》訓解不同、《藥方論》非出自成氏
六十四、《明理》與《藥方論》訓解不同、《藥方論》非出自嚴氏
六十五、張元素約1203 年撰《醫學啟源》、1204 年撰《藥方論》
七十三、太陰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厥陰病吳茱萸湯
<溫病>
七十二、衛氣營血、三膲、八綱都不能作為辨證母綱
七十四、溫病與陽明病都必須肅清裏熱、去除表寒
七十七、吳瑭《溫病條辨》諸多錯誤
<內經難經>
四、《素問》與《鍼經》版本源流之釐清
七十六、《內經》即福佬語讀書音、《傷寒論》關鍵處需藉助福佬語
五十三、《難經》是講鍼灸的虛擬構想、非關診療而不應列為經典
<醫案>
七十八、臨床病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