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特搜!臺灣都市傳說 》,以及後續的衍伸系列《臺灣都市傳說百科》、《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主要作者是謝宜安。
有聽過這些都市傳說嗎?
有人參加很high的派對,一覺醒來發現被泡在放滿冰塊的浴缸,腎被割走了
華航空難後,有人接到死者打來的靈異電話,或者哭泣不講話,或者請求協助尋找遺物
火災發生後,許多人看到繚繞的煙霧上方浮現了幽靈船,準備前往下個地方載走死者
都市傳說的建構與解構-文本分析的力量
都市傳說是"人人都以為是真的,但實際上並不是"的故事。
第一本書蒐集了13個都市傳說,第二本擴增到100則,然而若只是蒐集的文本資料,讓大家回想起曾經有這些都市傳說,意義並不大。
這系列書籍最重要的特色,是透過學術觀點,進行詳細的文本分析。
每一則故事,首先進行故事結構的解構,將都市傳說分解為不同的片段或段落,並仔細分析每個段落的敘述模式、情節發展及其核心主題。
這些都市傳說是在何時出現的?是否曾在國外有類似的故事流傳,後來才傳入台灣?
這些故事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哪些變化,使得情節變得更加恐怖真實?
這些故事中有哪些矛盾不合理的地方,讓我們可以推理出這是虛構的故事?
這些故事拆解成不同段落,這些段落可能有不同的來源,有的是人為創作,也有的來自真實故事的片段,甚至比都市傳說的故事本身還要令人驚悚,然而為何被人遺忘?
<中廣丐童事件,反映的是當時綁票案盛行的恐懼,及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
<六福村沒有長髮遊客死於大怒神,但曾有遊客被老虎叼走,也曾有工讀生被機器撞死>
<遍地日據刑場的陰森想像,實際上是白色恐怖的遮羞布,黨國政府在許多日本人留下來的建築中刑求虐殺政治犯,嫁接到了日軍在中國大陸的暴行上。實際上日本時代在台執行死刑的刑務所只有三處,使用的是絞刑而非槍決或斬首,死亡人數也沒那麼多。>
最後,為了解讀為何這些都市傳說會流傳開來。作者追溯故事傳播的當下,台灣發生了那些關鍵性的事件、或者出現某些改變生活方式的趨勢,使得人們在當下產生特定的不安和恐懼。
研究都市傳說,並不是為了要拆穿謊言,或覺得當時的人很笨,為什麼這種事情也要相信。
而是要理解:為什麼這樣的故事,我們會想要告訴別人?
人們不是甚麼流言都會刻意傳播,也不是每則流言都會造成社會恐慌,往往是因為都市傳說反映了這個時代,我們內心的的慾望和恐懼,尤其是對於城市化帶來的新的科技、建築、陌生人產生的焦慮。
當人們不斷轉述同一個故事,並在過程中加油添醋,最終演化成現在的模樣。
民俗學的觀點-都市傳說與其它文本的比較與分類
民俗學包括口傳民俗、習慣民俗、物質民俗和宗教民俗。
都市傳說屬於口傳民俗的一種,和神話、鄉野奇談屬於同類。
它是口耳相傳的,使得它擁有多個相同主題但細節不同的變體。它的敘事圍繞生活中的人事物展開,故事的主角通常是某個認識的人的朋友,因此講述者和收聽者大多信以為真。
當我們把都市傳說與一些相近的名詞作比較分析,更能理解都市傳說的定義,也有助於將都市傳說進行分類。
謠言,同樣是口耳相傳卻未經證實的訊息,然而謠言可能只是簡短的一句話,也可擴充成情節豐富的完整故事,鄉野奇談和都市傳說就屬於後者。人面魚、中廣丐童事件、殭屍出沒這樣的故事,就曾在台灣引發恐慌。
鄉野奇談,可看作是都市傳說的前身,例如虎姑婆、椅子姑、林投姐這樣的故事,背景通常是傳統農村,反映當時的文化背景。而都市傳說大多以現代化的設施為舞台,然而現代化是個漸進的過程,台灣的荒野和城市是交錯的,因此仍有部分鄉野傳說在現代社會持續流傳,書中收錄的水鬼、魔神仔就是典型的例子。
笑話,聽起來與都市傳說毫不相及。對於都市傳說,人們往往有著懸疑、恐怖、怪奇的形象,但那只是文本風格。事實上有些都市傳說,是包含笑料、戲謔和嘲諷風格的,然而只要這些笑話被當成真實事件描述,以嚴肅的態度講述,納入都市傳說的範疇也不無道理。例如死亡之握、消波塊肉粽。
習俗、儀式、迷信,和人的行為動作有關,屬於習慣民俗的一部分,照理講與都市傳說這種口傳民俗毫不相關。然而當這些行為擁有眾多傳聞,被講述成完整的故事(例如某個人不信邪,堅持不遵守某習俗,或做了錯誤的儀式,結果得到悲慘的下場之類),或者經過眾口相傳形成豐富的解釋時,也可能被當作是都市傳說的一部分。書中收錄相當多這樣的內容,包括冥婚紅包、海線送肉粽、嬰靈、碟仙、乖乖大神、醫護鳳梨禁忌等等。
剩餘最常見的靈異驚悚傳說,書中按照場景的發生地,分成猛鬼廢墟、靈異公路、城市狹縫、軍中鬼話和災難記憶,而其中校園怪談一節又更是延伸成單獨的一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