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志德
當直皖戰爭在華北地區爆發時,南方同時出現了三場驅逐外省軍閥的戰爭:湖南驅張戰爭、川滇戰爭、粵桂戰爭。
這四場戰爭導致皖系、滇系、桂系三大軍閥的勢力崩潰,直系、奉系爭霸北方,以及聯省自治運動的興起。
聯省自治運動有兩個層面,一個是以地方軍閥為主導,反對外省軍閥和中央的"國軍"侵入本省,得以安穩割據一省的自衛手段。另一個是地方仕紳主導,主張由仕紳掌握的省議會制定省憲法,選舉本省士紳為省長,最後進一步將軍權和行政權從督軍手中收回。
但是仕紳畢竟還是打不過軍閥的,只好繼續和地方軍閥合作,只求他們保境安民,不要讓外省客軍打進來。而一省的地方軍閥不足以抗衡中央,所以必須要各省聯合,才有和中央一搏的實力。
當時聯省自治勢力如何呢?
雲南顧品珍、貴州盧燾、四川劉湘、廣西沈鴻英、廣東陳炯明、湖南趙恆惕、福建李厚基(皖系)、浙江盧永祥(皖系)、上海何豐林(皖系),西北的馬家軍和山西閻錫山、以及被聯省自治勢力包圍的江西陳光遠,都或明或暗的表示支持。
不過各省內部也有一些問題,泡沫化中的皖系軍閥,並非本省出身,且在二次革命時鎮壓過地方人士,明不正言不順。盧燾是廣西人,他是因為老闆王文華被幹掉才當上貴州省的領導的,所以想打回廣西去。
另外各省該由誰來領導,導致本省人的自相殘殺,雲南唐繼堯、貴州劉顯世、四川的熊克武和劉存厚、廣西陸榮廷、湖南的譚延闓和程潛,紛紛被自己的部下發動兵變流放出省,而這些不甘失去權力的過氣軍閥政客,決定勾結外省軍閥,打回本省,重奪權力。和這些人勾結的外省大政客大軍閥是誰呢?有兩個人,一個叫吳佩孚,另一個人叫孫文。
吳佩孚擁兵二十餘萬,正雄心勃勃的打算統一全國,自然反對聯省自治;孫文身無分文,徒有名氣,手邊僅有陳炯明的陳家軍,和其他七零八湊組成的雜牌軍,陳炯明打算利用聯省自治,滿足自己在廣東稱霸的野心,同時和週邊各省相互聯合,互為犄角,團結起來才有對抗吳佩孚的實力,但孫文卻要他把極為有限的兵力交出來,出師北伐,直接正面和吳佩孚對抗,遇到不合作的地方軍閥就打他,強迫他讓路,最終護法大業告成,孫大砲成為武力統一全國的大英雄。這種作法不但是以卵擊石,而且把所有可能的潛在盟友都得罪光了,陳炯明當然不願意,所以兩人到最後必定鬧翻。
廣東孫陳之爭暫放一邊,聯省自治的高峰~川湘援鄂戰爭要開打了。
1921年6月,因為拖欠軍餉,湖北陸續爆發兵變,變兵四處搶劫,以蔣作賓為首的湖北政客,起來帶領群眾號召湖北自治,要求直系王占元和北洋軍滾出湖北,儼然之前湖南驅張戰爭的重演。當然政客們赤手空拳是打不過北洋軍的,於是向聯省自治派的各省求援,最後湖南趙恆惕、四川劉湘於7月20日宣布"援鄂",分別從南面和西面進軍湖北。一方面是希望能控制武漢這個大城市,讓聯省自治聲勢高漲,與北方分庭抗禮;另一方面是轉移內部矛盾,讓非嫡系的軍隊有事做、有資源可占,別留在省內搗亂。
王占元派孫傳芳到前線抵抗,血戰後仍舊不敵,只好向吳佩孚求援,沒想到援軍拖拖拉拉,好不容易到了武漢前線又按兵不動,還通電要和湘軍"協商和談",最後王占元黯然下野。8月9日,北京政府宣布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手下蕭耀南為湖北督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佩孚的第三師勢力吃掉了王占元第二師勢力的地盤,而且南北兩軍名義下都成了他的下屬,在他的安排下談判。
大概是北洋軍越來越多,湘軍開始感受到壓力,便宣稱說:蕭耀南是湖北人,讓他當督軍是符合聯省自治的精神的,如果能讓湘軍支持的蔣作賓先生當省長,協助省憲制定,再補給湘軍五百萬軍費,咱就回家。但沒有實力為底氣的談判是沒用的,吳佩孚為鞏固利益,8月16日直接重啟戰火,湘軍從武漢一路向南潰退,28日岳陽淪陷,長沙岌岌可危。這下趙恆惕甚麼要求都不敢提了,把岳陽讓防給直系後簽字談和。當湘軍退回湖南的同時,川軍才剛包圍宜昌,9月14日吳佩孚援軍抵達前線,27日終於擊退川軍。
川湘援鄂的失敗,程潛和譚延闓準備動員省內政客弄倒趙恆惕,並在孫文北伐軍的支援下,藉機東山再起;四川則在1922年爆發一二軍之戰,各大小軍閥合力將劉湘趕下台。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佩孚反倒沒有繼續用兵,不是因為仁慈,而是再繼續糾纏下去,如今直奉因利益擺不平快爆發戰爭的當下,有腹背受敵的風險。
直奉大戰開打,而聯省自治在這次川湘援鄂之戰的挫折後,本省軍閥再次相互拆台,終於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