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13.東非
一、基本資料
1、氣候:熱帶莽原、高地氣候
2、作物
原生作物
引進作物
3.牲口
原生牲口
引進牲口
4、原住民
郭衣桑人
5、主要移民
亞非語系閃語族~阿拉伯人
班圖黑人
尼羅撒哈人
南島語系
6、近代殖民政權
義大利(索馬利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
德國(盧安達、蒲隆地、坦干伊喀)
英國(索馬利蘭、肯亞、烏干達、桑吉巴、坦干伊喀、賽席爾、模里西斯)
比利時(盧安達、蒲隆地)
葡萄牙(莫三比克)
法國(吉布地、馬達加斯加、葛摩、賽席爾、模里西斯)
衣索比亞(厄利垂亞)
荷蘭(模里西斯)
二、隊群~班圖擴張前1500BC前
三、部落~班圖擴張時1500BC~1000BC
四、酋邦到國家~班圖擴張後1000BC~0AD
努比亞地區基督教王國(今日的南蘇丹):Makuria、Alodia、Noba
衣索比亞阿克修姆王朝2~10世紀
衣索比亞札格韋王朝12~13世紀
衣索比亞所羅門王朝13~20世紀
斯瓦希利文明(沿海)10~16世紀
守阿蘇丹國12世紀
伊發特蘇丹國13~15世紀
馬達加斯加新移民7~8世紀:馬來亞、印度、波斯、阿拉伯、非洲班圖
<沿海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內陸的南蘇丹和衣索比亞仍為基督教東方正統教派>
七、間接殖民時期和尼羅撒哈人遷徙15~19世紀
衣索比亞所羅門王朝13~20世紀<聯合歐洲殖民者對抗阿達爾蘇丹國>
阿達爾蘇丹國15~16世紀<強盛時幾乎要消滅衣索比亞>
奧洛莫人16~19世紀(游牧民族,往北劫掠衣索比亞和阿達爾)
尼羅撒哈文明(內陸)15~16世紀
斯瓦希利文明(沿海)10~16世紀~斯瓦希利城邦成為葡萄牙艦隊劫掠和攻打的對象
布尼友洛王國
布干達王國
恩柯爾王國
盧安達王國
蒲隆地王國
馬賽人16~19世紀(游牧民族)
馬拉維帝國
貿易及劫掠諸民族~將象牙和奴隸送往復興的斯瓦希利城邦,尤其是桑吉巴的種植園
Bemba、Yao、Kunda、Nyamwezi、Kamba、Ngoni
提普(斯瓦希利人,桑及巴島上的奴隸大王)
馬達加斯加王國16~19世紀
八、直接殖民時期19~20世紀
衣索比亞所羅門王朝,遭到義大利兩次入侵
賽席爾、模里西斯~阿拉伯、法國、英國的貨物轉運站
葡屬:莫三比克
英屬:索馬利蘭、烏干達、肯亞、桑吉巴、馬達加斯加(含葛摩)
法屬:索馬利蘭(獨立後改稱吉布地)
義屬:索馬利蘭、厄立垂亞、義屬東非
德屬:德屬東非(一戰後被分割成英屬坦干伊喀、比屬盧安達-蒲隆地)
九、去殖民化時期(二戰後)
<衣索比亞高原>
厄利垂亞(獨立後曾被衣索比亞併吞,之後復國)
吉布地
索馬利亞(內戰前有18個州,內戰後分成索馬里蘭、邦特蘭、奧達蘭、朱巴蘭、加勒穆杜格、西南索馬利亞、卡圖莫、希曼和赫布,除索馬利蘭實質獨立外,其餘七國重新組成聯邦)
衣索比亞
<東非高原>~以下五國與南蘇丹有意合併為東非聯邦,協商中
肯亞
烏干達
坦尚尼亞~坦干伊喀和桑吉巴合併而成
盧安達
蒲隆地
<莫三比克高原>
莫三比克
<印度洋島國>
賽席爾
葛摩
馬達加斯加
模里西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