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信仰思想~個人崇拜


樹枝不會在變色龍的手臂上折斷
~貝南總統 馬蒂厄·克雷庫,江湖外號西非變色龍


個人崇拜

個人崇拜(英語:Cult of personality;俄語: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指以大規模宣傳手段將某個人在一個社群中塑造成崇拜對象,通常都通過媒體手段將其人格形象理想化、英雄化甚至神化。當政府利用大眾媒體、宣傳及其他方式予以不容質疑的奉承和頻繁的頌揚、美化等等,將某一在世(或已身故)的政治領袖塑造為英雄化、神化、理想化的公眾形象,則自然會產生個人崇拜的群眾現象。

這些崇拜與人類本身具有的英雄仰慕等心理類似,但區別在個人崇拜是非自主性的仰慕,必須同時伴隨大量可被限制的單一媒介,將一位普通人物,進行一邊倒的形象包裝、過度高估的領袖特質等荒腔走板的宣傳,在常態下通常人都有缺點,而個人崇拜的民眾卻說無法說出來。此外,對個人崇拜對象的負面批評通常是不被容忍的和不配存在的,會被視為錯誤、反動思想,甚至到了不配合表達效忠(如統一佩戴胸章)就會被整肅的程度,這點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差別。

古代的君主和帝王形象一般都有著極高的社會敬畏和宗教崇拜,擁有一種稱之為「君權神授」的光環,配合當地的宗教系統,使得統治者地位神聖不可動搖。這在古代的中國和古埃及、日本、印加帝國、西藏、泰國等都很常見。羅馬帝國甚至認為他們的帝王是具備「神性」的。

在18至19世紀,隨著民主自由思想和世俗思想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傳播,那些中世紀的帝國發現他們很難再保持君王「神權」的光環。但之後由於傳媒廣告、影音技術、電影、電台等出於商業目的的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還有公共教育的建立,使得一些政治家和政客發現這也給他們進行個人政治宣傳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條件,這也是個人崇拜在20世紀得以迅速發展起來的原因。個人崇拜因此屬於出於政治目的的「宗教形式」。

<延伸閱讀>
小約翰可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