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三大派系:北洋、士官、舊軍
北洋點將錄
<北洋嫡系> (安徽老兵 + 直隸新兵) 當北洋軍從兩鎮擴編為六鎮時,第一鎮改稱為第二鎮,第二鎮則改為第四鎮。袁世凱只上繳了第一、第三、第五、第六鎮的兵權,唯有第二鎮與第四鎮始終由他掌握並訓練。在辛亥革命期間,這兩鎮被調往武漢鎮壓,並在民國成立後改編為第二師和第四師。
第二師 (直系)/五省聯軍浙軍:王占元、孫傳芳、盧香亭
在鎮壓二次革命後,王占元駐防湖北。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時,他主和,卻在聯省自治風潮中慘遭川湘聯軍圍攻,而直系的吳佩孚見死不救。事後,吳佩孚奪走湖北地盤。王占元下台後,接手的孫傳芳被調到東南,打擊皖系勢力與孫文的北伐軍,最後留守浙江。反奉戰爭後,孫傳芳重整部隊為五省聯軍的浙軍,但在北伐戰爭中被擊潰收編。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由六支部隊組成,分別由浙軍第二師(直系)、皖軍第六師(直系)、贛軍第一師(直系)、閩軍第十二師(直系)、蘇軍第四師(皖系)、蘇軍第十師(皖系),涵蓋了被吳佩孚排擠到東南的大部分直系旁系,以及包圍圈內的皖系,相逢一笑泯恩仇。這些部隊於北伐戰爭後與黃埔系一同被打散重編,受江浙財閥的挹注,成了蔣介石中央軍的基石。
第四師 (皖系)/五省聯軍蘇軍:楊善德、李厚基、謝鴻勳
在二次革命後,楊善德駐防上海,李厚基駐防福建。護國戰爭後,盧永祥接手上海防務,楊善德改駐浙江。楊善德死後,第四師由盧永祥指揮。李厚基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被孫文的北伐軍擊潰,後由周蔭人接手。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孫傳芳的第二師擊潰並收編了第四師,並將其重整為蘇軍,最終在北伐戰爭中被擊潰收編。
<山東部隊> 袁世凱從直隸填補山東兵源時,將山東的地方部隊編成武衛右軍先鋒隊,並於八國聯軍戰後一同帶回直隸,後改稱第五鎮,駐守山東。在辛亥革命期間,第五鎮調往武漢鎮壓,民國成立後改稱第五師,回駐山東。
- 第五師 (皖系)/被奉系直魯聯軍收編:靳雲鵬、張樹元、鄭士琦
第五師一直駐防山東,護國戰爭時靳雲鵬主和被撤換。直皖戰爭後,儘管第五師的皖系背景濃厚,吳佩孚憑著同鄉關係保全了其勢力。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因直系大敗,第五師企圖搶奪直隸地盤,卻反被奉系張宗昌擊潰並解散收編。
<八旗部隊> 滿清政府為建立屬於自己的私家軍,將北京及東北的駐防八旗交由袁世凱訓練,組成了第一鎮、禁衛軍及第二十三鎮。然而,旗人子弟養尊處優,訓練不認真,甚至招募不足,最終不得不大量吸納漢人。
第一師 (直系)/五省聯軍贛軍:蔡成勳、方本仁、鄧如琢
這支具有八旗背景的第一師最初調往察哈爾震懾內蒙古王公,後來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調往江西。該師在反奉戰爭後被孫傳芳重整為五省聯軍的贛軍,但在北伐時被擊潰收編。第二十三師 (直系):孟恩遠、高士儐
第二十三師最初駐防黑龍江,後駐吉林。在護法戰爭時被張作霖的奉軍擊潰,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試圖捲土重來,又被張宗昌擊敗。禁衛軍 (直系)/皖系15師+奉系16師
禁衛軍隨馮國璋參加鎮壓二次革命,後來被改編為第十五師和第十六師,馮國璋當上總統後帶回北京。馮國璋死後,禁衛軍被皖系和奉系勢力收編,最終在戰後被吳佩孚解散。
<巡警部隊> 八國聯軍戰爭後,清政府不許在天津駐軍,袁世凱於是開始訓練巡警,逐漸將部分軍官合併,組建了第三鎮。辛亥革命後,該鎮改稱第三師。
第三師 (直系):曹錕、吳佩孚鎮壓二次革命後,曹錕 駐防湖南,隨後在護國戰爭期間被調往四川進行鎮壓。南北和談後,第三師調回北京。護法戰爭後期,第三師再度被調往湖南鎮壓,勝利後曹錕 發通電主和,隨後率部北上直隸。
此後在直皖戰爭 中,曹錕的第三師擊潰了皖系的曲同豐 所率的邊防軍。戰後,第三師大規模擴編,拆分成多個師:吳佩孚第三師、王承斌第二十三師、張福來第二十四師、蕭耀南第二十五師、曹鍈第二十六師、王懷慶第十三師、靳雲鶚第十四師,這些部隊的駐防範圍擴大至直隸、河南、湖北三省,並在後來的川湘援鄂行動和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獲勝。
然而,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這些軍隊遭遇慘敗,部隊接連被張作霖 和馮玉祥 解散或收編。最終僅剩下第二十五師 和第十四師 保留實力。之後,當張作霖與馮玉祥交惡時,吳佩孚 得以復出,並與張作霖聯合對抗馮玉祥。然而,由於先前的連串失敗,吳佩孚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在北伐 期間,北伐軍從後方發動偷襲,導致吳佩孚所部全線崩潰,第三師的殘餘部隊最終徹底瓦解。
第十師 (皖系)/五省聯軍蘇軍:盧永祥、何豐林、鄭俊彥
盧永祥原隸屬第三師,因不合而另組第十師。二次直奉戰爭時該師被齊燮元第六師擊潰,但盧永祥後來在張宗昌的支援下反擊成功。最終第十師殘部加入孫傳芳的五省聯軍蘇軍。
<湖北部隊> 其前身為張之洞 在湖北編練的自強軍,後來北上接受袁世凱的訓練,並與第三鎮抽調的士兵合組為第六鎮。南方的新軍與北方的新軍有明顯區別:南方新軍主要招募科舉制度廢除後的讀書人,而北方新軍主要由貧苦農民組成。這些南方的新兵由於受立憲派和革命黨的思想影響,革命思想相當活躍。
當袁世凱將第六鎮的兵權交還中央後,滿人良弼 希望削弱袁世凱的影響力,於是安插了一批自己在日本陸軍官校 的同學和學弟,這些人中有不少成為革命黨。這些革命黨成員在北方新軍中猶如「不定時炸彈」,逐漸成為清廷不穩定因素。
在辛亥革命 期間,張紹曾 在灤州發動兵諫,計劃聯合保定的吳祿貞 的第六師、瀋陽的藍天蔚 的第二混成旅,以及閻錫山 的山西新軍,準備包圍北京,對清政府發動斬首行動。然而,這一聯合計劃因內部的分歧和突發事件未能順利進行。首先,吳祿貞 遭到刺殺,李純 領導的第六師進軍山西,並擊敗閻錫山。隨後,張作霖 帶兵進攻瀋陽,藍天蔚 和蔣百里 落荒而逃。最終,孤立無援的張紹曾 不得不接受中央調職。而後,第二十師的革命黨成員試圖發動革命,但被王懷慶 鎮壓,最終以失敗告終。
第六師 (直系)/五省聯軍皖軍:李純、齊燮元、陳調元
鎮壓二次革命 後,李純 率領第六師駐防江西。護國戰爭期間,他選擇通電主和,未進一步參戰。當時的江蘇督軍馮國璋 回北京接任大總統,李純的第六師被調往江蘇填補防務。在護法戰爭 中,李純再次通電主和。後來,隨著直皖戰爭 結束,李純因精神疾病自殺,由齊燮元 接任第六師師長。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齊燮元領導第六師擊潰了盧永祥 率領的第十師,但隨後奉系張宗昌支援盧永祥,反過來擊敗了齊燮元。戰敗後,第六師的殘部由陳調元 帶領逃往浙江,被孫傳芳 收編。反奉戰爭後,第六師被孫傳芳整編為五省聯軍的皖軍,然而在北伐期間,該部隊最終被擊潰解散。
第二十師 (直系):潘榘楹、范國璋、閻相文
該師參與了鎮壓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並在直皖戰爭中擊潰了皖系的陳樹藩,但最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的國民軍擊潰並收編。
<新編北洋軍 (河南部隊為主)>
舊第七師:直系,雷震春、陸建章、馮玉祥
第七師的前身為直系 部隊,最初由雷震春 率領,參與了鎮壓二次革命,當時駐防江蘇。後來,陸建章 接管第七師,並被派往河南,鎮壓白狼民變。途中,陸建章還順道消滅了駐陝西的士官派新軍張鳳翽,然後駐防陝西。後來第七師被縮編成第16混成旅。
在護國戰爭 中,陸建章的部隊遭到陳樹藩 率領的陝西民兵擊潰,不得已撤回北京。此時,馮玉祥接掌第16混成旅。由於陳樹藩 與段祺瑞 接觸並示好,陸建章與馮玉祥(兩人均為安徽人)轉而投靠直系。馮玉祥參與了鎮壓張勳復辟,並在護法戰爭期間率軍至湖南,但途中即通電主和,未繼續行動。
在直皖戰爭 中,馮玉祥率部進攻陝西,擊敗皖系的陳樹藩,並且升任第十一師師長,且接替自殺的閻相文,擔任陝西督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 中,馮玉祥成功擊潰了河南的趙倜毅軍,被任命為河南督辦。然而,由於吳佩孚 對馮玉祥的猜忌,馮被迫撤職,改任北京陸軍檢閱使。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馮玉祥對吳佩孚不滿,率領部隊倒戈,使吳佩孚慘敗。馮玉祥隨後將第十一師改編為國民軍第一軍,並在蘇聯的支援下,將手下五個旅長——張之江、鹿鍾麟、李鳴鐘、劉郁芬、宋哲元 升格為師長。此外,馮玉祥還將來自陝西的民軍首領胡景翼、孫岳 升格為國民軍的第二、第三軍。
然而,由於地盤和利益之爭,馮玉祥與張作霖反目成仇。馮聯合孫傳芳 和郭松齡 發動了反奉戰爭,圍攻張作霖。張作霖則聯合吳佩孚 和閻錫山,發動討赤戰爭,圍攻馮玉祥。此時北伐戰爭 爆發,吳佩孚大敗,馮玉祥帶領部隊從西北返回河南,並將其部隊改名為北伐軍第二集團軍。與蔣中正 的第一集團軍 聯手,進行清黨與反共,並一起攻打張作霖。
北伐成功後,馮玉祥與蔣中正因地盤和領導權之爭反目,最終導致中原大戰。馮玉祥的反共立場使蘇聯停止對他的援助,而蔣中正則得到了英美和江浙財閥的支持,運用財政力量收買馮玉祥的部下倒戈,最終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 瓦解。
新第七師(皖系),張敬堯
- 張敬堯 率領的新第七師 隸屬於皖系,曾參與鎮壓河南白狼民變,取得勝利。護國戰爭期間,張敬堯進軍四川,但遭遇失敗,隨後入侵山西,亦被閻錫山 擊敗。在護法戰爭中,他率部進入湖南,卻被湘桂聯軍擊潰。
- 儘管屢戰失利,段祺瑞 保舉張敬堯擔任湖南督軍,這使得曾擊敗湘桂聯軍的吳佩孚 反而屈居其下,心中極為不滿。吳佩孚通電主和,並撤兵引發了直皖戰爭。張敬堯的第七師留在湖南,最終遭到湘軍包圍,被徹底擊潰並解散。
第八師(直系),李長泰、王汝賢
- 第八師 隸屬於直系,曾參與鎮壓張勳復辟。在護法戰爭期間進軍湖南,但戰敗,隨後進軍四川鎮壓,結果再次失敗。此後,第八師長期駐防湖北。在北伐戰爭期間,該部隊被馮玉祥 的國民軍擊敗並解散。
第十一師(直系),張永成、李奎元
第十一師 的前身為模範團,最初駐防直隸,後調往湖北。在直皖戰爭 期間,第十一師成功消滅了皖系的吳光新,但戰後由於軍餉不足,部隊爆發譁變,最終被解散。第十二師(直系)/五省聯軍閩軍,陳光遠、周蔭人
第十二師 也是由模範團擴編而成,最初駐防直隸,後調往綏遠。當李純 的第六師調往江蘇時,陳光遠 率第十二師填補江西的防務。在第一次直奉戰爭 中,第十二師被孫文 的北伐軍擊潰。戰後,周蔭人 接管殘部,並隨孫傳芳 的第二師轉進福建,消滅了皖系的李厚基 和王永泉,隨後長期駐防福建。反奉戰爭後,該部隊被孫傳芳 整編為五省聯軍的閩軍,但在北伐期間最終被擊潰並收編。
- 在護法戰爭期間,皖系的主力駐扎在沿海富饒地區,不願出兵。而直系部隊雖出兵,卻經常通電主和。段祺瑞因此決定重新打造自己的親軍,利用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向日本簽署了西原借款,並訓練了參戰軍。戰爭結束後,這些部隊改編為邊防軍,並趁俄國革命內戰之機,中日聯合出兵西伯利亞,甚至一度收復外蒙。然而,隨著直皖戰爭爆發,參戰軍在直奉聯軍的夾攻下潰敗,最終被解散。
第二師 (皖系):馬良
第三師 (皖系):陳文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