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四方,即是把1912~1928這16年均分成四份,正好四位大人物各執掌北京政權四年,分別是1912~1916北洋系袁世凱、1916~1920皖系段祺瑞、1920~1924直系吳佩孚、1924~1928奉系張作霖。
所謂四圓,則是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不斷追求武力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雙方卻不斷分裂的過程,以及盟友和敵人為了利益而不斷轉化。
袁世凱當權時期,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團結在他之下,於二次革命剿滅了革命黨的勢力,但貿然稱帝的結果,西南軍閥發動護國戰爭,北洋軍閥則通電逼宮,袁世凱最終妥協,放棄帝制,之後因病暴卒。
段祺瑞當政時期,北洋軍閥企圖統一全國,西南軍閥企圖割據一方,雙方因此打了起來,這就是護法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北方的皖系、南方的滇系和桂系,採取的方法是讓其他較弱小的附庸軍閥在前線當砲灰,自己跟在後面搶錢搶糧搶地盤,分贓不均的結果,導致南北戰爭打不下去了,雙方回師打內戰。北方爆發直皖戰爭,南方爆發粵桂戰爭和川滇戰爭,三者黯然下台。
吳佩孚當政時期,輪到直系軍閥企圖統一全國了。奉系自然不甘示弱,聯合萎縮中的皖系、南方粵系的孫文,以及一些小軍閥如張文生、趙倜,組成反直同盟。西南軍閥為求自保,以聯省自治為號召,也企圖團結起來維持割據的局面。在包圍網下,直系在川湘援鄂戰爭中打敗了西南軍閥,接著第一次直奉戰爭也獲得勝利,但在勝利的曙光下,直系的分裂也發生了。
吳佩孚擴充嫡系的第三師勢力,從一個師變好幾個師,佔據數省,旁系的馮玉祥、孫傳芳不但地盤被奪,還被送到前線當炮灰。結果是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倒戈,國民軍/西北軍脫離直系獨霸一方,而孫傳芳在東南前線,把直系旁系及殘存的皖系組成了五省聯軍,不再聽吳佩孚的號令。
西南軍閥也在不斷的分裂萎縮,目標從滇桂各自割據三省,變成川滇黔湘桂粵六省聯省自治,最後為了誰當這省的領袖,省內也不斷發生內戰,統一全省似乎也變成難以實現的目標。像是在廣東,孫文和陳炯明就打了起來,因為前者希望北伐統一,後者贊同聯省自治。戰敗的孫文,先是勾結外省軍閥,之後又聯俄容共,卻依然無法獲勝,反而把廣東搞得更烏煙瘴氣。
張作霖當政時期,此時皖系已無地盤,直系一分為三,西南軍閥四分五裂,連一省都無法控制,看來奉系統一全國的大好時機來了,沒想到卻不如他所想。奉系裡的四大派系:元老派、士官派、陸大派和直魯聯軍開始勾心鬥角,最後還發生陸大派的郭松齡叛變事件。
護憲戰爭中,張作霖聯合馮玉祥對抗吳佩孚和孫傳芳;反奉戰爭中,馮玉祥聯合孫傳芳對抗張作霖,並配合郭松齡叛變事件;接著討赤戰爭,張作霖聯合吳佩孚和孫傳芳對抗馮玉祥和新崛起的北伐軍。合縱連橫、連綿苦戰,卻討不到任何便宜,地盤得而復失,最終退回東北,改稱東北軍。奉系關內的地盤被馮玉祥的西北軍、以及蟄伏已久的晉系閻錫山瓜分。而南方崛起了兩位年輕的新軍閥:新桂系李宗仁和黃埔系蔣中正,他們在政爭內戰中擊敗省內大老們,統一了桂粵全省,並在北伐戰爭中,吞併了吳佩孚和孫傳芳的軍隊和地盤。
四方四圓到此為止,但民國軍閥的故事尚未終結,輪到黃埔系企圖武力統一全國了。
後面的故事,可簡單分為1928~1931五強均衡時期、1931~1937蔣系獨大時期、1937~1945抗日戰爭和1945~1949國共內戰
北洋政府終結後,國民政府很快地就爆發新的內戰,經過蔣桂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蔣中正獲得了最後勝利,而最後一位對手張學良的東北軍,在九一八事件中被日本擊潰,從此蔣系一家獨大。
掃平群雄後,自然就是打落水狗了,地方軍閥們紛紛被送上剿共和抗日的前線當炮灰,黃埔系跟在後面搶地盤。地方軍閥自然不幹了,打出聯日反蔣、抗日反蔣、聯共反蔣的諸多名義掙扎求生。華北事變、閩變、兩廣事變、西安事變就是這樣的產物。
在抗日戰爭中,地方軍閥遭到徹底的摧殘。黃埔系同樣受創嚴重,但得以在中央政府的名義下迅速擴軍。而因為剿共終結,中共不但死灰復燃,還在佔領區蓬勃發展,終於積下日後與黃埔系一戰的本錢。
以上就是民國軍閥史的簡單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