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真確》,作者是Hans Rosling,以及他的兒子Ola和媳婦Anna。
作者是無國界醫師、公衛學者和統計學者。他發現,即使有聯合國、世界銀行及許多國際組織的公開統計數據,許多人對於世界的樣貌仍有許多誤解,包括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世界人口將持續增長、各種天災人禍不斷增多等等,一切都和統計數據背道而馳。
作者認為有幾個原因,包括缺乏好的數據呈現模式方便大眾理解(於是作者用動態泡泡圖取代傳統的圖表)、年輕時在學校學到的常識根深蒂固(幾十年過去數據早就過時)、以及人類的心理運作模式傾向於簡化和悲觀(以致於對於新的數據視而不見)。
二分化直覺偏誤
動態泡泡圖是個很優秀的數據呈現模式,一份圖內包括了各國的五種數據:顏色代表位置、大小代表人口、縱軸和橫軸代表想探討的主要數據-健康與富裕程度,而當時間軸拉動時,還可比較不同年代。作者將時間軸拉到1800年,世界各國其實都在貧困和不健康的狀態,由於工業革命和公衛發展,西歐各國和美加先馳得點,收入和壽命大幅上升,把其他國家和殖民地遠遠甩在後頭。
其中雖然也有少數國家迎頭趕上(例如俄羅斯和日本),這種世界兩極分化的狀況還是持續到1960年代。然而仔細觀察,其實每個國家都在往富裕和健康的方向移動,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到了千禧年前後,當時的鴻溝已消失,而是呈現連續性的變化,大部分國家位於中等所得,而健康程度已和高所得國家不相上下
順著這個思路,本書將依照日收入等級以2、8、32美元為分界線,將人群重新劃成4個等級,雖然對於第四等級而言,另外三個等級似乎都是貧窮,但貧窮之間是有差距的,每跨越一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顯著改善,同時也要面臨新的挑戰。
作者以他的故鄉瑞典為例,1891年的瑞典健康財富水準相當於今日的賴索托,1948年相當於今日的埃及,1975年相當於今日的馬來西亞。這些當年的第三世界國家,如今皆已迎頭趕上;而且瑞典這些年能做到的進步,沒道理其他國家未來辦不到。
負面恐懼型直覺偏誤
當我們關注國際組織的統計數據,將會發現世界各國的健康富裕程度改善了;天災人禍導致的死傷人數都在下降;糧食飲水的供給、科技進步和文藝創作都在增加。然而我們為何一直有世界普遍變得更糟的印象?
對於生理傷害、受困和毒素的恐懼曾幫助我們的祖先活下去,因此演化傾向讓我們對於災難、恐懼、負面消息在腦海中根深蒂固,而忽略掉環境的改變,以及其他正面的消息。我們記得空難,不會注意更多順利起降的航班。天災雖然依舊頻繁,各國經濟發展使得防災準備進步、加諸國際的相互協助,死傷下降但我們不曾注意;恐懼毒蛇對於窮國仍有幫助,因為他們沒有充足的醫療資源,但富裕國家怕蛇的人依舊很多。
部分原因是媒體的自由化,過去不被關注的災難能夠自由報導了,這本來是好事,然而媒體追求利潤和流量,因此加上聳動的標題,並將同一事件反覆播放,使得我們只對壞事留有印象。因此如果只看媒體不看統計數據的話,彷彿刑事案件和交通事故越來越多。
而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的非政府組織,則認為對於壞消息的關注不能鬆懈,因此傾向忽略些微的改善,不斷強調狀況很糟,鼓勵大家投入資源幫助,這固然沒錯,但如果我們一直以為世界沒再進步,就可能認為目前的努力只是徒勞,最終心灰意冷,連確實有效的措施都失去信心。
情況仍糟和正在變好,兩者同時成立,並不互相衝突。
資源錯置
當我們知道世界各國的現況,也知道了事情並沒有想得糟,是可以改變進步的。然而對於一些資訊的偏誤,使得當我們要投入資源幫助窮國、改變富國時,有可能資源錯置,把大量的資源投入在錯誤的方向上,然而這時只要改變觀點,有些微小的資源也能夠造成巨大的改變。
作者舉自己年輕時在貧困國家行醫的經驗,當地的醫療資源確實缺法,不可能照已開發過家的標準作業流程,必須簡化、器材藥物省著用,但僅僅這樣也只是稍微多救一些病人而已,而更多生病受傷的人根本來不及送到醫院就死在家中或半路上了,因此比起投入大筆資金更新醫院設備,派駐到鄉村的衛生所和基層醫療人員更重要,施打疫苗、衛教民眾洗手打掃等健康常識、教導民眾識字以免吃錯藥,都可以拯救更多的人。
其他常見的錯誤例如認為窮國富裕起來後,會像富國一樣使用更多科技產品,從而導致能源消耗、環境汙染的增加以及氣候變遷的惡化。首先是富裕國家撇清自己的責任,無論是過往的累積,還是現在的人均消耗,都比新興國家還多,當別人為了迎頭趕上而有樣學樣時,憑甚麼指責?另一方面是科技進步了,電廠發電效率更高、產品耗電更少,許多科技還有替代的新產品,例如有智慧型手機和基地台了,新興國家就不必也依序鋪設電報、電話和網路線,如果還能夠開發更多新的再生能源,無論富國窮國都能在節能減污的情況下生活的更好。作者舉電燈和洗衣機為例,當夜間能夠供電,孩童就有更多時間識字閱讀;當洗衣服的時間被省下,家長就有時間陪孩子閱讀,從而讓整個社會改變。
此外還有過去擔心人口暴漲的問題,各國的統計數據皆顯示:當兒童死亡率下降時,該社群才會覺得有節育的必要,並將更多資源投資到孩童身上,與宗教、種族、地域都無關,而當兒童出生率也下降時,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也開始趨緩。因此阻止戰亂、公共衛生的介入、以及幫助人們富裕起來,才是釜底抽薪的解決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