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民國軍閥史~必也正名乎


作者:朱志德
 
軍閥,是以個人為中心,擁有軍隊、佔有地盤、得到列強作靠山、用武力解決糾紛的軍事集團
北洋軍閥一直操縱北京中央政府,打著統一的旗號,很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架式,他們內部的勾結與對立,主要是為爭奪中央爭權而展開的。
西南軍閥也想共謀瓜分地盤,與北洋分庭抗禮,但為爭奪私利,造成政權迭變、戰禍頻仍、民生艱苦的慘狀,則南與北完全一致。
上面這段文字,是國立編譯館課本對於軍閥的描述。

國共兩黨的教科書,談到軍閥,總是咬牙切齒,說他們是萬惡的象徵、舊社會的代表,只會自相殘殺、帶給人民苦難云云,所以必須靠他們拯救人民於水火。

然而翻開更多史料,就會發現,這些軍閥的定義和所作所為,套在國共兩黨上也通。

擁有軍隊、佔有地盤、用武力解決糾紛?北洋軍閥小打小鬧、西南軍閥大打大鬧,遠不及中原大戰、國共內戰的血腥慘烈。
政權迭變、戰禍頻仍、民生艱苦的慘狀?比一比張作霖治下的東三省和孫文治下的廣東省,就知道誰給人民帶給的痛苦較多。

最荒唐的是,北伐時國共兩黨打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

段祺瑞、張作霖有日本支援,曹錕、吳佩孚有英美支援,中共有蘇聯支援,這些都是從一而終,跟著一個列強黑到底的家奴
孫文先找日本、後找德國,最後跟了蘇聯,北伐後蘇聯被蔣中正踢開,改抱英美大腿,其朝秦暮楚反覆無常的本事,大概連呂布、劉備也自嘆弗如。

國共亦是軍閥,蘇聯亦是列強

作為"軍閥",蔣中正和毛澤東是成功的,至少比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他們成功,占的地盤比他們大,穩坐江山的時間比他們多。但作為"偉人",就別提了吧,後面那四位可能還比較像。
而孫文先生,治省無方,擾民有術,連作為一個"軍閥",都不及格。然而他運氣好,沒在軍閥混戰的亂世中被消滅,後來還被蔣毛二人尊奉為"偉人",不知是否為歷史開了個大玩笑。

如果正確認識到國共兩黨身為軍閥的本質,和其他軍閥擺在同一地位上,比較他們的所作所為,或許就能對歷史有更客觀的認識。

民國軍閥史~代理人戰爭



作者:朱志德

民國軍閥史另一個可以切入的觀察點,是代理人戰爭。

代理人戰爭是指用第三者來代替自己打仗的戰爭。代理的第三者可以是政府、非國家武裝力量,或是僱傭兵。代理人戰爭的目的是打擊對手,但又不會引起全面戰爭。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代理人戰爭,像是冷戰期間的韓戰和越戰,二戰前的西班牙內戰等等,背後都有大國的影子。近年來的伊拉克-敘利亞內戰,也是典型的例子,牽扯的多方角力更為複雜。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民國軍閥史~紅軍點將錄

作者:朱志德


1927年南昌兵變後,紅軍系脫離黃埔系與西南軍閥,開始武裝建立根據地

1934年反圍剿失敗,三大根據地北上長征,形成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於陝北會師

1937年接受國民政府改編,第十八集團軍下設115師、120師、129師,殘餘紅軍編為新四軍
司令:朱德(紅一)、彭德懷(紅一)
參謀:葉劍英(紅一)、左權(紅一)、彭雪楓(紅一)
政訓:任弼時(紅二)、鄧小平(紅一)

1937-1945年,設立敵後根據地

1945-1949年國共內戰,改制為五大野戰主力

1950年,改制為七大軍區


R1-A
中央蘇區
紅一方面軍,指揮朱德、政委毛澤東
第十八集團軍115師,師長林彪

A
晉冀察綏根據地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聶榮臻、薄一波

A-2
山東根據地
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羅榮桓


R1-B
中央蘇區
???
新四軍
蘇淮根據地
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陳毅、粟裕


R2
湘贛蘇區
紅二方面軍,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
第十八集團軍120師,師長賀龍
陝甘寧青邊區、晉綏根據地
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

R4
鄂豫皖蘇區
紅四方面軍,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 (實際領導人張國燾)
第十八集團軍129師,師長劉伯承
晉冀魯豫根據地
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

民國軍閥史~蔣系點將錄

作者:朱志德




黃埔系是指黃埔軍校出身的軍人及其後續編入的部隊,這些部隊也被稱為「中央系」,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黃埔軍校的影響力深遠,許多日後的國民黨高級將領都曾在這所軍校中擔任要職,如領導人、軍事教官或學生隊隊長。這些高級將領包括何應欽、顧祝同、陳誠、周至柔、劉峙、蔣鼎文、俞飛鵬等。

在黃埔軍校的前六期畢業生中,許多人成為國民黨軍隊中的核心人物,並出任集團軍副總司令或兵團副司令官等高級職位。例如,第一期畢業生如丁德隆、王仲廉、關麟徵等;第二期如方天、李士珍;第三期如王耀武、方先覺;第四期如胡琏、沈向奎;第五期如陳克非、郭汝瑰;第六期如唐縱、戴笠等。此外,潮州分校的一期畢業生毛人鳳也成為重要人物。

在第一次北伐時,國民革命軍編成了八個軍,其中僅有第一軍為黃埔嫡系,軍長為何應欽,主要將領包括王柏齡、顧祝同等。隨著接收福建、浙江地區的軍隊,第一軍不斷擴大,成為北伐的核心力量。隨後的第二次北伐中,國民革命軍進一步擴大為四個集團軍,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是其中的主力,分為四個軍團和預備隊,由劉峙、陳調元、方鼎英等將領指揮。

隨著北伐結束和一系列內戰如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的勝利,蔣介石成功擊潰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和張學良等競爭對手,鞏固了國民政府的權力。然而,即使在蔣介石的嫡系內部,也存在著不同的派系和利益鬥爭。這些派系中,最主要的四大派別分別由何應欽、陳誠、胡宗南和湯恩伯領導。

何應欽因與蔣介石有深厚的同學及共事關係,逐漸在黃埔軍校中崛起,並培植了自己的勢力。他的「四大金剛」是劉峙、顧祝同、錢大鈞和蔣鼎文。何應欽在國民黨軍政界的地位極高,被稱為「位極人臣」,甚至有人將他與蔣介石並列稱作「蔣何」。

陳誠則以第十八軍為基礎,成為蔣介石的重要支持者。他麾下的將領如周至柔、羅卓英等,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並在抗日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

胡宗南在抗戰期間逐漸掌控西北軍事力量,成為「西北王」。而湯恩伯則控制了中原和東南地區,手下擁有多個集團軍和獨立師,是抗戰中期國民黨軍隊中的一股重要勢力。

總結來看,黃埔系不僅是國民黨軍隊的中堅力量,也是蔣介石鞏固權力的重要工具。各派系的競爭與合作,形塑了當時中國軍政的複雜局勢,影響深遠。正如丘吉爾所說的「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這些將領和部隊在國民黨的軍事歷程中書寫了他們自己的篇章。

民國軍閥史~各省點將錄

作者:朱志德



四川
武備系:劉存厚、劉成勳、賴心輝
九人團:熊克武、但懋辛
實業團:呂超
速成系:劉湘(舊二軍)、楊森(新二軍)
保定系: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
軍官系:李家鈺、羅澤洲
    1.1913年二次革命:熊克武VS滇軍+北洋軍~熊克武敗
  2.1916年護國戰爭:劉存厚+滇軍VS北洋軍~北洋軍敗
  3.1917年川滇戰爭:劉存厚VS滇軍~滇軍敗
  4.1918年護法戰爭:熊克武+滇軍VS劉存厚+北洋軍~劉存厚+北洋軍敗
  5.1920年倒熊戰爭:滇軍+呂超Vs熊克武+劉湘~熊克武敗
  6.1920年川滇戰爭:熊克武+劉湘+劉存厚VS滇軍~滇軍敗
  7.1920年驅劉戰爭:熊克武+劉湘VS劉存厚~劉存厚敗,但熊克武被楊森逐走
  8.1921年川鄂戰爭:川軍+湘軍VS直系~川軍敗

  9.1922年一二軍戰爭:但懋辛+劉成勳+賴心輝+鄧錫侯+田頌堯VS劉湘~劉湘敗<熊克武聯合劉存厚殘部對抗劉湘>
  10.1923年軍師戰爭:但懋辛+劉成勳+賴心輝VS鄧錫侯+田頌堯+楊森+劉文輝~但懋辛+劉成勳+賴心輝敗<劉湘殘部聯合劉存厚殘部對抗熊克武>
  10.1924年討賊戰爭:但懋辛+劉成勳+賴心輝+滇軍VS鄧錫侯+田頌堯+楊森+袁祖銘+直系<熊克武引滇軍為援,劉湘引袁祖銘和直系為援,熊克武兵敗一軍泡沫化。吳佩孚打算命楊森督川,劉湘和袁祖銘分別進攻滇黔>
  11.1925年統一戰爭:楊森VS劉成勳+賴心輝+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袁祖銘:楊森先勝後敗,劉湘復出<川軍聯合驅逐依附直系的楊森>
  13.1926年驅袁戰爭:賴心輝+劉湘+劉文輝+楊森VS鄧錫侯+田頌堯+袁祖銘~袁祖銘敗,退往湘西
192611~12月川軍易幟、劉成勳、楊森、劉湘、劉文輝、賴心輝、鄧錫侯、田頌堯
  14.1927年武漢之戰:楊森VS唐生智~楊森敗
  15.1928年討楊逮吳之戰:劉湘+賴心輝VS楊森——楊森退往開江
  八部同盟:武備系、新二軍、軍官系
    16.1928年下川東之戰:八部同盟VS劉湘~同盟軍敗
  17.1929年上川東之戰:八部同盟VS劉文輝~同盟軍敗
  18.1930年北道之戰:李家鈺羅澤洲(軍官系)楊森VS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保定系)~軍官系敗,投靠劉湘
  19.1932年省門之戰:劉文輝VS田頌堯~田頌堯敗
  20.1933年毗河之戰:劉文輝VS鄧錫侯~鄧錫侯敗
  21.1932~1933年二劉大戰:劉湘+田頌堯+鄧錫侯VS劉文輝——田、鄧先敗被劉湘收編。劉文輝退往漢源,四川軍閥混戰的終結<誰被劉文輝打殘,誰就被劉湘收編,最後復出壯大的劉湘滅了劉文輝>
1935年中央軍入川
劉湘率軍出川抗戰時病逝,中央先派張群擔任四川省主席,後由蔣中正兼任。

雲南
顧品珍回滇,逐走唐繼堯,唐繼堯率殘部(李友勳<部下龍雲>、胡若愚)投靠孫文,奪走駐粵滇軍(楊益謙、張懷信)~只剩下朱培德忠於孫文
唐繼堯回滇,顧品珍戰死,殘部投靠孫文
唐繼堯援助劉顯世回黔,其弟唐繼虞控制貴州
討賊戰爭,滇軍再次入川,與直系作戰
孫文逝世,滇軍假桂入粵,7萬滇軍被李宗仁2萬軍隊擊敗
北伐時龍雲、胡若愚發動政變逼唐繼堯退位
龍雲、胡若愚內鬥,龍雲獲勝
抗戰結束後中央軍杜聿明將龍雲強行解職
龍雲部下盧漢繼任、接收越南的滇軍帶往東北戰場,先後投共
貴州
王文華、劉顯世互鬥,王文華被暗殺,其部下盧濤逐走劉顯世,劉顯世入鄂投靠吳佩孚
劉顯世派部下袁祖銘逐走盧濤,袁祖銘自立,拒絕劉顯世回黔
劉顯世投靠唐繼堯,回黔逐走袁祖銘,袁祖銘到川就食,貴州實際被唐繼虞控制
直系援助在川戰敗的袁祖銘回黔,唐繼虞戰敗回滇
袁祖銘參加北伐時被唐生智謀殺,部下王天培繼續參加北伐,周西成控制貴州
中原大戰時周西成支持桂系,其部下王家烈擁蔣,周西成兵敗
剿共時中央軍入黔,吳忠信取代王家烈
湖南
譚延闓逐走程潛統一湘南
湖南驅張戰爭,譚延闓統一湖南
程潛部下李仲麟發動平江兵變,驅逐譚延闓
譚延闓部下趙恆惕鎮壓平江兵變,自立,拒絕譚延闓回湘
趙恆惕攻鄂,驅逐王占元,卻引來吳佩孚反攻,岳陽失守
趙恆惕拒絕孫文假道湖南北伐,號召聯省自治,支援陳炯明打孫文
譚延闓在孫文支援下攻湘,趙恆惕引吳佩孚南侵,逐走譚延闓
趙恆惕直奉戰爭後收留敗戰的吳佩孚
唐生智叛變,逐走趙恆惕,引李宗仁、蔣中正北伐
唐生智叛變兵敗,部下何鍵取而代之,中原大戰、剿共戰爭時堅決擁蔣
抗戰爆發,中央軍入湘,張治中取代何鍵
廣西
粵桂戰爭後,舊桂系崩潰
唐繼堯殘部(李友勳、胡若愚)駐柳州~唐繼堯回滇後換顧品珍殘部張開儒駐柳州,張開儒部下楊希閔取而代之
中央滇軍朱培德駐桂林 中央桂軍劉震寰駐蒼梧(原為舊桂系陳炳焜下屬,粵桂戰爭倒戈)
林俊廷廣西自治軍駐南寧(後迎回陸榮廷) 救桂軍總司令沈鴻英駐桂林
林虎殘部 李宗仁 駐十萬大山
沈鴻英奪粵失敗回桂,進攻陸榮廷,李宗仁趁機吞併其他舊桂系勢力
沈鴻英聯合李宗仁消滅陸榮廷
李沈大戰時孫文逝世,唐繼堯遣滇軍假道攻粵,被李宗仁擊退
李宗仁消滅沈鴻英殘部,統一廣西
李宗仁支持北伐,將勢力擴展到兩湖、兩廣
李宗仁反蔣兵敗,俞作柏、李明瑞、楊騰輝、鄭介民控制廣西
俞作柏、李明瑞親共被免職,鄭介民調往中央,楊騰輝迎李宗仁回桂
廣東
兩次粵桂戰爭,粵系勝利
陳炯明贊成聯省自治,孫文要北伐武力統一,陳炯明叛變逐走孫文
孫文唆使閩、桂、滇、湘聯軍回師
<客軍入境,廣東亡省>討賊桂聯軍楊希閔、滇軍朱培德、滇軍范石生、討賊粵聯軍劉震寰、桂軍沈鴻英、東路討賊軍許崇智()、湘軍程潛、湘軍譚延闓、明不見經傳的浙江人蔣中正。陳炯明殘部由江西人李烈鈞收編。
桂軍沈鴻英聯合陳炯明殘部,在吳佩孚的支援下進攻廣州,被楊希閔、劉震還擊退
孫文籌款,引發關餘事件和商團造反
蘇俄聯孫、孫文容共,建立黃埔軍校,蔣中正、周恩來任正副校長。
第一次東征失敗,孫文逝世,劉震寰、楊希閔叛變,勾結陳炯明殘部和唐繼堯滇軍夾攻廣州
楊劉叛變被鎮壓,第二次東征陳炯明殘部被滅,廣東統一
中共奪權失敗,汪兆銘、蔣中正成為國民政府領袖
北伐時粵系李濟深留守廣州,北伐的粵軍被共軍赤化,製造張黃事變和閩變
李濟深在蔣桂戰爭時支持桂系,部下陳濟棠擁蔣,李濟深被迫去職,
湯山事變,陳濟棠聯合汪兆銘反蔣,寧粵分裂
寧粵復合後又聯合桂系李宗仁反蔣
陳濟棠部下余漢謀擁護中央,兩廣事變失敗,陳濟棠出國考察

《潛規則》與《血酬定律》~損益計算下的治亂循環


讀者: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書籍是《潛規則》與《血酬定律》,作者吳思


潛規則一詞,現在普遍和職場霸凌及騷擾聯繫在一起。但這個詞的出現其實不久,而且最初是用來延伸解釋政治現象之用。其源頭,正是吳思在其2001年出版的《潛規則》一書。

相對於法律的明文規定,帝國時代官僚辦事時有另一套規則,除了加快行政效率,甚至用來為個人利益服務,所謂有關係就沒關係,這套隱藏在檯面下的規則,用潛規則稱之合適不過。

潛規則之所以能夠順利運作,在於對上的"資訊壟斷權",以及對下的"合法傷害權"

皇帝雖然位高權重,擁有明文規定的決定權,但畢竟只有一人,面對龐大的帝國,不可能鉅細靡遺的管理所有事物,得由分層的官僚系統代為協助,於是官僚集團得以從中壟斷資訊,皇帝聽到的都是根據明文規定切實實行的好話,而事情的運作則照著方便且有利於官僚系統的潛規則轉化。

同樣面對盤根錯節的官僚系統,為數更多的百姓更像是一盤散沙,官僚無論是照明文規定徵稅,還是照潛規則收取陋規,百姓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天高皇帝遠,上訪的成本太高了,更有被報復的風險,還不如想辦法增加自身的生產收益,來彌補逐漸增加的陋規。

在漫長的轉型中,潛規則終於取代了明文規定,清官逐漸被貪官淘汰,官越來越肥,民則越來越瘦,最終完成了承平往亂世的轉變。


接下來就要談到作者的另一本書"血酬定律",在最前面的"匪變"一節,就談到了官匪轉化、民匪轉化的過程,解釋的方法是經濟學原理,當成本上升、收益減少時,人不得不求變求生。

當官僚系統的胃口越來越大,負擔成本上升,此時老百姓又碰到天災人禍,生產收益大減,在得不到充足的救濟下,這時候搶,就變成了求生的手段,於是當土匪的血酬大於當良民的生產收益,是為民變匪

四處流竄的土匪變多,能固定收稅百姓變少,於是官僚系統的收入也開始下降了,還得派兵四處去剿匪,假若中央政府又發生權威下降的政變,於是這些四處剿匪的官僚系統也開始計算了,依照明文規定的稅收和潛規則的陋規收益下降,而利用國家暴力搶奪物資的效率比土匪還高,於是原先政府的文武百官搖身一變,成了類似土匪的軍閥,這是官變匪

當全國上下官民皆匪,誰能最終奪取天下,靠的不只是暴力,還有組織動員能力。

血酬,是用搶的,自身損失很大,且搶了這頓沒下頓,如果能弄到一塊穩定的地盤重新組織百姓恢復生產,按規定收取"保護費",雖然單筆收入比搶的少,長期來看收益比搶的還多,於是長期"法酬"逐漸取代了短期"血酬"。

而在自己的地盤外,因為根基不穩,當地組織的生產可能為他人所得,所以採取竭澤而漁、因糧於敵的手段,短期"血酬"相對長期"法酬"則是占上風的。

哪個軍閥土匪更能掌握這兩種手段,就越容易勝出了。

作者最後話鋒一轉,提出了"元規則"這個終極名詞

最強大的軍閥,打下了天下,最終成了皇帝。於是新朝代新的明文規定建立了,而"保護費"成了新的"稅收","規定"成了"法律",新的徵選官僚機制也重新建立,用窄門把政府和百姓再次隔開。這正是元規則-暴力最強者決定一切的表現。

當然,皇帝不可能管得動所有的官僚和民眾,在時間的推移下,明文規定終究還是會向潛規則靠攏,新的循環再次開始。

後來,西方列強用更強的暴力叩關,三權分立及一黨獨裁的新制度闖入,取代了帝國制度。這個過程,依舊不脫離元規則的運作。

兩書的總架構大致如上,但裡面還舉了大量精彩的故事當例子,說明整個官僚系統是怎麼運作潛規則的,令人嘆為觀止,值得咀嚼深思。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李健祥~中醫文獻學講義(抄本)

中醫文獻學 李健祥老師
類書:薈萃成書,囊次故實,兼收眾籍,不主一家,而屬以部類,條分件?,利尋檢、資採綴,以代應時取給者。
功用:1.查詢各類資料2.校勘考證古書3.蒐集古書異文
代表性類書:三國~魏文帝皇覽、唐~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宋~太平御覽、宋~冊府元龜、明~永樂大典、清~古今圖書集成

中醫專科類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醫心方、聖濟總錄
叢書:薈叢古人之書,併為一部,而以己意名之者。
功用:??
代表性叢書:道藏、大藏經、四庫全書
中醫專科叢書:
明~醫經正脈全書、六科證治準繩、東垣十書、薛氏醫案
清~醫宗金鑑、醫林指目、陳修園醫書、世補齋醫書
民~醫古微、珍本醫書集成、皇漢醫學叢書、中國醫學大成

民國軍閥史~舊軍點將錄

作者:朱志德


民國軍閥三大派系:北洋、士官、舊軍

在大清帝國南北兩方編練新軍的同時,清政府也開始逐步裁撤和改編各個舊軍。除了將八旗改編為第一鎮、第二十三鎮和禁衛軍外,綠營、練軍、巡防軍、毅軍及甘軍等也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改編。此外,地方上的保安隊(兼任保鑣和劫匪)、會黨和變民等,亦會根據需要被招安成為正式的軍隊。

然而,清政府的建軍工作卻導致了舊軍和新軍之間的矛盾。舊軍多熟悉冷兵器時代的戰法,缺乏新式的軍事知識,成員大多出身貧寒,甚至有些目不識丁。儘管如此,因為長期服役,他們容易倚老賣老,拒絕改革,並且貪污腐化、為非作歹的情況也較為嚴重。清政府希望裁減並管束舊軍,並將軍餉撥給新軍,這使得舊軍感到忿忿不平,兩者之間相互仇視。然而,相較於袁世凱私人的北洋軍以及具有革命思想的士官派新軍,舊軍則相對較為聽話,對政府較為效忠。因此,有時候裁軍的措施難以實施,甚至採取以舊防新的政策,推遲新軍的編練,將部分舊軍保留並加以擴充。

隨著戰爭的頻繁,這些舊軍將領逐漸意識到新武器和新戰法的重要性,於是主動汰舊換新,並聘請軍事教官,開辦軍事學校,擴充自己的實力,以期爭取霸主地位的機會。

各派系簡介

  1. 毅軍(武衛左軍)

    • 熱河毅軍:姜桂題、米振標
    • 河南毅軍:趙倜
  2. 甘軍(武衛後軍)

    • 寧夏馬家軍:馬千齡、馬福祿、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
    • 甘肅馬家軍:馬占鰲、馬安良、馬國良、馬廷勷、馬廷賢
    • 青海馬家軍:馬海晏、馬麒、馬麟、馬步芳、馬步青、馬仲英、馬繼援
  3. 安武軍

    • 舊安武軍:張勳、張文生
    • 新安武軍:倪嗣沖、馬聯甲
  4. 巡防營

    • 兩廣雲貴巡防營:龍濟光、陸榮廷、劉顯世
    • 東北巡防營:張作霖、馮德麟、吳俊陞、許蘭洲、王懷慶
  5. 民軍

    • 鎮嵩軍(河南民軍):柴雲陞、張治公、愍玉崑(手下有孫殿英),由劉鎮華代管
    • 陝西民軍:陳樹藩、于右任、胡景翼、孫岳(手下有李虎臣、楊虎城)

這些軍閥派系隨著時局變遷,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與特色,成為民國時期複雜的軍事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環。

民國軍閥史~士官點將錄

作者:朱志德



民國軍閥三大派系:北洋、士官、舊軍

所謂的士官系指的是那些曾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軍官。廣義上來說,這個派系也包括成城學校和振武學校的畢業生,這些學校相當於中級和初級的軍事學校。

最初,只有少數來自浙江、湖北等地的學生前往日本留學。然而,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打敗俄國的成就深刻震撼了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認為,既然日本作為亞洲國家能夠戰勝歐洲強國,則中國也應該效仿日本以提升軍事實力。隨後,清政府開始派遣官費留學生,同時大量自費留學生也湧向日本。然而,由於當時的日本已經成為革命黨的活動中心,這些留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

這批學成歸國的學生,主要被南方各省的督撫所重用,並逐漸形成了士官派新軍。他們主要活躍於武漢第八鎮、南京第九鎮、福州第十鎮、成都第十七鎮、昆明第十九鎮和廣州第二十六鎮。

各地新軍的發展

  1. 北方新軍:代表人物包括張紹曾、吳祿貞、藍天蔚、蔣百里、閻錫山和張鳳翽。除了閻錫山發展出晉系外,其他新軍人物不是被北洋系剿滅,就是被收編。

  2. 東南新軍:主要人物有李烈鈞、柏文蔚、趙聲和許崇智。這些新軍在二次革命後大多被北洋軍收編,部分則投靠廣東的孫文,加入了粵系。

  3. 湖北新軍:黎元洪為代表。湖北新軍在二次革命時遭北洋軍利用假途滅虢的策略,被北洋軍第二師擊潰並收編。

  4. 湖南新軍:趙恆惕和程潛領導的湖南新軍倡導聯省自治,試圖保境安民。然而,由於內部派系鬥爭激烈,他們多次被迫捲入南北戰爭,勢力難以穩定。

  5. 廣東新軍:陳炯明和許崇智是廣東新軍的領導者。在驅逐了雲南人龍濟光和廣西人陸榮廷後,兩人之間因聯省自治與武力統一的爭議展開了激烈內鬥。陳炯明一度占據上風,但最終敗北,兩支部隊合併,逐漸分化成客家系(如薛岳、張發奎)、廣肇系(如陳銘樞、蔣光鼐)和欽廉系(如陳濟棠、余漢謀)。隨著孫文提出聯俄容共政策,又衍生出黃埔系,代表人物包括蔣中正和何應欽。隨後在南昌兵變後,紅軍系(如葉挺、賀龍、朱德)脫離黃埔系,開始獨立發展。

  6. 四川新軍:尹昌衡、劉存厚和熊克武是四川新軍的代表。他們內部的鬥爭最為嚴重,經常出現誰崛起誰就被其他勢力圍攻的局面。戰敗後則借助外省軍閥的力量捲土重來,並通過橫徵暴斂與種植鴉片來補充財力。直到抗日戰爭前夕,四川才實現名義上的“統一”,但這些新軍實際上是四川的災難。

  7. 雲南新軍:由蔡鍔、唐繼堯和顧品珍領導。雲南新軍在護國戰爭後曾擴張到西南八省,短暫稱霸一時,但最終因為外部抵制和內部鬥爭,勢力逐漸衰退。

  8. 投身北洋系的士官派新軍:一些士官派新軍直接加入了北洋系,最著名的代表有孫傳芳和周蔭人。

這些士官派新軍的發展經歷了從壯大到分化,甚至是被吸納或剿滅的歷程,折射了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局勢下的權力鬥爭與動盪局面。

公視~《聽時代在唱歌》

閱聽人:朱志德

本次要推薦的是公共電視的紀錄片《聽時代在唱歌》,該影片首先講述黑膠唱片產業於日本時代引入台灣,開啟了流行音樂時代,接著以十年為一個單位,講述戰後的流行音樂變化。

不過該紀錄片在公視+並沒有,如果還有其他不錯的台灣音樂史影片和書籍,有請大家多多推薦,感謝。

第一集 留聲時代 流離歌舞(1955之前)


第二集 四方框裡流洩的歌(1955~1970)


第三集 唱自己的歌(年代:1970~1981)


第四集 吶喊的音軌(1981~1990)


第五集 世紀末的喧嘩(1990~2000)

第六集 音樂就是我的生活(年代:2000~)

地質年代~大總表


顯生宙
新生代
0.02
0.23~0.02億年前
0.65~0.23億年前
中生代
1.45~0.65億年前
1.99~1.45億年前
2.51~1.99億年前
古生代
2.99~2.51億年前
3.58~2.99億年前
4.19~3.58億年前
4.43~4.19億年前
4.85~4.43億年前
5.41~4.85億年前
元古宙
震旦紀
6.35~5.41億年前
成冰紀
8.5~6.35億年前
拉伸紀
10~ 8.5億年前
狹帶紀
12~ 10億年前
延展紀
14~ 12億年前
蓋層紀
16~ 14億年前
固結紀
18~ 16億年前
造山紀
20.5~ 18億年前
層侵紀
23~20.5億年前
成鐵紀
25~ 23億年前
新太古代

28~ 25億年前
中太古代

32~ 28億年前
古太古代

36~ 32億年前
始太古代

38~ 36億年前


46~ 38億年前



地層名稱

年代名稱

說明

(Eonothem)

(eon)

共有4個,大於5億年

(Erathem)

(era)

共有10個,數億年

(System)

(period)

共有22個,數千萬至數億年

(Series)

(epoch)

共有34個,數千萬年

(Stage)

(age)

共有99個,數百萬年

(Chronozone)

(chron)

國際地層委員會(ICS)不使用


民國軍閥史~北洋點將錄

作者:朱志德


民國軍閥三大派系:北洋、士官、舊軍

北洋點將錄

<北洋嫡系> (安徽老兵 + 直隸新兵) 當北洋軍從兩鎮擴編為六鎮時,第一鎮改稱為第二鎮,第二鎮則改為第四鎮。袁世凱只上繳了第一、第三、第五、第六鎮的兵權,唯有第二鎮與第四鎮始終由他掌握並訓練。在辛亥革命期間,這兩鎮被調往武漢鎮壓,並在民國成立後改編為第二師和第四師。

  • 第二師 (直系)/五省聯軍浙軍:王占元、孫傳芳、盧香亭
    在鎮壓二次革命後,王占元駐防湖北。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時,他主和,卻在聯省自治風潮中慘遭川湘聯軍圍攻,而直系的吳佩孚見死不救。事後,吳佩孚奪走湖北地盤。王占元下台後,接手的孫傳芳被調到東南,打擊皖系勢力與孫文的北伐軍,最後留守浙江。反奉戰爭後,孫傳芳重整部隊為五省聯軍的浙軍,但在北伐戰爭中被擊潰收編。

  • 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由六支部隊組成,分別由浙軍第二師(直系)、皖軍第六師(直系)、贛軍第一師(直系)、閩軍第十二師(直系)、蘇軍第四師(皖系)、蘇軍第十師(皖系),涵蓋了被吳佩孚排擠到東南的大部分直系旁系,以及包圍圈內的皖系,相逢一笑泯恩仇。這些部隊於北伐戰爭後與黃埔系一同被打散重編,受江浙財閥的挹注,成了蔣介石中央軍的基石。

  • 第四師 (皖系)/五省聯軍蘇軍:楊善德、李厚基、謝鴻勳
    在二次革命後,楊善德駐防上海,李厚基駐防福建。護國戰爭後,盧永祥接手上海防務,楊善德改駐浙江。楊善德死後,第四師由盧永祥指揮。李厚基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被孫文的北伐軍擊潰,後由周蔭人接手。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孫傳芳的第二師擊潰並收編了第四師,並將其重整為蘇軍,最終在北伐戰爭中被擊潰收編。

<山東部隊> 袁世凱從直隸填補山東兵源時,將山東的地方部隊編成武衛右軍先鋒隊,並於八國聯軍戰後一同帶回直隸,後改稱第五鎮,駐守山東。在辛亥革命期間,第五鎮調往武漢鎮壓,民國成立後改稱第五師,回駐山東。

  • 第五師 (皖系)/被奉系直魯聯軍收編:靳雲鵬、張樹元、鄭士琦
    第五師一直駐防山東,護國戰爭時靳雲鵬主和被撤換。直皖戰爭後,儘管第五師的皖系背景濃厚,吳佩孚憑著同鄉關係保全了其勢力。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因直系大敗,第五師企圖搶奪直隸地盤,卻反被奉系張宗昌擊潰並解散收編。

<八旗部隊> 滿清政府為建立屬於自己的私家軍,將北京及東北的駐防八旗交由袁世凱訓練,組成了第一鎮、禁衛軍及第二十三鎮。然而,旗人子弟養尊處優,訓練不認真,甚至招募不足,最終不得不大量吸納漢人。

  • 第一師 (直系)/五省聯軍贛軍:蔡成勳、方本仁、鄧如琢
    這支具有八旗背景的第一師最初調往察哈爾震懾內蒙古王公,後來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調往江西。該師在反奉戰爭後被孫傳芳重整為五省聯軍的贛軍,但在北伐時被擊潰收編。

  • 第二十三師 (直系):孟恩遠、高士儐
    第二十三師最初駐防黑龍江,後駐吉林。在護法戰爭時被張作霖的奉軍擊潰,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試圖捲土重來,又被張宗昌擊敗。

  • 禁衛軍 (直系)/皖系15師+奉系16師
    禁衛軍隨馮國璋參加鎮壓二次革命,後來被改編為第十五師和第十六師,馮國璋當上總統後帶回北京。馮國璋死後,禁衛軍被皖系和奉系勢力收編,最終在戰後被吳佩孚解散。

<巡警部隊> 八國聯軍戰爭後,清政府不許在天津駐軍,袁世凱於是開始訓練巡警,逐漸將部分軍官合併,組建了第三鎮。辛亥革命後,該鎮改稱第三師。

  • 第三師 (直系):曹錕、吳佩孚鎮壓二次革命後,曹錕 駐防湖南,隨後在護國戰爭期間被調往四川進行鎮壓。南北和談後,第三師調回北京。護法戰爭後期,第三師再度被調往湖南鎮壓,勝利後曹錕 發通電主和,隨後率部北上直隸。

  • 此後在直皖戰爭 中,曹錕的第三師擊潰了皖系的曲同豐 所率的邊防軍。戰後,第三師大規模擴編,拆分成多個師:吳佩孚第三師、王承斌第二十三師、張福來第二十四師、蕭耀南第二十五師、曹鍈第二十六師、王懷慶第十三師、靳雲鶚第十四師,這些部隊的駐防範圍擴大至直隸、河南、湖北三省,並在後來的川湘援鄂行動和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獲勝。

  • 然而,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這些軍隊遭遇慘敗,部隊接連被張作霖馮玉祥 解散或收編。最終僅剩下第二十五師第十四師 保留實力。之後,當張作霖與馮玉祥交惡時,吳佩孚 得以復出,並與張作霖聯合對抗馮玉祥。然而,由於先前的連串失敗,吳佩孚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在北伐 期間,北伐軍從後方發動偷襲,導致吳佩孚所部全線崩潰,第三師的殘餘部隊最終徹底瓦解。

  • 第十師 (皖系)/五省聯軍蘇軍:盧永祥、何豐林、鄭俊彥
    盧永祥原隸屬第三師,因不合而另組第十師。二次直奉戰爭時該師被齊燮元第六師擊潰,但盧永祥後來在張宗昌的支援下反擊成功。最終第十師殘部加入孫傳芳的五省聯軍蘇軍。

<湖北部隊> 其前身為張之洞 在湖北編練的自強軍,後來北上接受袁世凱的訓練,並與第三鎮抽調的士兵合組為第六鎮。南方的新軍與北方的新軍有明顯區別:南方新軍主要招募科舉制度廢除後的讀書人,而北方新軍主要由貧苦農民組成。這些南方的新兵由於受立憲派和革命黨的思想影響,革命思想相當活躍。

當袁世凱將第六鎮的兵權交還中央後,滿人良弼 希望削弱袁世凱的影響力,於是安插了一批自己在日本陸軍官校 的同學和學弟,這些人中有不少成為革命黨。這些革命黨成員在北方新軍中猶如「不定時炸彈」,逐漸成為清廷不穩定因素。

在辛亥革命 期間,張紹曾 在灤州發動兵諫,計劃聯合保定的吳祿貞 的第六師、瀋陽的藍天蔚 的第二混成旅,以及閻錫山 的山西新軍,準備包圍北京,對清政府發動斬首行動。然而,這一聯合計劃因內部的分歧和突發事件未能順利進行。首先,吳祿貞 遭到刺殺,李純 領導的第六師進軍山西,並擊敗閻錫山。隨後,張作霖 帶兵進攻瀋陽,藍天蔚 和蔣百里 落荒而逃。最終,孤立無援的張紹曾 不得不接受中央調職。而後,第二十師的革命黨成員試圖發動革命,但被王懷慶 鎮壓,最終以失敗告終。

  • 第六師 (直系)/五省聯軍皖軍:李純、齊燮元、陳調元

    鎮壓二次革命 後,李純 率領第六師駐防江西。護國戰爭期間,他選擇通電主和,未進一步參戰。當時的江蘇督軍馮國璋 回北京接任大總統,李純的第六師被調往江蘇填補防務。在護法戰爭 中,李純再次通電主和。後來,隨著直皖戰爭 結束,李純因精神疾病自殺,由齊燮元 接任第六師師長。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齊燮元領導第六師擊潰了盧永祥 率領的第十師,但隨後奉系張宗昌支援盧永祥,反過來擊敗了齊燮元。戰敗後,第六師的殘部由陳調元 帶領逃往浙江,被孫傳芳 收編。反奉戰爭後,第六師被孫傳芳整編為五省聯軍的皖軍,然而在北伐期間,該部隊最終被擊潰解散。

  • 第二十師 (直系):潘榘楹、范國璋、閻相文
    該師參與了鎮壓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並在直皖戰爭中擊潰了皖系的陳樹藩,但最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的國民軍擊潰並收編。

<新編北洋軍 (河南部隊為主)> 

  • 舊第七師:直系,雷震春、陸建章、馮玉祥

    第七師的前身為直系 部隊,最初由雷震春 率領,參與了鎮壓二次革命,當時駐防江蘇。後來,陸建章 接管第七師,並被派往河南,鎮壓白狼民變。途中,陸建章還順道消滅了駐陝西的士官派新軍張鳳翽,然後駐防陝西。後來第七師被縮編成第16混成旅。

    在護國戰爭 中,陸建章的部隊遭到陳樹藩 率領的陝西民兵擊潰,不得已撤回北京。此時,馮玉祥接掌第16混成旅。由於陳樹藩 與段祺瑞 接觸並示好,陸建章與馮玉祥(兩人均為安徽人)轉而投靠直系。馮玉祥參與了鎮壓張勳復辟,並在護法戰爭期間率軍至湖南,但途中即通電主和,未繼續行動。

    在直皖戰爭 中,馮玉祥率部進攻陝西,擊敗皖系的陳樹藩,並且升任第十一師師長,且接替自殺的閻相文,擔任陝西督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 中,馮玉祥成功擊潰了河南的趙倜毅軍,被任命為河南督辦。然而,由於吳佩孚 對馮玉祥的猜忌,馮被迫撤職,改任北京陸軍檢閱使。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馮玉祥對吳佩孚不滿,率領部隊倒戈,使吳佩孚慘敗。馮玉祥隨後將第十一師改編為國民軍第一軍,並在蘇聯的支援下,將手下五個旅長——張之江、鹿鍾麟、李鳴鐘、劉郁芬、宋哲元 升格為師長。此外,馮玉祥還將來自陝西的民軍首領胡景翼、孫岳 升格為國民軍的第二、第三軍。

    然而,由於地盤和利益之爭,馮玉祥與張作霖反目成仇。馮聯合孫傳芳 和郭松齡 發動了反奉戰爭,圍攻張作霖。張作霖則聯合吳佩孚 和閻錫山,發動討赤戰爭,圍攻馮玉祥。此時北伐戰爭 爆發,吳佩孚大敗,馮玉祥帶領部隊從西北返回河南,並將其部隊改名為北伐軍第二集團軍。與蔣中正 的第一集團軍 聯手,進行清黨與反共,並一起攻打張作霖。

    北伐成功後,馮玉祥與蔣中正因地盤和領導權之爭反目,最終導致中原大戰。馮玉祥的反共立場使蘇聯停止對他的援助,而蔣中正則得到了英美和江浙財閥的支持,運用財政力量收買馮玉祥的部下倒戈,最終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 瓦解。

  • 新第七師(皖系),張敬堯

    張敬堯 率領的新第七師 隸屬於皖系,曾參與鎮壓河南白狼民變,取得勝利。護國戰爭期間,張敬堯進軍四川,但遭遇失敗,隨後入侵山西,亦被閻錫山 擊敗。在護法戰爭中,他率部進入湖南,卻被湘桂聯軍擊潰。

    儘管屢戰失利,段祺瑞 保舉張敬堯擔任湖南督軍,這使得曾擊敗湘桂聯軍的吳佩孚 反而屈居其下,心中極為不滿。吳佩孚通電主和,並撤兵引發了直皖戰爭。張敬堯的第七師留在湖南,最終遭到湘軍包圍,被徹底擊潰並解散。
  • 第八師(直系),李長泰、王汝賢

    第八師 隸屬於直系,曾參與鎮壓張勳復辟。在護法戰爭期間進軍湖南,但戰敗,隨後進軍四川鎮壓,結果再次失敗。此後,第八師長期駐防湖北。在北伐戰爭期間,該部隊被馮玉祥 的國民軍擊敗並解散。

  • 第十一師(直系),張永成、李奎元

  • 第十一師 的前身為模範團,最初駐防直隸,後調往湖北。在直皖戰爭 期間,第十一師成功消滅了皖系的吳光新,但戰後由於軍餉不足,部隊爆發譁變,最終被解散。
  • 第十二師(直系)/五省聯軍閩軍,陳光遠、周蔭人

  • 第十二師 也是由模範團擴編而成,最初駐防直隸,後調往綏遠。當李純 的第六師調往江蘇時,陳光遠 率第十二師填補江西的防務。在第一次直奉戰爭 中,第十二師被孫文 的北伐軍擊潰。戰後,周蔭人 接管殘部,並隨孫傳芳 的第二師轉進福建,消滅了皖系的李厚基 和王永泉,隨後長期駐防福建。反奉戰爭後,該部隊被孫傳芳 整編為五省聯軍的閩軍,但在北伐期間最終被擊潰並收編。
<參戰/邊防軍>

  • 在護法戰爭期間,皖系的主力駐扎在沿海富饒地區,不願出兵。而直系部隊雖出兵,卻經常通電主和。段祺瑞因此決定重新打造自己的親軍,利用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向日本簽署了西原借款,並訓練了參戰軍。戰爭結束後,這些部隊改編為邊防軍,並趁俄國革命內戰之機,中日聯合出兵西伯利亞,甚至一度收復外蒙。然而,隨著直皖戰爭爆發,參戰軍在直奉聯軍的夾攻下潰敗,最終被解散。
第一師 (皖系):曲同豐
第二師 (皖系):馬良
第三師 (皖系):陳文運

<其他的師、混成旅較不有名,隨編隨滅,或者並非從北洋嫡系分出,就不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