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目無現生物種,現階段分類如下
盤龍目 PELYCOSAURIA (並系群)
卡色龍亞目(Caseasauria)是早期合弓動物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演化支是真盤龍亞目。牠們現在只發現於二疊紀,包括兩個外表上不同的科:小型、食蟲性或肉食性的始蜥龍科,以及大型草食性的卡色龍科。這兩科動物擁有許多相同的獨有特徵,這些特徵是關於口鼻部與外鼻孔的型態,卡色龍科可能從始蜥龍科演化而來。
卡色龍類的祖先,可回溯至石炭紀晚期(賓夕法尼亞紀)的某種外表類似蜥蜴的食蟲性或雜食性合弓動物,例如始祖單弓獸(已知年代最早的合弓類動物)。在早二疊紀的末期,卡色龍類是大量且成功的動物。到了中二疊紀,更為先進、成功的獸孔目動物的出現,而導致卡色龍類數量變少,最後滅絕,牠們沒有存活到晚二疊紀[1]。
真盤龍亞目(Eupelycosauria)起初指的是盤龍目的一個亞目,但現在重新定義為真盤龍類,是合弓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包括大多數盤龍類、獸孔目、哺乳類。牠們首次出現於石炭紀晚期(早賓夕法尼亞紀),例如:始祖單弓獸(Archaeothyris),以及可能更早的Protoclepsydrops,與牠們的早期羊膜動物祖先相比,真盤龍類代表哺乳類演化階段中的某一階段。將真盤龍類與卡色龍亞目區別的共有衍徵,是根據頭顱骨中特定骨頭的比例細節。這些特徵包括:長而狹窄的上顳骨(卡色龍類的上顳骨幾乎是跟其長度一樣寬),額骨與眼眶上緣的接觸面較寬。在晚石炭紀到早二疊紀這段期間,許多真盤龍類(不包含獸孔目)是陸地的優勢動物。蛇齒龍科在晚石炭紀到早二疊紀是常見動物,但牠們體型逐漸變小。基龍科與非真盤龍類的卡色龍科,是晚石炭紀到早二疊紀的優勢草食性動物,體型從豬到犀牛大小。最著名的基龍類是基龍,基龍身長3到4公尺,是具有背帆的大型草食性動物,背帆可能用來循環體溫或求偶。楔齒龍科可能會獵食基龍類與卡色龍類,牠們是早二疊紀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楔齒龍類包括著名的異齒龍,牠常被誤認為是恐龍,是當時最大型的掠食動物。牠的體型可達3到4公尺。如同基龍,異齒龍背上也有獨特的背帆,可能也有同樣循環體溫的用途。所有真盤龍類的外表類似巨蜥,是冷血動物、四肢向兩側延展的羊膜動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