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地質年代~大總表


顯生宙
新生代
0.02
0.23~0.02億年前
0.65~0.23億年前
中生代
1.45~0.65億年前
1.99~1.45億年前
2.51~1.99億年前
古生代
2.99~2.51億年前
3.58~2.99億年前
4.19~3.58億年前
4.43~4.19億年前
4.85~4.43億年前
5.41~4.85億年前
元古宙
震旦紀
6.35~5.41億年前
成冰紀
8.5~6.35億年前
拉伸紀
10~ 8.5億年前
狹帶紀
12~ 10億年前
延展紀
14~ 12億年前
蓋層紀
16~ 14億年前
固結紀
18~ 16億年前
造山紀
20.5~ 18億年前
層侵紀
23~20.5億年前
成鐵紀
25~ 23億年前
新太古代

28~ 25億年前
中太古代

32~ 28億年前
古太古代

36~ 32億年前
始太古代

38~ 36億年前


46~ 38億年前



地層名稱

年代名稱

說明

(Eonothem)

(eon)

共有4個,大於5億年

(Erathem)

(era)

共有10個,數億年

(System)

(period)

共有22個,數千萬至數億年

(Series)

(epoch)

共有34個,數千萬年

(Stage)

(age)

共有99個,數百萬年

(Chronozone)

(chron)

國際地層委員會(ICS)不使用


民國軍閥史~北洋點將錄

作者:朱志德


民國軍閥三大派系:北洋、士官、舊軍

北洋點將錄

<北洋嫡系> (安徽老兵 + 直隸新兵) 當北洋軍從兩鎮擴編為六鎮時,第一鎮改稱為第二鎮,第二鎮則改為第四鎮。袁世凱只上繳了第一、第三、第五、第六鎮的兵權,唯有第二鎮與第四鎮始終由他掌握並訓練。在辛亥革命期間,這兩鎮被調往武漢鎮壓,並在民國成立後改編為第二師和第四師。

  • 第二師 (直系)/五省聯軍浙軍:王占元、孫傳芳、盧香亭
    在鎮壓二次革命後,王占元駐防湖北。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時,他主和,卻在聯省自治風潮中慘遭川湘聯軍圍攻,而直系的吳佩孚見死不救。事後,吳佩孚奪走湖北地盤。王占元下台後,接手的孫傳芳被調到東南,打擊皖系勢力與孫文的北伐軍,最後留守浙江。反奉戰爭後,孫傳芳重整部隊為五省聯軍的浙軍,但在北伐戰爭中被擊潰收編。

  • 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由六支部隊組成,分別由浙軍第二師(直系)、皖軍第六師(直系)、贛軍第一師(直系)、閩軍第十二師(直系)、蘇軍第四師(皖系)、蘇軍第十師(皖系),涵蓋了被吳佩孚排擠到東南的大部分直系旁系,以及包圍圈內的皖系,相逢一笑泯恩仇。這些部隊於北伐戰爭後與黃埔系一同被打散重編,受江浙財閥的挹注,成了蔣介石中央軍的基石。

  • 第四師 (皖系)/五省聯軍蘇軍:楊善德、李厚基、謝鴻勳
    在二次革命後,楊善德駐防上海,李厚基駐防福建。護國戰爭後,盧永祥接手上海防務,楊善德改駐浙江。楊善德死後,第四師由盧永祥指揮。李厚基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被孫文的北伐軍擊潰,後由周蔭人接手。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孫傳芳的第二師擊潰並收編了第四師,並將其重整為蘇軍,最終在北伐戰爭中被擊潰收編。

<山東部隊> 袁世凱從直隸填補山東兵源時,將山東的地方部隊編成武衛右軍先鋒隊,並於八國聯軍戰後一同帶回直隸,後改稱第五鎮,駐守山東。在辛亥革命期間,第五鎮調往武漢鎮壓,民國成立後改稱第五師,回駐山東。

  • 第五師 (皖系)/被奉系直魯聯軍收編:靳雲鵬、張樹元、鄭士琦
    第五師一直駐防山東,護國戰爭時靳雲鵬主和被撤換。直皖戰爭後,儘管第五師的皖系背景濃厚,吳佩孚憑著同鄉關係保全了其勢力。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因直系大敗,第五師企圖搶奪直隸地盤,卻反被奉系張宗昌擊潰並解散收編。

<八旗部隊> 滿清政府為建立屬於自己的私家軍,將北京及東北的駐防八旗交由袁世凱訓練,組成了第一鎮、禁衛軍及第二十三鎮。然而,旗人子弟養尊處優,訓練不認真,甚至招募不足,最終不得不大量吸納漢人。

  • 第一師 (直系)/五省聯軍贛軍:蔡成勳、方本仁、鄧如琢
    這支具有八旗背景的第一師最初調往察哈爾震懾內蒙古王公,後來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調往江西。該師在反奉戰爭後被孫傳芳重整為五省聯軍的贛軍,但在北伐時被擊潰收編。

  • 第二十三師 (直系):孟恩遠、高士儐
    第二十三師最初駐防黑龍江,後駐吉林。在護法戰爭時被張作霖的奉軍擊潰,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試圖捲土重來,又被張宗昌擊敗。

  • 禁衛軍 (直系)/皖系15師+奉系16師
    禁衛軍隨馮國璋參加鎮壓二次革命,後來被改編為第十五師和第十六師,馮國璋當上總統後帶回北京。馮國璋死後,禁衛軍被皖系和奉系勢力收編,最終在戰後被吳佩孚解散。

<巡警部隊> 八國聯軍戰爭後,清政府不許在天津駐軍,袁世凱於是開始訓練巡警,逐漸將部分軍官合併,組建了第三鎮。辛亥革命後,該鎮改稱第三師。

  • 第三師 (直系):曹錕、吳佩孚鎮壓二次革命後,曹錕 駐防湖南,隨後在護國戰爭期間被調往四川進行鎮壓。南北和談後,第三師調回北京。護法戰爭後期,第三師再度被調往湖南鎮壓,勝利後曹錕 發通電主和,隨後率部北上直隸。

  • 此後在直皖戰爭 中,曹錕的第三師擊潰了皖系的曲同豐 所率的邊防軍。戰後,第三師大規模擴編,拆分成多個師:吳佩孚第三師、王承斌第二十三師、張福來第二十四師、蕭耀南第二十五師、曹鍈第二十六師、王懷慶第十三師、靳雲鶚第十四師,這些部隊的駐防範圍擴大至直隸、河南、湖北三省,並在後來的川湘援鄂行動和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獲勝。

  • 然而,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這些軍隊遭遇慘敗,部隊接連被張作霖馮玉祥 解散或收編。最終僅剩下第二十五師第十四師 保留實力。之後,當張作霖與馮玉祥交惡時,吳佩孚 得以復出,並與張作霖聯合對抗馮玉祥。然而,由於先前的連串失敗,吳佩孚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在北伐 期間,北伐軍從後方發動偷襲,導致吳佩孚所部全線崩潰,第三師的殘餘部隊最終徹底瓦解。

  • 第十師 (皖系)/五省聯軍蘇軍:盧永祥、何豐林、鄭俊彥
    盧永祥原隸屬第三師,因不合而另組第十師。二次直奉戰爭時該師被齊燮元第六師擊潰,但盧永祥後來在張宗昌的支援下反擊成功。最終第十師殘部加入孫傳芳的五省聯軍蘇軍。

<湖北部隊> 其前身為張之洞 在湖北編練的自強軍,後來北上接受袁世凱的訓練,並與第三鎮抽調的士兵合組為第六鎮。南方的新軍與北方的新軍有明顯區別:南方新軍主要招募科舉制度廢除後的讀書人,而北方新軍主要由貧苦農民組成。這些南方的新兵由於受立憲派和革命黨的思想影響,革命思想相當活躍。

當袁世凱將第六鎮的兵權交還中央後,滿人良弼 希望削弱袁世凱的影響力,於是安插了一批自己在日本陸軍官校 的同學和學弟,這些人中有不少成為革命黨。這些革命黨成員在北方新軍中猶如「不定時炸彈」,逐漸成為清廷不穩定因素。

在辛亥革命 期間,張紹曾 在灤州發動兵諫,計劃聯合保定的吳祿貞 的第六師、瀋陽的藍天蔚 的第二混成旅,以及閻錫山 的山西新軍,準備包圍北京,對清政府發動斬首行動。然而,這一聯合計劃因內部的分歧和突發事件未能順利進行。首先,吳祿貞 遭到刺殺,李純 領導的第六師進軍山西,並擊敗閻錫山。隨後,張作霖 帶兵進攻瀋陽,藍天蔚 和蔣百里 落荒而逃。最終,孤立無援的張紹曾 不得不接受中央調職。而後,第二十師的革命黨成員試圖發動革命,但被王懷慶 鎮壓,最終以失敗告終。

  • 第六師 (直系)/五省聯軍皖軍:李純、齊燮元、陳調元

    鎮壓二次革命 後,李純 率領第六師駐防江西。護國戰爭期間,他選擇通電主和,未進一步參戰。當時的江蘇督軍馮國璋 回北京接任大總統,李純的第六師被調往江蘇填補防務。在護法戰爭 中,李純再次通電主和。後來,隨著直皖戰爭 結束,李純因精神疾病自殺,由齊燮元 接任第六師師長。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齊燮元領導第六師擊潰了盧永祥 率領的第十師,但隨後奉系張宗昌支援盧永祥,反過來擊敗了齊燮元。戰敗後,第六師的殘部由陳調元 帶領逃往浙江,被孫傳芳 收編。反奉戰爭後,第六師被孫傳芳整編為五省聯軍的皖軍,然而在北伐期間,該部隊最終被擊潰解散。

  • 第二十師 (直系):潘榘楹、范國璋、閻相文
    該師參與了鎮壓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並在直皖戰爭中擊潰了皖系的陳樹藩,但最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的國民軍擊潰並收編。

<新編北洋軍 (河南部隊為主)> 

  • 舊第七師:直系,雷震春、陸建章、馮玉祥

    第七師的前身為直系 部隊,最初由雷震春 率領,參與了鎮壓二次革命,當時駐防江蘇。後來,陸建章 接管第七師,並被派往河南,鎮壓白狼民變。途中,陸建章還順道消滅了駐陝西的士官派新軍張鳳翽,然後駐防陝西。後來第七師被縮編成第16混成旅。

    在護國戰爭 中,陸建章的部隊遭到陳樹藩 率領的陝西民兵擊潰,不得已撤回北京。此時,馮玉祥接掌第16混成旅。由於陳樹藩 與段祺瑞 接觸並示好,陸建章與馮玉祥(兩人均為安徽人)轉而投靠直系。馮玉祥參與了鎮壓張勳復辟,並在護法戰爭期間率軍至湖南,但途中即通電主和,未繼續行動。

    在直皖戰爭 中,馮玉祥率部進攻陝西,擊敗皖系的陳樹藩,並且升任第十一師師長,且接替自殺的閻相文,擔任陝西督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 中,馮玉祥成功擊潰了河南的趙倜毅軍,被任命為河南督辦。然而,由於吳佩孚 對馮玉祥的猜忌,馮被迫撤職,改任北京陸軍檢閱使。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馮玉祥對吳佩孚不滿,率領部隊倒戈,使吳佩孚慘敗。馮玉祥隨後將第十一師改編為國民軍第一軍,並在蘇聯的支援下,將手下五個旅長——張之江、鹿鍾麟、李鳴鐘、劉郁芬、宋哲元 升格為師長。此外,馮玉祥還將來自陝西的民軍首領胡景翼、孫岳 升格為國民軍的第二、第三軍。

    然而,由於地盤和利益之爭,馮玉祥與張作霖反目成仇。馮聯合孫傳芳 和郭松齡 發動了反奉戰爭,圍攻張作霖。張作霖則聯合吳佩孚 和閻錫山,發動討赤戰爭,圍攻馮玉祥。此時北伐戰爭 爆發,吳佩孚大敗,馮玉祥帶領部隊從西北返回河南,並將其部隊改名為北伐軍第二集團軍。與蔣中正 的第一集團軍 聯手,進行清黨與反共,並一起攻打張作霖。

    北伐成功後,馮玉祥與蔣中正因地盤和領導權之爭反目,最終導致中原大戰。馮玉祥的反共立場使蘇聯停止對他的援助,而蔣中正則得到了英美和江浙財閥的支持,運用財政力量收買馮玉祥的部下倒戈,最終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 瓦解。

  • 新第七師(皖系),張敬堯

    張敬堯 率領的新第七師 隸屬於皖系,曾參與鎮壓河南白狼民變,取得勝利。護國戰爭期間,張敬堯進軍四川,但遭遇失敗,隨後入侵山西,亦被閻錫山 擊敗。在護法戰爭中,他率部進入湖南,卻被湘桂聯軍擊潰。

    儘管屢戰失利,段祺瑞 保舉張敬堯擔任湖南督軍,這使得曾擊敗湘桂聯軍的吳佩孚 反而屈居其下,心中極為不滿。吳佩孚通電主和,並撤兵引發了直皖戰爭。張敬堯的第七師留在湖南,最終遭到湘軍包圍,被徹底擊潰並解散。
  • 第八師(直系),李長泰、王汝賢

    第八師 隸屬於直系,曾參與鎮壓張勳復辟。在護法戰爭期間進軍湖南,但戰敗,隨後進軍四川鎮壓,結果再次失敗。此後,第八師長期駐防湖北。在北伐戰爭期間,該部隊被馮玉祥 的國民軍擊敗並解散。

  • 第十一師(直系),張永成、李奎元

  • 第十一師 的前身為模範團,最初駐防直隸,後調往湖北。在直皖戰爭 期間,第十一師成功消滅了皖系的吳光新,但戰後由於軍餉不足,部隊爆發譁變,最終被解散。
  • 第十二師(直系)/五省聯軍閩軍,陳光遠、周蔭人

  • 第十二師 也是由模範團擴編而成,最初駐防直隸,後調往綏遠。當李純 的第六師調往江蘇時,陳光遠 率第十二師填補江西的防務。在第一次直奉戰爭 中,第十二師被孫文 的北伐軍擊潰。戰後,周蔭人 接管殘部,並隨孫傳芳 的第二師轉進福建,消滅了皖系的李厚基 和王永泉,隨後長期駐防福建。反奉戰爭後,該部隊被孫傳芳 整編為五省聯軍的閩軍,但在北伐期間最終被擊潰並收編。
<參戰/邊防軍>

  • 在護法戰爭期間,皖系的主力駐扎在沿海富饒地區,不願出兵。而直系部隊雖出兵,卻經常通電主和。段祺瑞因此決定重新打造自己的親軍,利用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向日本簽署了西原借款,並訓練了參戰軍。戰爭結束後,這些部隊改編為邊防軍,並趁俄國革命內戰之機,中日聯合出兵西伯利亞,甚至一度收復外蒙。然而,隨著直皖戰爭爆發,參戰軍在直奉聯軍的夾攻下潰敗,最終被解散。
第一師 (皖系):曲同豐
第二師 (皖系):馬良
第三師 (皖系):陳文運

<其他的師、混成旅較不有名,隨編隨滅,或者並非從北洋嫡系分出,就不列出>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書齋主人與整理緣起

書齋主人

朱志德 (台:Chu Chì-tek、客:Zuˊ Zii-dedˋ),自號德公
來自高雄,祖籍善化(阿公)、麻豆(阿媽)、高樹(外公)、旗山(阿婆)。
自幼體弱,愛書成癖。欲自醫醫人,大學時期赴台中研修漢方與針灸,畢業後服務於高雄長庚及鳳山醫院,並投入竹田巡迴醫療。對科學與歷史懷有熱忱,書齋旨在探索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以觸及世界的源頭與演變,以演化以一貫之。


凡例

  1. 本部落格接近於百科全書或圖書分類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重要或有趣的資訊若不立即儲存分類,將淹沒在網際網路中。本部落格作為線上藏書櫃,依照特定分類將資訊歸納,方便檢索。

  2. 所轉載之內容,盡可能明示原出處連結並標示作者。若有疑慮,經原作者告知後將會下架。

  3. 大歷史與演化的世界觀是本部落格的整體架構。

  4. 欲效法太史公之法,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形成一家之言。

主要內容分類

  • 漢方針灸
    以漢方與針灸為核心,涵蓋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內容包括經絡學、針灸經驗和現代研究,探索東方醫學的精深智慧。

  • 藏書目錄
    收錄書齋主人的珍貴藏書,涵蓋個人精選的經典、歷史和自然科學書籍,展示知識的廣度,為讀者提供啟發與再探索的入口。

  • 讀書筆記
    從精讀中提煉心得,深入剖析不同書籍的核心內容,將書中知識融會貫通,並延伸至個人見解與反思,形成深度知識探討的基礎。

  • 時空簡史
    自150億年前宇宙誕生起,至未知年後世界終結止,涵蓋自基本粒子至宇宙結構的範圍,包含數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物理和化學等知識。

  • 生物簡史
    自46億年前地球誕生起,至約50億年後地球被太陽吞噬止,涵蓋大至樹木、小至病毒的所有生命,內容包括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生物,並探討地質年代、系統分類、演化理論、解剖生理和族群生態,追蹤古生物的出現、演化與滅絕,以及現生物種的多樣性,揭示生命世界的興衰。

  • 人類簡史
    自400萬年前人亞族出現起,至未知年後人屬智人滅絕止,涵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人類。

    1. 大歷史:回溯現代智人的演化與發展軌跡,以及擴散全球後的兩大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

    2. 區域史: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各區域人群,探索他們如何在不同自然環境中奮鬥並發展出獨特文化。

    3. 主題史:展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與連結交流,分為三大項:

      • 天工開物:人類創造的物質生活,包括飲食、服飾、居住、醫療、軍事及各種科技。

      • 文明之網:人類溝通資訊和情感的工具,如語言文字、音樂美術等。

      • 想像的共同體:人類創造的精神生活,規範共同生活的規則,是人類統合的力量,涵蓋思想信仰、金融財政、政治法律和教育學術。

藏書目錄



實體藏書目錄

藍底的是家裡買來蒐藏的書 
黑底的是在市立圖書館借過的書


經典特藏

本區為整理過後的圖表,並附上原創插圖,方便查找相關資訊


德公繪畫作品

本區為手繪原創作品的紀錄


專題資料蒐集

本區同樣為整理過後的圖表,方便查找相關資訊
民國軍閥史為部分自撰、部分轉載


追蹤中的說書人

本區為感興趣的自媒體創作者列表
以及文章和影音網站連結



漢方針灸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學士
高雄長庚中醫部總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中醫部針灸科主治醫師
鳳山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竹田中醫巡迴醫療主治醫師

學術論文

以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改善中醫毫針刺出入針數不符之風險
董氏奇穴學術思想的分化   期刊論文補充(董氏奇穴數量)
頭皮針流派研究:近 10 年頭皮針研究 文獻回顧與計量分析

門診時間

高雄長庚 上午11:00 下午16:00 晚上19:30掛號截止
鳳山醫院 上午11:00 掛號截止
竹田巡迴醫療請於現場掛號 下午16:00 掛號截止

就診注意事項

中醫學思心得

<針灸學史>
<針灸醫家取穴分析>
<針灸歌訣取穴分析>
<漢方>

<四診>
<醫話>

中醫讀書筆記

<中醫學史相關>
<中醫臨床相關>

中醫文獻學資料

腧穴整理 (五俞原絡郄歸經,其餘分部排列)

人類簡史

大歷史


區域史

主題史

天工開物

文明之網

想像的共同體

時空簡史


巨觀世界

微觀世界 

物理       化學

生物簡史

地質年代

系統分類

演化理論

解剖生理

現生物種多樣性

古生物演化及滅絕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民國軍閥史~四方四圓及其補充

作者:朱志德



民國軍閥的混戰過程,極其複雜,唐德剛先生於段祺瑞政權一書提出的"四方四圓"圖表,發揮了提綱挈領之效,近年來坊間的歷史書常引用,不過還有補充商確的空間。


所謂四方,即是把1912~1928這16年均分成四份,正好四位大人物各執掌北京政權四年,分別是1912~1916北洋系袁世凱、1916~1920皖系段祺瑞、1920~1924直系吳佩孚、1924~1928奉系張作霖。

所謂四圓,則是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不斷追求武力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雙方卻不斷分裂的過程,以及盟友和敵人為了利益而不斷轉化。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從易中天品三國看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共不可卒除,民國可否復興?>

諸葛亮 隆中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强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旣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魯肅 榻上策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所謂外來政權>

蜀漢不但是一非士族政權,而且是一個外來政權,這就不可能不與本土士族發生矛盾。劉備和諸葛亮都堅持荊州集團第一、東州集團第二,益州集團第三的組織路線,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都不是益州人士,非但如此,蜀漢政權還想方設法從益州豪強士族身上搾取錢財,以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又針對蜀中人士制定許多有針對性的法律,來鎮壓他們的反抗。政治上受排擠、經濟上受壓制,法律上受制裁,仕途上看不到希望,與蜀漢政權不但不是同路人,反倒可能是對立面,只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袖手旁觀,冷嘲熱諷。這時候,蜀漢政權的領導人再鞠躬盡瘁,都是沒有用的。

<本土化與恩庇侍從體制>

順勢而為的是孫權,這就是江東化,亦即"本土化"。東吳政權的主體,原本是以周瑜為代表的淮泗將領,和以張昭為代表的流亡北士。這些人都是外來力量,根基不牢,可以放心使用,但也因為如此,東吳就永遠是一個飄忽的政權,因此孫權只能江東化,也必須江東化。他毅然將一部分政權和兵權,交給了顧雍和陸遜,在孫權那裡做官的吳郡四大家族,更是數以千計,這樣一來,江東士族就和孫吳政權綑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利益,江東士族也要捍衛孫吳政權。然而一切策略都是雙面刃,江東化雖然夯實了孫吳政權的基礎,卻也改變孫吳政權的性質,孫權對江東士族疑神疑鬼,魯王黨爭中,挨整的都是江東士族,臨終時指定的顧命大臣,都是流亡北士的後代,孫權是至死都不真正相信江東士族的。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醫與病

作者:朱志德

之前在大學時期有遇到一位正在準備中醫考試的人
他說道:"視病猶親"的"親"字,或許不該解釋為"親人",而是"親自"
像親人一樣的關心病人已實屬不易,若這個疾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許更能有同理心。

醫療人員,當然也是人,也會生病,有職業勞損,有感冒腹瀉,也可能罹患重病。
剛踏入醫療業的職場,在求學生涯中,見過一些重病的學長姊、同學、學弟妹

有的是因為生了病,因而發憤學醫,立誓救己救人。
有的就學實習階段,突然驟發重病,前程蒙上陰影。

醫與病之間的那道鴻溝,瞬間變成一碰即破的薄膜

一位學醫的高中同學,因為交通事故死了
腦中突然浮現長輩常講的"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 "明日和來世哪個先到不一定"


逝者已矣,而對於活下來的醫療人員而言,疾病究竟代表什麼呢?
或許在思維上、同理心上更進一步了,但精神上、體能上或許反而更退一步


那是條無止境,與病共舞的修練道路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德公~真*台灣人四百年史

 繪者:朱志德


1.原消漢長為主,反抗運動為輔

2.文字資訊如年代、戰爭和民變主要引用自維基百科、史博館增訂版台灣歷史地圖、玉山社典藏台灣史,片資訊如番界和行政區劃主要引用自葉高華教授的部落格"地圖會說話" ,手工描線後重新著色。

3.會做這個系列的作品,受到很多影響與啟發。如新自然主義出版的漫畫台灣史、哲學星期五、台大探索講座第十一期、台灣吧、葉高華教授的部落格"地圖會說話" 、洪英聖的書"情歸故鄉-台灣地名探索"、THK的漫畫等等。
王道還教授在演講中指著史明先生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說道,像這樣的書,仍舊是漢人的史觀。
檯面上政治人物對課綱內容的爭奪,其統獨立場仍為兩群漢人之爭,不過有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社運人士,希望能將原漢消長的過程納入,而不單單只是個霧社事件而已。
有了上面課本不提的資料來源,這作品才得以完成。


4.以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思考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1)與移民祖籍的關係:加拿大選擇留在英國,美國選擇獨立
~重要的是認同,而非血緣。
(2)與原住民的關係:美洲原住民、台灣原住民
(3)與移工的關係:美洲的黑奴、華工、墨西哥移工;台灣的東南亞移工
(4)國內區域發展的問題:美國因南北經濟型態不同爆發的南北戰爭


5.暴民耶?義民耶?
貫串整個台灣歷史,反抗事件層出不窮,但有幾點可討論
(1)這次反抗政府的暴民,下次可能變成協助政府的義民,反之亦然
(2)團結整個台灣?外國勢力協助?反抗成功?目前好像沒有這種例子
(3)後人對於前人的反抗運動做出扭曲的解釋,畢竟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例如日治初期的抗日只是單純抗暴,和中國的抗日戰爭毛關係沒有,卻被當成中華民族的抗日英雄。或者台獨人士把歷史上的抗暴者當成台獨的英雄,此皆大謬也,如抗日游擊戰時的土豪對民眾的危害未必比日軍小也。不管義民或暴民,大多皆為自己小團體的利益而奮鬥也。


6.最後引用THK的這幅漫畫作結,我的感想是"我們是被殖民者,也是殖民者"

7.2022年修改部分內容。


8.以下來自學術界的指正補充


9."被擷取轉貼"、"被炎上?"事件後的一些想法和自我反省

迷因圖被當作學術論文審查是怎麼回事?

當初作圖時只為了反映原漢消長、多元轉為單一的過程,因此相同語言的原住民使用相同顏色、被納入編戶齊民的平地全白處理,實際上更複雜的封建競合關係、勢力範圍隨歷史的演變,以及古海岸線的變化,並不能在此圖中充分反映。

確實在製作系列圖片時就知道錯誤難免,定義也不夠嚴謹,還有改進的空間,畢竟是用小畫家+一般書籍或網路資訊,用目前行政區劃也只是為了方便用小畫家著色,而且一開始只是做興趣給自己看的,只能作為整理自己的思緒,及吸引他人關注思考的起點。

真的要嚴謹正確,還是煩請大家進一步搜尋學術相關資訊。

然而同一時間戰國福摩薩畫得更精細的地圖(1850年代南台灣勢力圖),還可以被批判成那樣,那就期待大師們的學術專著何時出版吧


暫且將思考記錄到這邊,若還有想到再補充。